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整合浅析

作者:冯 锦




  摘要: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应与本科教学方式区别开来,用“自下而上”的眼光整合各专业基础类课程,使其更好地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服务。探讨整合的可行性和方式有助于推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职教育;艺术设计;基础课;专业建设;整合
  
  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王受之曾指出:“设计教育与其他任何学科教育的最大不同之处是它没有一个世界统一的模式……这正反映了设计本身的特点。因为设计的服务对象是市场和社会,而这两个因素都因国、因地区而有很大区别,……因而,设计教育只能因地制宜。因国情设立,因市场需求而发展,并且随时都处在一种为应付变化的市场、社会需求而改变的状态之中。”①具体地说,我们就是需要发掘、探讨适合现阶段本地产业与本校情况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范围比较宽泛的学科体系,包含多个专业方向,但是,各专业方向的基础类课程设置往往雷同。从最基本的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及平面、色彩、立体三大构成等课程名称上看,几乎完全一样;从课时安排上看,差距也不大。这就使得艺术设计专业在专业建设和教改过程中,经常遇到以下几个问题:
  (一)各专业方向基础课设置雷同,缺乏针对性
  各专业方向的学科要求差距较大,反映在基础类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上也应有所差别。然而,各专业方向基础课程的名称和课时却十分相似,缺乏针对性。有人说:“基础课程打破专业的分界,作为设计教学,全面的审美能力的提升应该放在突出位置。”②这是名牌本科院校对基础教学的定位,高职教育在定位、师资、生源等方面都与本科院校存在很大区别,照搬或者简单压缩本科教学模式必然造成削足适履的结果。
  现阶段大多数教学大纲都已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尽可能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要求和细则。但这种做法又会遇到另外一个问题:基础课教师由于不了解所有专业方向的能力需求,或者说一知半解,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因而,在基础类课程教学中,广泛存在与专业联系不紧密、大量作业盲目堆砌、目的不明、意义不清的问题。学生缺乏兴趣,学得浑浑噩噩,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知识体系如同一个连环扣,一环紧扣一环,某一环节的缺失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基础课教师由于受到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在对各专业定位和需求的理解上不清晰,教研室又往往各自开展活动,教师之间缺乏交流,这些都大大影响了基础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另外,由于上述原因致使本应在基础课中解决的问题被遗留下来,导致专业课无法按既定目标完成,影响了日后的实训、实习。比如广告专业某些学生进入项目教学实践后,对色彩关系和色彩搭配、版式设计,甚至平面构成中点、线、面之间的关系仍然一知半解。
  (二)生源质量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基础薄弱,学习热情和自觉性都相对较弱。为此,我们应在现有环境和条件下,尽可能发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
  (三)教师自身教育经历对高职教学的影响
  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都接受过本科或硕士研究生教育,他们自身的教育经历和经验将会影响其日后教学。尤其是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虽然干劲很足,热衷于探讨教学内容改革,但往往由于受到自身教育经验的束缚,未能更好地适应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的需求。
  
