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以农业产业带动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

作者:吴忠坤




  摘要:就四川农民教育培训培训的历史与现状,指出了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及教育与就业相脱节是当前农民教育培训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提出了有效实施农民教育培训的几点看法:以农业产业带动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以专业协会作为农民教育培训实施的途径,以农民工岗前技能培训代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关键词:农业产业;农民教育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民教育培训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关乎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项目,对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这里所说的农民教育培训指农民成人教育,不包含农村青少年的普通教育。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农民教育培训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深感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难度越来越大,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是政府(或社会)热、农民冷,正处于一种尴尬境地。
  
  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堪忧
  
  农民中专学历教育陷入困境江油市的农民中专学历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教育教学主要由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成人中专学校负责实施,招收对象为农村青年,采用函授与面授相结合的方式。当时招生情况良好,学员学习主动性强,积极性高。这些人后来大都成为了乡村农技服务人员,是农村中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的带头人。然而,现在许多农民却丧失了学习热情。虽然教学内容已由单纯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知识扩展到乡村经济管理、农村电力、机电、建筑等多个专业,但是,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在民工潮的大背景下,受训学员实际参学率不高,教学质量与效果很难保证。学员大多是受到政策引导乃至干预的乡村基层干部及一些与农业有关的服务组织成员。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收效甚微我国劳动力素质尤其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这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提高农民素质,帮助务工农民迅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近年来,由政府出资鼓励农民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训时农民不需交任何费用或只交很少的费用。然而,近年来的培训实践却不断遭遇尴尬。由于就业岗位与培训知识相脱节,造成很多参加过培训的农民无法找到适合的工作。如南部、阆中、简阳等县参加家政服务培训的为5500人,但实现劳务输出的仅有几十人。达州市培训后的农民工外出务工比例也不到15%。
  
  农民教育培训陷入困境的原因
  
  我们可以把农民教育培训的知识内容简单地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农业产业直接相关的农业知识,包括农艺学和畜牧水产学的专业知识;另一类是与非农产业相关的专业知识。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走出农村走进城市务工,让世代生活在农村的农民逐渐打开了眼界,切身体会到农业比较效益低下。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离开农村,其人员构成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青年男性农民扩展到现在包括妇女在内的青壮年农民。这就使得农民教育培训中的第一类知识教育必然受到冷落。在这类知识教育中,农业中专学历教育是农业科学知识的中等普及型教育,能够对农业生产进行一般性指导,对全社会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很有意义。但是,与就读农业中专相比,外出务工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加明显、直接,造成农民对农业科技缺乏兴趣。对乐至县、安岳县、简阳市部分乡镇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愿意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占被调查者的52.1%,不愿意的占24.8%,不信任的占23.1%。随着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进一步增加,农村中愿意接受培训的农民的百分比还在急速下降。
  农民参与学习培训的动力来源于农民的需要。无论是利用动机理论、目标理论、激励理论还是希望理论引导农民自愿变革自身行为,都不能离开对农民需要的研究。需要是推动农民行为发生改变的原始心理动力,是激励农民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原因。当前农民最直接、最现实的需要就是通过种植、养殖业生产显著增加家庭收入或者通过外出务工很快找到一份工作迅速脱贫致富。但目前的农民教育培训培训多半不能满足这两种需要,使得农民对参与教育培训的热情不高,效果欠佳。对农民进行第二类非农产业知识教育理应深受农民欢迎,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步入社会的成年农民急于摆脱经济上的困境,缺乏学习动力。另外,许多技术含量高的工种,需要花较长时间进行系统学习(如职业中专教育),不论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还是其他短期培训都难以达到此目的。
  
