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两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必须解决的六大问题

作者:钟小林




  摘要:实施高职教育基本学制改革以来,两年制高职的发展经历了近三年的办学实践。保障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是办好两年制高职的主题,两年制高职必须解决好六大问题:树立正确的高职质量观,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与完备的实训基地,科学设置专业与课程,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学生就业工作,构建切实可行的质量保障运行机制。
  关键词:两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应形势发展所需,国家教育部于2004年作出了高职教育基本学制由三年逐步调整为两年的重大改革决定,高中后三年制高职将过渡到以两年制为主体。
  培养人才是教育活动的本质体现和首要任务,毋庸置疑,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两年制高职除了具有高职教育的共性(与中职教育相比的“高等性”,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的“职业性”),还有突出的个性,即修业年限缩短,而人才技能水平却要求稳中有升。因此,保障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便成为办好两年制高职的关键。
  高职学制改革已经历了近三年的教育实践,此间产生了诸多理论研究成果。笔者通过实践调查,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从主要矛盾入手,拟针对保障两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解决的六大问题进行学理上的探讨。
  问题一:树立正确的高职质量观正确的观念是理性行动的先导,是事物发展的理性航标。科学的高职教育质量观——适应性的高职质量观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前提。对质量观的论述有诸如发展的质量观、多元化的质量观、以人为本的质量观、整体性的质量观、特色化质量观等等。但最重要的是适应性质量观,因为只有适应,才能发展;只有适应,多元化与整体性才有依据和根基;只有适应目标,才称得上以人为本;只有适应,特色的形成才有可能。树立适应性的质量观,才能确保在师资队伍与实训基地建设、专业与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就业工作等各层面紧密围绕培养国家和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开展两年制高职教育教学活动;树立适应性的质量观,才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沉着冷静、自信地办学,不迷失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而能在两年制高职改革与发展中作出理性抉择。
  问题二: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与完备的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与实训基地建设是保障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条件。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高职教师的特殊使命是培养现代高技能人才,此类人才的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高职教师的职业特殊性: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科学文化素质,具备熟练的职业专业技能和相当水平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要掌握高职教育的基本特点与规律,不仅“学高”、“德高”,而且更要“技高”。“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保障高职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也是两年制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证明,培养“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训基地是保障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另一个基本条件。高技能人才的高技能(运用理论顺利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要求两年制高职更加突出技能实训,提高人才的技能水平。实践教学既关系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又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和水平,承担此重任的物质条件就是完备的实训基地(含实验、实习基地),它是技能实训与技能水平提高的物质载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积极探索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为高职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锻炼机会,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问题三:科学设置专业与课程专业与课程设置是质量保障的核心。专业与课程是学生练就高技能最直接的支撑。两年制高职学制缩短、实训要求提高的特点使专业与课程设置成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核心内容。2004年12月,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有效地解决了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混乱,影响学校人才定位、教学管理、招生就业工作科学性与规范性等问题,为解决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准备了条件。专业是由相应课程集合而成的,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体现高职特色的首要问题,直接关系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要保障两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从根本上设置好课程。实践证明,高职课程设置以“多元智能论”为理论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为基本途径,以实训技能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考核的重要依据是科学有效的。在设置两年制高职课程时,必须处理好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从课程模块、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以及课程设置模式三个方面加以把握。
  问题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质量保障的关键。我国高职教育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办学条件、育人模式与就业水平三个主要的“瓶颈”问题,这三个问题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办学条件直接影响育人的类型与质量,育人的类型与质量又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状况。反之亦然,就业状况直接影响生源与办学条件,办学条件又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类型与质量。正如周济同志在第一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所指出的:产学研结合是搞好高职教育的重要措施,这不是一般的重要措施,而是一条必由之路,根本之路。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我国近十几年的实践探索都有力地证明,产学研结合能较好地解决三大“瓶颈”问题。两年制高职选择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尤为必要。
  问题五:推进学生就业工作学生就业工作是质量保障的后盾。在第二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教育部负责同志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就业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所在。高职教育是教育事业当中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一部分,切实贯彻教育方针、贯彻教育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的宗旨,是办好高职教育的指导方针”。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难点在高职高专,潜力也在高职高专。就业问题事关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推进就业工作,准确定位两年制高职教育,使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内部运行机制与组织机构,培养富有特色的市场真正需要的人才。“出口”畅,“进口”才能旺,不断推进学生就业工作,取得就业佳绩,才能消除因修业年限缩短引发的对人才质量的疑虑并赢得较好的生源质量。
  问题六:构建切实可行的质量保障运行机制从一定意义上说,上述问题一至问题五反映了两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问题的主要矛盾,姑且称之为“要素”。将这些要素整合为一个系统,使之“结构”合理并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质量保障运行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两年制高职在改革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两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运行机制的构建应以适应性高职质量观为理论基础,以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和高职院校作为机制运行的三大主体(简称“共同体”),以两年制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作为活动的核心理论依据,从而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体”以产学研结合为运行平台,以社会需要为运行动力,以就业导向为运行方向,最终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当前,质量保障的责任“共同体”应参照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指南(试行)》,结合实践中各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共同制定两年制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该评估方案是“共同体”活动的理论依据,必须据此进行评估,使评估起到鉴定与监督、诊断与自省、导向与参谋、沟通与交流、反馈与批判等应有的作用。此外,应成立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委员会,完善评估机构的规章制度,建立评估的长效机制,从而在根本上保证两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高效运行。其中关键是要组建“半官方”的评估主体,即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委员会,所谓“半官方”,即委员会在政府宏观指导的前提下,由高职教育的专家学者组成,发挥“半官方”的优势,可以在时间、权威性与高校认可度几个方面实现效益的最佳组合。评估主体应采取科学的评估方法,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两年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信息,经过统计分析对比,反馈给质量保障责任相关方,为其开展整改、提高工作效率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可以说两年制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是质量保障之保障。机制的顺利运行还需要有良好的外部宏观环境的支撑,包括舆论环境、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制度环境等。
  两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问题还会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层出不穷,但以上六大问题为当务之急,解决这些问题是保障两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前新,卢红学.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构建机制与保障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1):26.
  [2]宋孝忠.关于新高职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1,(1):16.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银领工程系列——必由之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刘在洲.影响高等教育评估的道德因素及其调控[J].高教探索,1999,(3):70.
  [5]洪成文.质量认证:中国高等教育的选择——以欧美高教质量认证实践为参照[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1):69.
  作者简介:
  钟小林(1976—),男,江西兴国人,硕士,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与评价、大学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