  教学改革的思路探讨
  
  (一)设计基础课与专业理念的整合
  为每个专业方向设置《专业概论》课程是解决专业定位不明确问题的一个有力举措。适合专业特色的《专业概论》能够明确指引各专业的发展方向,加深基础课教师对各个专业方向的认识和理解。
  教研室应组织基础课教师参与各专业方向《专业概论》的制定。另外,基础课教师也应注重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更多参与艺术设计实践工作。例如直接对企业进行认真调研,切实理解该企业所需人才类型和规格需求,接触并掌握第一手资料,把各个专业方向最需要的能力放到基础课上进行着重培养,自下而上地解决问题。我们应大胆地将不同专业基础类课程拉开距离,凸现专业所需。同时,还可以让专业课教师参与基础类课程教学大纲、教案的制定和教学活动。这种整合的目的在于解决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只有将专业课与基础课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出有特色、有实效的教学方案,做到有的放矢。
  (二)设计基础课门类的整合
  有研究者在对比、归纳各种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内容后,认为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应大致包括七项内容(下设诸多小项):第一,视觉基础;第二,形式基础;第三,图形基础;第四,色彩基础;第五,装饰基础;第六,材料基础;第七,技法基础。③由此可见,基础课程内容非常广泛,因而必定要有一个根据不同专业和职业层次定位进行选择和整合的过程。
  本科教育所提倡的“宽口径厚基础”并不一定适合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高职教育侧重将学生培养成生产、服务等领域“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强调学生的“技术能力”。在这个背景下进行设计基础课教学探索,整合各设计基础课的门类,针对不同专业方向选择不同的后续教学和实训中最亟须培养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是一条可行之路。
  比如就广告专业建设来说,我们借助了某些学者的研究成果,④2007年在本地调研发现:超过50%的企业认为从事广告设计行业所需要的能力中“非常重要的能力”是图形设计、创意思维、导入市场、艺术创作;“比较重要的能力”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材料及工具使用、色彩设计、业务谈判、设计成品制作、文学素养、外语等。整合各设计基础课程,针对这些“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能力设置相应的教学模块,将更有利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又如可尝试将设计素描和平面构成课程中的部分内容整合为《造型基础》,并且视专业方向的差异不同程度地区分教学目标和内容,多开展一些短期训练,同时减少长期作业。在表现方法和手段上,有的专业偏重平面和线性造型;有的专业偏重虚实空间和内部结构以及运动感;有的专业偏重复杂形态的解构和重构;有的专业引入形象联想和创意思维等。《造型基础》是个庞大的体系,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基础课程设置中,难以一一加以体现,所以,应结合专业需求大胆取舍。《构成》可整合经典三大构成的部分内容,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侧重点。例如,广告专业应侧重“平面解析”,产品专业则应侧重从自然造型发展到立体抽象造型等,不将“色彩”独立出来,并且重视材料和媒介的运用。《设计色彩》课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写生色彩”,可以通过实训的方式在本地周边进行考察,加深对地域、历史文化的了解;另一部分是“抽象色彩”,可将其整合到《构成》里面。总而言之就是:整合原有的基础课程设置,并针对专业需求进行重点细分。
  (三)设计基础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元化整合
  高职类设计基础课教学对教师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有一名刚从名牌大学毕业的教师在教学时,从不关注学生的课堂纪律。有经验的教师对其提出善意的劝告,他却觉得很奇怪,认为自己在大学时就很随便,想来画室就来,不想来就不来,为什么要干涉学生的选择?如前所述,由于生源层次的差异及教师个人受教育经历的差异,使得一些教师不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面对接受力、创造力和能动性普遍较差的学生时,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对于教师而言,的确是一种新的挑战。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日益普及,电脑和投影仪为视觉艺术教学提供了很大方便。在基础课教学中,通过大量展现,讲解视觉形象,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应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否则只能事倍功半。
  笔者在给一年级学生播放展现建筑艺术的短片时,由于受个人教育经历的影响,不假思索地选择了英文原声短片。然而,由于学生的英文基础较差,致使在观看短片时,常出现为看清字幕而忽视画面,或因全神贯注地盯住画面而错过字幕的情况,感觉非常疲劳。在改为国语声道后,学生普遍反映接受效果很好。
  这一事件说明,教师在探索教学方法和多元化教学手段时,不能想当然,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层次和需求。
  
  注释:
  ①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31.
  ②苏梅.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研讨会纪要[J].装饰,2001,(5):56-63.
  ③邬烈炎.比较·选择·整合——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的重构[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2002,(4):76-83.
  ④张勇,樊红霞,吕唯平,陈文涛.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能力分析与课程设计思路[J].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2):22-26.
  作者简介:
  冯锦(1981—),女,河北黄骅人,文学硕士,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美术学。
   (本栏责任编辑:郝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