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作者:康 乐 李 冲
关键词: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教育体系
一个国家需要高精尖科技人才,更需要适应产业发展需要、高层次的技能型实用人才。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和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形式,其发展直接影响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态势和走向正面临巨大挑战,从经济、社会和整个国家发展的角度,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迫在眉睫。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招生比例失调我国职业教育在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的低潮期后,自2001年起呈现回升态势。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2006年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招生比例从2001年的58.3∶41.7缩小到54.3∶45.7,缩小了4个百分点。党中央提出了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确保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发展目标。从社会的实际需要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对操作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远远高于对理论型、科研型人才的需求量。目前,我国生产一线的劳动者中,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且大多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从目前我国中职与普通高中的招生情况看(见图1),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所占比例依然偏低。
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仍然不高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渐提升,许多学生和家长对升学的选择更趋理性化。但受传统教育观、人才观的影响,公众仍普遍对职教缺乏信任,很多企业仍存在一味追求高学历的用人观念。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被削弱,其所从事的岗位技术含量不高,工作稳定性差。在很多地区,职业学校成了普通高中落榜生的“收容所”,一些地区中考总分在200分以下,甚至根本没有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都可以入读职业高中,大大损害了职业教育的声誉,产生了负面影响。如果职业教育在中考、高考录取中长期处于被动、次要的地位,就很难实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很难体现并保证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
中职和高职之间的衔接机制尚不健全教育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建立衔接机制,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双方衔接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整个职业教育结构和体系的完善与否,影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尚不健全。首先,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各自为政、分立发展,二者归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分别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和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二者之间没有相互衔接的专业设置规范;其次,在招生对象的选择上,高职院校的新生大部分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并非高职院校生源主体,一些院校甚至有意或无意地排斥招收中职毕业生。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存在偏差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强调其在生产一线的应用能力、管理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在学历层次上可以包括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教育。根据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历层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应主要定位于专科。然而,相当一部分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院校却盲目升格,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本科的“压缩饼干”,结果使得毕业生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从目前的社会需求状况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应将主要培养目标设定为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和组织管理人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重新审视自己在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模型的构建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两个基本支柱,应当形成各自完整的体系,并有机结合于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这一整体之中,形成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我国职业教育应建立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模型如图2所示:
在这个模型中,中职学生可以直接升入高职继续深造。具体地说,与高职院校专业基本对口的中职毕业生可直接报考。选择进入普通高等院校深造的中职毕业生,需事先进入教育转换(补习)中心补习相应的文化基础课,方可报考。普通高中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中职学生跨专业进入高职深造前,都要进入教育转换(补习)中心补习相应的课程,完成过渡性课程学习并接受部分职业训练后,方可报考。由此可见,教育转换(补习)中心是促进两类教育成功对接的关键因素,但现行教育体系中缺少这一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应对此予以完善和补充。
这一模型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并驾齐驱,它把培养学术精英与技术精英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一模型将职业教育看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具有完整的体系,确立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在这种模型下实现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自然的、宽泛的,有利于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
另外,这一模型也实现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两种教育体系都具有各自的教育规律,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彼此生搬硬套。因此,应在两者之间建立相应的衔接机制,实现职业教育体系内的融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的地位,使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更加完善。
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对策
改革职业教育招生制度要逐步改变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低下的现状。从初中三年级开始实行教育分流,把一部分优等、中等的初中生吸收到职业教育中,让他们自尊、自信地进入职业高中或中专学习,并努力使一半左右的职业高中学生进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深造,使其成为高级技能型人才。普通高中亦可在高中三年级实行分流,使一部分高中学生乐于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从招生政策角度看,应将高职招生调整为以吸收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为主。高职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比例应达到60%以上。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职教在培养目标、专业及学制等方面中、高级两个层次的有机衔接,同时,拓宽了中职毕业生的深造路径。为避免中职教育走上应试教育的道路,可以借鉴国外中职免试升入高职的形式。把高职招生考试与中职教学及技术等级证书结合起来,将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习成绩和有关技术等级证书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由各高职院校对口选拔录用,不必进行全国或地区统一考试。
加强中、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衔接首先,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应加强彼此的了解,掌握对方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密切关注对方的教学改革动向,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主动与其对接。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广泛向中职学校宣传、通报本校各专业所需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指导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双方协调好教学内容上的分工,提高教学效益,共同构建协调一致的教学“立交桥”。其次,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的办学道路。五年制高职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高度融合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中、高职两个阶段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较好地解决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益。但目前人们对五年制高职认识不深,对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条件、师资水平、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认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把职业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之中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年限最长、形式多样的教育形式,体现了终身教育理念。将职业教育与培训建立在终身教育理念基础之上,促进全民学习与终身学习,是各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应在把学生培养成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劳动者的同时,兼顾学生的终身学习,并且要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使学生成为具有可教育、可培训以及可继续学习能力的劳动者。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的终身教育,应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允许把在职业院校学习的模块课程、夜校或周末学校的学习课程、企业内部的培训及职业实践经历折算成相应的学分,使学习者能够通过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将在不同学习环境或路径中学习到的内容进行衔接。通过评价认定体系,将职业培训的各级各类成果(如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各产业、行业、专业、工种的职业培训等),通过科学而严格的计量、考评和鉴定,折合成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一些普通院校相应专业的相应学分或课程成绩,取得此类学分或课程成绩的学生,可免修学校的相应课程。此外,还可推荐在职人员、选拔业绩突出者免试入学,让劳动者在工作后仍有机会继续深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6年教育事业统计快讯(三)——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有望提前实现目标[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25632.htm,2007-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