  有效实施农民教育培训的几点思考
  
  (一)以农业产业带动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
  农民是一支务实的群体,在对待农民教育培训问题上,各级政府和培训机构一定要树立真心实意为农民服务的思想,克服作秀意识,把农业产业与农民教育培训结合起来,让农民在教育中得到切实利益。农业科技下乡服务活动应首先摸清当时当地农民的需要,然后带着问题开展培训服务。为配合全市养殖业的发展,近几年来,我们针对各地出现的问题开展了家畜家禽养殖知识培训。培训周期可长可短,或一两天或一周,地点在各乡村,就地指导。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很受农民欢迎。
  近几年来,江油市的东兴、二郎庙、小溪坝和九岭等乡镇把境内特色农业产业与农民教育培训结合起来,互相促进,效果显著。
  2003~2006年,东兴乡在乡农村成人学校的支持下,将养鹅和食用菌栽培作为当地一大产业。东兴乡成人学校组织的饲草养鹅和稻田蘑菇种植技术培训,农民踊跃参加。
  二郎庙镇引进外资,在当地大规模建设黑木耳生产基地,对农民进行木耳栽培技术培训,同样收到了良好效果。
  种子公司入驻小溪坝等乡镇后,开展了相关专业技术培训,使得水稻、玉米制种知识在农民中得到迅速普及,同时,也使这一地区成为稳固的两杂制种基地。
  九岭是市内最大的无公害蔬菜基地,随着栽培蔬菜品种类别的调整,每期的相关知识讲座都座无虚席。无公害蔬菜种植增加了农民收入,也推动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蔬菜的标准化生产流程已成为农民的自觉规范。
  农业产业带动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农民教育培训则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在产业和教育互相促进的过程中,农民的行为得到了改变。
  (二)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土地承包经营,使农民成为分散的劳动者,对没有组织化或者组织化程度低的农民很难实施教育。应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协会),使农民在共同的组织利益驱动下自愿接受教育。如在当地政府引导下,二郎庙镇种植桃树的农民建立起了自己的协会,协会每年都会根据生产的需要邀请果树专家为农民讲课,将学习变成了农民的内在需要。在这种培训教育中,农民不但学习到了种植果树的专业知识,也有了绿色环保意识,更强化了市场观念。
  农业专业技术协会是联系农户和市场的纽带,是新科技传播的桥梁。各级政府应鼓励并积极扶持建立各种形式的协会,通过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将新科技传播到协会,推广给农民,为优势产业提供科技支持。如大竹星火禽业、达县枣协、万源银杏协会等在科技传播上发挥了良好的带头作用。横跨三个行政省区的峨眉山健康菌业合作社既是提高农民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地位及保障社员利益的经济组织,也是入社农民广泛接受教育培训的重要渠道。
  不论是专业合作组织(协会)还是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形式,都能够提高农民的社会组织化程度。农民组织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化,这种组织既有利于提高农民在市场主体中的地位,又有利于实施农民教育培训。
  (三)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转变为终端就业上岗培训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技能以及更新观念起到了重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民工的盲目流动。但从实践来看,其培训内容除了相关法律指导服务具有广泛适用性外,其他培训内容都或多或少存在盲目性、针对性不强或与就业联系不紧密的问题,造成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效果欠佳。因此,应将劳动力转移培训变为用工就业单位的上岗培训,将农民的就业压力内化为农民学习动力。
  (四)农民教育培训的根本出路在于青少年的中等职业教育
  农村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大多加入农民工行列。为提高我国工人科技文化水平,必须大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后的中等职业教育,让农村青少年都能够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技能训练,通过知识改变其命运。这是农民教育培训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蹇继明.川妹子家政服务员出川难的调查与思考[J].四川农业科技,2004,(10):4-5.
  [2]李秋平.农广校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与对策[J].四川农业科技,2004,(10):36-37.
  [3]刘志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培训[J].四川农业科技,2004,(8):4-5.
  [4]陈见超.农业推广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82-184.
  [5]朱清华.当前农业部门传播推广新科技的策略思考[J].四川农业科技,2005,(2):4-6.
  [6]四川省农业厅农经总站.全省最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二次返利[J].四川农业科技,2004,(4):7.
  作者简介:
  吴忠坤(1966—),男,四川江油人,绵阳广播电视大学江油分校讲师,从事农业技术教育、推广和稻米营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