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高职院校推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认识与思考

作者:方飞虎




  摘要:推行院系二级管理既是高职院校迅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其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有其基本要素,同时,高职院校实施院系二级管理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构建并推行院系二级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校情、循序渐进,合理界定职责权限、科学设计实施方案,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发挥考核导向作用,坚持和谐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二级管理;基本要素;推行措施
  
  院系二级管理指高职院校在院系二级建制的基础上,赋予系部一定的职责,并根据职责的需要将部分人权、财权、物权下放,将原有的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变为以系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使系部在学院总体目标、原则的指导下,拥有足够的权力和利益,使其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
  
  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建立的背景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和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系部建制已逐步确立,探索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也随之提上议事日程。
  (一)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提出的理论依据
  系统层次性原理是院系二级管理的思想基础系统理论认为:“管理者面对有限的资源和约束条件,只有采取结构重组和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科层管理理论则提出了按职位分类、权力分层、法定资格、委其责任等观点。院系二级管理正是既要求优化资源配置,科学设置教学科研单位,又要求以目标为导向,对职务、责任、权力和利益进行合理配置的管理体系。
  管理层次论是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直接依据任何复杂的系统都有一定的层次结构。系统之间的运行能否有效,效率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分清层次。同一层次的各子系统之间的横向联系,应由各子系统自身完成,只有在其不协调或发生矛盾时,才由上一层次进行调整。具备一定规模的学院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只有实施院系二级管理,分清各层次的功能,明确各层次的职责,才能实施有效管理。
  管理效益论是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目的依据管理的目的是把管理对象中各个要素的功能统一起来,从总体上加以放大,使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相加之和,使管理工作能够提高管理绩效。实施院系二级管理,就是要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把学院整体工作目标逐层分解、展开,并逐层下放目标管理的自主权,达到“降低管理重心、缩短管理跨度、避免相互推诿、提高管理效益”的目的。
  (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建立的实践依据
  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建立是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的需要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院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都应立足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高职院校只有建立起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在高等教育领域和职业教育领域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不能只停留在学院层面,应该深入到系部、教研室、课程组,建立起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将责任落实到系部,并赋予相应的职权,充分发挥系部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建立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是适应规模办学,加强有效管理的迫切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进程中迅猛发展,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不仅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校生规模为4000~5000人的院校已非常普遍,规模为6000~8000人的院校也为数不少,有些学校甚至已超过万人。要管理这种规模庞大的学院,一级管理体制无论是在管理力度上,还是在监控力度上都难以做到。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院系二级管理体制。
  建立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是转变观念,培育高等教育氛围的需要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大多由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成,传统的中专办学模式根深蒂固。然而,与建立大学氛围密切相关的因素,如管理理念的形成、学术权力的行使、学科研究的开展等均需以二级管理体制为依托。纵观世界各国高等院校的发展演变,无一不建立在有效运行的院系二级管理基础上。这些都使得建立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成为必然。
  
  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基本要素
  
  明晰管理层级西方学者认为:“不管院系的自主权的精确范围是什么,这种自主权的存在使每一个大学成为一个‘联邦制式的结构,而不是一个高度集权的系统’”。高职院校实施院系二级管理,既要符合科学管理的原则,又要符合教育的自身规律。二级管理的关键是要使办学自主权进一步下放,即改革内部管理层次和权力分配结构,调整学院机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管理内容与权限以及系部的权限范围,促使管理重心下移。
  优化资源配置系统理论强调“整体是管理者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优化是管理最终的目标”。对学院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组合和整体优化,是高职院校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推行院系二级管理时,应将办学资源配置的主体由“学院化”转变为“系部化”,使办学资源配置方式从“计划性”转变为“市场性”,最终使资源配置与教学活动充分接近。除此之外,还要使系部成为支配办学资源的主人,充分调动系部开拓资源、合理配置资源(追求效用)、充分利用资源(追求效益)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院对各系部的资源配置应起到导向作用,即以市场机制、扶助优势特色为主,以宏观调控、平衡协调为辅。
  实行目标管理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提高管理效率,激发办学活力,调动教职员工尤其是系部办学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突出重点,强化考核,实施目标管理,这是实现二级管理的重要保证。学院的管理方式应由具体管理转变为监控管理,管理手段应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实现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的转变。
  建立评价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实现二级管理的必要手段,对于实施目标管理而言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评价机制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学院对系部的考评机制;第二,系部内部的考评机制。考评制度不但要有量的考评,更要有质的考评,不能简单地按同样标准进行“好”、“一般”等定性分级,要对不同人员实施不同的考评标准。考评结果应与晋级、奖惩、岗位津贴等密切挂钩。
  改革分配制度推行院系二级管理,要对经费分配和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充分激活办学因素,提高内部发展动力和办学活力。分配制度改革有利于系部管理权限的落实,是实施二级管理的保证。
  
  推行院系二级管理面临的挑战
  
  管理能力的挑战随着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建立,学院教学、科研、人事、行政等职能部门的许多管理职能及权限下放到系部,系部由管理客体演变为管理主体之一,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极大提升,使得提高管理能力成为燃眉之急。新的管理模式赋予系部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长期习惯于服从院领导的系部而言,如何利用这些权力妥善地进行全面管理还要有一个不断学习、培训、提高的过程。同时,由于高职院校现有管理人员缺乏高等教育和大型学院管理经验,使得处于学生数量迅速增长与教学资源相对滞后矛盾漩涡中的高职院校的教学秩序和教育质量受到了极大挑战。要使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有效运行并发挥积极作用,不仅需要建立健全系部组织机构,培养、配备有较强履职能力的系部管理人员,还需要学院职能部门的管理者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和宏观控制能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