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浅谈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中的改革与实施

作者:强伟纲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实践教学的质量高低是衡量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实践教学的改革事关高职教育的成败。就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施进行了探索与总结。
  关键词:高职院校;差异化教学;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一般是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训练,掌握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活动。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教学实习、岗位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实践等环节。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进一步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笔者就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改革谈谈一些看法。
  
  实行实践教学的差异化教学
  
  从当前教育的发展来看,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已经逐步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是在高职实践教学的指导原则下,高职教育主要还是采用单一式原则、单一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指导同一专业的教学,用单一的实践教学内容指导同一专业的所有学生,用同一标准衡量同一专业所有学生的成绩,这就严重制约了高职学生技能的培养。要解决高职实践教学中如此“刚性”的问题,采用差异化教学是切实可行的办法。
  (一)内涵
  所谓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差异化教学,是指在教学总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的不同进行差异化分析,并参考社会岗位的需求,把具有相同或相近特性(如学习兴趣、特长、个性心理、行为、成绩等)的学生看作一个学习群体。这样就把整个专业的学生细分为若干个有差异的学习群体,在教学中根据这些群体之间的差异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计划或内容及不同的教学方法,或在分组教学中根据需要采用差异化优势互补的组合方法,最终培养出符合高职培养目标、具有高职特色的合格人才。
  (二)实施
  高职实践教学中差异化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差异化分层教学,主要是根据学生的不同而采用差异化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内容及考核等进行教学,按照学生的个性心理、学习兴趣、思维、能力、专长和价值观念进行划分、制定和实施;另一方面是差异化组合教学,主要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特长等因素进行相互影响、相互带动、相互鼓励、相互配合,以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根据高职院校当前的实际情况,可采用以下形式制定差异化的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和内容。
  第一种形式为“兴趣自选式实践学习套餐”,是指在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及内容时,需在保证教学总目标和任务的前提下,按照学生兴趣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大纲和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爱好自主选择。第二种形式为“难易自选式实践学习套餐”,是指在保证基本技术能力要求的前提下,针对同一专业、同一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根据实践环节的技术难度情况,分化出难易程度不同的层次要求,分别给予不同的权数,然后制定出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和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实践能力的强与弱、快与慢进行合理选择。第三种形式为“课时自选式实践学习套餐”,是指在保证实践教学环节基本任务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掌握能力的快慢以及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学习安排等情况,制定在课时上有差异的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和内容,以便学生选择。
  高职院校应当十分重视在实践教学中的学生分组。例如,在市场营销专业的调研实践中,按照学生的心理特性这一共性因素进行分组,把具有外向型、内向型和一般型性格三种典型特性的学生平均分配到每个小组中,让外向型的学生带动、感染内向型的学生。又如,管理专业的毕业实践活动时间跨度较长,学生实习相对较为分散,管理难度较大,并且学生的自控能力也相对弱一些。这时,可以根据学生的行为习惯因素进行组合分组,使每个小组既有理智型学生,也有冲动型、疑虑型和一贯型学生。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交往、联系与合作,让理智型、一贯型学生带动冲动型和疑虑型学生,以增强他们边实习、边总结、边学习的自控力和持久力,也有助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在高职实践教学中采用差异化教学管理非常必要,首先,这是“以人为本”特别是“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其次,这样能够充分实现学生个体的差异需要;第三,能够有效地改变传统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分组方式,真正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第四,能够使不同群体的学生树立自信心。
  
  注重过程管理,实施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提高高职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实验(训)室的使用率,必须注重过程管理和实施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根据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指导思想,使用现场实践和案例教学的方法,广泛采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增强学生对于实际岗位环境的体验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实行教学导师制,注重因材施教。通过综合训练法,以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项目训练为载体,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一)课程设计的改革
  目前,高职院校在课程设计的组织和安排上普遍采用专用周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课程设计大纲要求的目标,并且极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在校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教学资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2004年起,学院以机电一体化和电气自动化两个专业为突破口,进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实践。将课程设计专用周转变为课外导师制的模式,课程设计的时间由集中的形式改成分散在平时,即在理论课程教学一开始就下发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课题由原来的指定改为由学生自己选择,学生独立确定设计方案并安排设计进程。每名导师负责10~20名学生,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的设计提出合理化建议,并组织课程设计结束时的答辩工作。经过两轮的改革试点,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是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主动性,二是促进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促进了“文本模式”与“实践模式”的集合,四是有利于缓和教学资源紧张的状况。例如,《机制工艺课程设计》中规定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要至少下三次企业,向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与工人师傅咨询请教;课程设计结束时,每个学生还要上交一份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签字的《企业评分表》。
  (二)毕业设计的改革
  毕业设计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学生应用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技术的一次综合训练,也是对于学生几年学习情况的检验。传统的毕业设计主要是以论文作为成果,论文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毕业设计的成绩。近几年来,随着生源质量的下降,有一定技术含量和符合科学规律的毕业论文逐年减少,不少学生因毕业论文不合格导致不能按时毕业。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学院出台了相关政策:对于确实有毕业设计难度的工科学生,可在毕业设计选题时,向系(部)提出不参加毕业设计的申请,经审批同意之后,可留在学院进行毕业综合项目的训练。
  对于接受综合项目训练的学生,以6~8人为一组进行分配,每个小组配有一名导师,导师都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良好表达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由该教师负责综合训练项目培训的全过程。每个小组配有一名组长,由小组成员选举产生,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分工和协调事宜。
  在训练管理方面,模仿工厂的做法,对于工作纪律、安全教育、作业程序等都尽量按照工厂的制度。在训练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掌握该项目所必需的基本技术、各种工艺操作以及使用机器设备与加工工具的情况,自主拟定加工顺序等,最后制定项目的实施细则,由导师批准后执行。训练项目由若干个模块组成,学生完成一个模块之后,再进行下一个模块。当项目的所有模块完成之后,应当得到一件合格的产品。在整个项目的训练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实际的专业工作,认识生产程序,获得工程经验;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处理集体和个人特长发挥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完成综合训练的项目之后,需要进行由导师和其他专业教师参与的公开答辩。每个学生的成绩评定由导师负责,以此作为该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
  
  利用社会资源,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坚持产学研结合,创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结成校企战略联盟,形成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格局。目前,合作企业已为我院各专业提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近60个;春兰、苏州三光科技、华中数控等20多家企业向学院捐赠价值近1000万元的最新设备与软件;海尔、双良、瓦尔特等12家企业为我院设立了实验室。
  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营造和体现了真实的职业环境与职业氛围,从设备、技术、管理水准以及标准化、规范化和质量安全等方面模拟或接近职业环境,并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有机地融合,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拓宽了师资来源,为学院“双师型”人才的开发与储备开辟了绿色通道,形成了一支校企之间共享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同时也有利于弥补学院技术人才的不足,使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更加合理。由于校企之间设备和技术方面的一致性,学院教师能够到企业担任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服务;企业技术人员受聘学院兼职教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使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统一。
  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大大推动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改善了办学条件,促进了学生的就业。
  实践教学是突出高职教育特色、落实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只有具备正确的实践教育理念,建立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凭借完善的实践教学制度,完备的实践教学仪器设备,优秀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和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郭再泉.以人为本 组织课程设计的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06,(6).
  [2]罗嘉军,等.完善工科高职实践教学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1).
  [3]程和平.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6,(35).
  作者简介:
  强伟纲(1973—)男,江苏无锡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及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