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阅读教学

作者:沙树明




  摘要:本文介绍了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主探索建构意义、互动交流加深理解、拓展延伸积累语言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阅读教学流程,旨在实现语文意义的自我建构,同时,还强调了阅读教学中的言语实践及人文关怀。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网络;阅读教学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各学科学习、日常生活及今后的发展。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应用;采取僵化的线型结构教学流程。其结果是高耗低效,学生的阅读能力差,语言贫乏,知识面窄,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已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它使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得到了全新演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多媒体网络为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包括获取、分析、加工信息)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流程。它将彻底打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并以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实现由“教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向“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探索、协商、讨论、意义建构”的新流程转化。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所创设的多种形式,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共同探讨、协商,最终实现语文意义的自我建构。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凡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主动地进行探究,没有持久的兴趣和热情,生命中灵动的火苗便会暗淡许多。逼真、生动的学习环境,能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产生多重感官刺激,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网络技术能将教学内容在显示屏幕上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图文并茂;能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背景中,让学生身处有声、有色、有形的动态多维立体情境中,唤醒学生潜在的主体意识,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帮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自主探索,建构意义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使其获得有效的认知。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练习都是由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其中,处于被灌输的状态。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选择学习内容。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索主要是指学生自由地按各自的需要,充分享受网络资源库中充足的资源,选择相关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具有完全的自主性。自主探索阅读具有三种形态:
  主题阅读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主题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艺术方面的;可以是比较异同的,也可以是单纯求同或单纯求异的;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主题及有关文本可以由教材规定提供、教师规定提供或由学生自己选定。阅读文本可以是纯语文的,也可以是多学科的,可以是纯课内的,也可以是纯课外的,或课内课外结合的。
  选择性阅读学习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在“博览”的基础上,任意选择文本中的某一点进行“精读”,如专看情节,专看艺术特点,专读某一段等,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取样阅读生物信息规律告诉我们,生物有机体中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都表现为整体的缩影,是整体特征的再现。所谓取样阅读是指教师根据教材训练重点的要求,在课文中选取典型的精彩片段指导学生熟读,使学生能够以一斑而窥全豹。这是一种由“点”及“面”的信息输入方式。取样阅读可以保证学生有时间熟读、熟记精彩片段,在记忆库中存储有价值的语文材料;另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根据个体发展的需要提取最有价值、最精华的信息,同时,通过对“点”上信息的掌握,了解“面”上的信息状况。
  互动交流,加深理解交流是人类的一种心理需要,对语文学习来说交流则更为重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不同的学生会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能够使他们看到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理清自己的思路、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很难得到交流的机会。网络的交互性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相对孤立的状况,增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资源共享。
  在互动交流中,可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他们把各自搜集到的最有价值的资料或在阅读活动中创造的新信息拿到小组与其他小组成员分享。组员们还要一起制做电子读书卡片、演示文稿等,准备展示、推销学习成果。然后,将完成的主题在全班进行展示与交流。通过这样的流程,可以扩大信息交流,发展每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激发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让学生在收集、处理与阅读相关文本信息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体验,实现阅读文本语境以及认知、观念、经验的重构,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意义。
  拓展延伸,积累语言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不重视长期、大量的积累就无法学好语文。“相似论”认为,学生头脑中贮存的相似性信息单元(即相似块)越多,越有利于选择、匹配、激活阅读材料中的相似信息,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感悟也才越深刻。因此,帮助学生广开信息渠道,大量储存信息单元就显得十分必要。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尽可能多地积累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和“心理图式”。互联网作为一种物质条件,使得学习的时空与资源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具有传统语文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它使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跳出了定势思维模式,变单篇课文的学习为同类文章、同类文化现象的领悟、联想和欣赏,为拓宽语文学习的时空提供了可能。具体做法为:
  拓展性阅读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网络阅读形式,由一个知识点拓展到一个知识面,由课文走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使知识厚实起来。主要方式是阅读课文里的人物故事;阅读与课文内容有直接联系的作品;阅读与课文同类题材的文章;阅读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知识。
  交互性阅读指导、组织学生通过BBS论坛、留言板、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异地同步或异步的信息交流。如通过电子邮件把小练笔发给同学或老师,老师和同学修改后发还给作者。
  创造性阅读通过做网页或演示文稿等形式,边阅读,边创造。让学生通过网络寻找并下载资料,然后根据要求制作并展示文件,使他们在阅读中运用,在运用中阅读,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信息化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模式并非完美无缺,例如师生过于关注软、硬件的操作而忽略动作、表情、话语的交流:过于密集的信息量容易使人疲劳等。另外,运用信息化模式成本较高,对教学条件的要求较高,出现软、硬件故障导致教学无法顺利进行的几率高于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因此,要因地制宜地选用信息化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模式,合理选择和组合信息化模式中的环节,动态地考察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根据教学中发生的问题随时调整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韦志成.语文教学情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5]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沙树明(1966—),男,现为江苏省如东第一职业高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语文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