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理性思考
作者:林小兰
(三)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课程设置涉及内容范围较广,但欠缺深度CPIT共开设31门课程,其中英语类基础课程12门,专业课19门,内容涉及计算机、商务、金融、沟通、管理等,每门课程的内容都较多,但是深度不够,学生普遍感觉什么都知道一点,什么都懂得不多,找工作时没有专业优势。
课程设置未考虑中国国情个别课程不适合中国国情。由于毕业后去新西兰深造的学生数量有限,使得学生普遍感觉这类课程难度较大且没有实际用处。
有些课程的设置未充分考虑语言障碍,课程难度过大如《职业沟通》、《会计与金融》、《现代管理》等课程,其内容深度与英文词汇的难度均很大,造成学生学习困难。
缺乏综合性实践环节所有课程均为理论课,课堂上虽然有些实践活动,但缺乏系统性的实训,致使某些知识无法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
对外教管理不严,外教教学质量不高从三个学校的情况来看,中方对合作办学高度重视,中方教师在学校的直接管理下,认真负责,同时,中介公司经常聘请市教委专家进行外部监督,使得教学质量能够得到保证。由于外教的教学质量不受中方管理,出现问题只能通过中介公司反馈给外方,造成解决过程较慢,且效果不好。另外,由于对外教没有详细的要求及考核,无法保证其教学质量,给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
其他课程对学生的考核仍存在问题某些课程由外方提供考试试卷,但这些试卷如出一辙,严重雷同,无法全面考核学生的情况,影响了教学质量。
(五)师资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
中方教师到国外参加的培训中方教师一般利用寒暑假到国外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由于时间较短,观摩到的授课现场不足整个课程的四分之一,无法系统了解专业课程的授课方式、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理念等。
外方教师在国内对中方教师进行的培训邀请外方教师到国内对中方教师进行培训是一种很好的思路。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双方欠缺沟通,外方教师并不清楚中方教师对培训的需求情况,只是主观地设计一些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效果差强人意。
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理性思考
(一)明确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
对于CPIT合作办学,外方的目的很明确,即“赢利”。其设想是让大部分中国学生在三年学习结束后,到新西兰进行深造,并基于以上假设制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等。由于第一次开展这种合作,缺乏经验,中方对选择毕业后在国内就业的学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一味强调提高英语能力及知识的先进性,未能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上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致使办学目的不明确,淡化了对学生就业的导向性,影响了合作办学的最终效果。
职业教育中引入合作办学,目的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速职业教育改革,吸纳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与教学管理经验、方法,实现教育与国际接轨,提高办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我们自己的师资队伍,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它与我国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并不矛盾。
(二)对学生进行明确、合理的定位,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由于没有对选择在国内就业的CPIT学生所对应的具体岗位群、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及相应的培养课程进行详细的调查与论证,未进行本土化改造,导致对学生的定位不明确。
在今后合作办学过程中,应设计能够同时适用于在国内就业及出国深造的学生的教学计划,并制定相应的课程。这就要求中外双方进行深度沟通,充分考虑两国的情况,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争取双赢。
(三)提高师资水平,使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落到实处
从CPIT项目的结果可以看出,合作办学确实能够提升教师的能力。但作为职业教育,必须重视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让教师顶岗实习,制定宽松的政策鼓励教师走出学校,进入企业获取实际经验,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能否落到实处,与我国的教育体制、办学思路、校企关系、学校政策等各个方面密切相关。令人欣慰的是,目前,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很大,日益重视“软”件建设。我们相信,只要学校自身办学思路清晰,努力创造条件,一定会有所收获。
(四)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将外教和中方教师纳入统一管理。学校应成立专门机构对合作办学进行规范化管理,双方共同认真履行《管理条例》。同时,制定相应政策,提高合作办学项目中任课教师的工资待遇,为其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促进合作办学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合金,卢玉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
作者简介:
林小兰(1973—),女,上海市人,硕士,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从事职业教育教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研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