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高职实训课程评价的发展现状及问题与对策
作者:王健民 陈慰萍
关键词:高职;实训课程;评价;对策
进入21世纪,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下,职业教育在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扩招100万人。在2006年基本实现了招生约750万的目标,在校生人数达到1800万。职业教育规模的迅猛发展,一方面适应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暴露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如在评价领域(尤其是实训课程评价领域)缺少职业教育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沿袭普通教育的体系,使得职业教育课程评价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偏差,甚至不能正确地进行评价,最终必将影响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因此,如何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确保教育质量,做好实训课程的评价工作,是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实训课程评价的概念要进行课程评价,必须首先要了解课程的价值。显而易见,课程评价是衡量课程的作用与价值的一种活动。本文所论述的实训课程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高职院校实训课程建设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课程实施条件与实施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并据此寻求改进途径的教育测量活动。
课程评价理论的发展科学的课程评价理论直到19世纪末才在美国产生。课程评价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测验与测量时期”,时间大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的课程评价还没有与教育评价脱离,是一个与教育评价等同的模糊概念。此时教育评价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选择测量工具对学生个体进行测量,根据测量结果对学生作出评价。第二个时期大约从20世纪30年代的“八年研究”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为止。这一时期的教育评价以描述测量结果与课程目标的一致程度为主,课程评价的模式已经显现出来。第三个时期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通常称这一时期为“判断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把评价视为价值判断的过程,而不只是对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对预定目标也需要进行价值判断。从这一时期开始,课程评价从教育评价中逐渐独立出来。第四个时期为建构时期,这一时期的课程评价较上一时期的课程评价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不再局限于对预定目标和教育结果进行测量,而是深入到整个方案,包括前提假设、理论推演、实施效果以及困难问题等各个方面,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性研究方法。所谓质性课程评价,就是通过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被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中的意义。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当今的课程评价已经呈现出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高职实训课程评价的现状我国的课程评价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职业教育领域的课程评价则到20世纪90年代才逐步展开,而专门针对职业教育实训课程的评价则是在近几年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才开始出现的,并且这些关于实训课程评价的研究多是包含在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之中。在“高职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评价”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可得到符合条件的记录290条,但专门针对高职实训、实习课程评价研究的论文仅仅只有3篇。在近年来国家和省部级确立的关于职业教育研究的相关课题中,也是针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较多,针对实训课程评价的研究较少。在实践中,除了在进行实训课程教学结果评价(学生评价)方面采用了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相关工种的职业资格等级考试外,在其他方面基本上仍是沿袭普通教育的评价方法。在这种课程评价体系下,对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表现出特色不突出、针对性不强等缺陷。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机械系为例,该系的数控技术综合实训课程在申请天津市精品课程时,由于参照的是普通教育的课程评价体系,导致在评价过程中遇到困难。比如在师资队伍评估方面,普通教育的评价体系主要考核教师的学历,而对于实训课程的教师,除了要考核教师的学历外,更应重视的是其实践技能水平。有的教师学历很高,但实践技能水平较弱,在从事理论教学时通常暴露不出问题,但若从事实训课程教学,就会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普通教育的评价体系,得到的评价结果很可能是不客观、不科学的,不能正确地反映出实际存在的问题。由此可见,积极探索和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训课程评价体系已经成为高职实训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成为高职教育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建立实训课程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四项原则:
1.评价体系既要有刚性,也应有弹性。高职实训课程是在培养高等技术人才的平台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强化学生操作技能的教学过程,因此,对实训课程质量的评价,除了要检查其是否遵循了某些共性规范之外,还要考查其个性特色。为此,必须对高职实训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加以凝练,使评价要素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体现高职实训课程特色,保证评价体系的刚性。另外,也不能用一大堆指标束缚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而要为其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同时,评价体系还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保证其弹性,不能将评价指标作为约束教师和学生的条条框框,而是要把评价指标作为教师和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
2.评价内容应符合社会需求。高职教育主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人才为主,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一定要具备某一领域或某一岗位群过硬的操作技能。因此,对实训课程的评价必须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即实训课程评价体系必须得到社会的共同认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职实训课程与社会需求保持紧密联系,不会产生与市场需求脱轨的现象,也只有这样,高职实训课程才能得到长久的发展。
3.评价体系要融合多种课程评价的方式方法。评价领域内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因此,要得到客观、科学的评价结果,不能只用一种评价方法,而应该把多种评价方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汲取各种评价方式方法的有效部分。比如可以把听课制度与观察法结合起来,把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与学校评价三者结合起来,把校内课程考核与国家技能等级考核结合起来,等等,力求使实训课程评价体系更加丰满。
4.评价体系应能反映实训课程的特色。实训课程的特色是指某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与课程建设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优于其他院校实训课程或是独家具有的优质风貌,简而言之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强”。好的评价体系不仅要能体现课程的建设水平,还要能体现课程特色。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机械系的实训课程为例,通过实训课程的教学,学校连续多年培养出了大量的“本科+中级工”、“本科+高级工”以及“本科+技师”等特色人才,现在又培养出了“研究生+技师”、“研究生+高级工”人才,学生毕业后不仅能讲授理论课,更能在现场指导实践课。这种在同类院校中居于领先水平,能起到示范作用,具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模式,在进行实训课程评价的时候,就可以作为特色项目单独列出来给予加分,起到引导作用,用以激励更多的职业院校更好地建设实训课程。
作者简介:
王健民(1974—),男,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面为机械学、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陈慰萍(1979—),女,天津工程师范学200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机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