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2+1订单式”教学模式探索

作者:陆春华




  摘要:阐述了以培养岗位技能为核心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困难,进而提出了专业“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连锁经营管理专业;“2+1订单式”模式
  
  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于2006年开办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使本专业学生掌握岗位核心技能,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本专业对2006级学生采用了“2+1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并进行了积极探索。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目前面临的困难
  
  (一)教学场地、实训条件受限
  虽然我院非常重视实训室、实验室建设,但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与其他管理类专业在专业特点上有所区别,这就导致本专业对教学场地、实训条件等的要求与其他专业不同。如果说学院引进一个超市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参与实训的话,这只能使学生了解掌握店铺经营知识。但是,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中被称之为“灵魂”和“基石”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及中央采购技术,学生无法触及;对于保证连锁经营顺利运转的关键环节——连锁物流配送中心的实习实训,学生也面临同样问题。
  (二)学生和社会对本专业的观念偏差
  学生入学时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不了解从本专业2006级学生录取情况来看,当时填报本专业第一志愿的学生比例较少。06级学生由“三校生”和“高中生”两类生源组成。对于多数“三校生”而言,填报志愿时,不了解本专业。对于参加高考的高中生而言,他们中的大多数不是以高职或者本专业作为录取志愿的,所以填报志愿时,对本专业也没有做过仔细了解。这就导致本专业录取的学生,在选择填报时,认同度就不高。
  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误区经过调查,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在没有接受专业咨询前,会普遍认为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岗位就是连锁超市、餐饮的理货员、收银员、服务员等,导致考生、家长对本专业有本能的抵触心理。同时,作为一个行业的专业机构,目前没有出台权威的连锁经营管理认证体系,行业的持证准入制度也没有建立。企业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连锁企业片面追求用人的低成本,招收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学生考前不了解,社会对本专业认知有误区,导致本专业现阶段招生困难。
  (三)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对本专业的不利影响
  本专业在2006年和2007年对培养计划进行修改,突出强调把岗位应用技能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强调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岗位能力与未来岗位需求之间的有机结合,因此设置了与企业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但是,目前本专业的教材太少。新设置的专业课程几乎没有对应教材,给授课带来了困难。专业基础课的教材也存在一些问题,或者以理论知识为主,偏向本科教材,或者片面强调技能培训,偏向中职教材,与专业教材配套的实训指导教材更是少之又少,这些都是“中专延长”和“本科压缩”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对本专业的影响。
  
  以校企合作的“2+1订单式”人才
  培养模式来解决目前专业发展瓶颈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也是目前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校企合作办学能为专业教学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有利于解决校内实训场地不足、实训设备和资源不足、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不足等许多实际问题;能够使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有利于促进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本专业校企合作的“2+1”模式是指二年的校内教学、实训加上一年的企业岗位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是指根据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结构、专业建设、技术支持、实训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利用学校、企业的资源优势,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的“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目标是能从这几个方面来解决目前专业面临的困难,突破专业发展瓶颈:
  (一)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院企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是建立在校企双方相互信任、紧密合作基础上的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具有岗位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合作,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教学内容按企业岗位需求设置,教学环节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实施,并按企业需求对学生实施职业素质、企业管理规范教育。
  校企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三个平台组成:(1)由学院和系建立公共素养课、职业道德课平台。(2)由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立专业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以及职业拓展课平台。使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应对社会需求的变化。(3)由合作企业建立针对职业的岗位技能、技术规范的实习、实训平台。建立学院、系、企业三级人才培养体制,实现学院、合作企业与学生的“三赢”。
  由于企业参与程度高,专业不必受制于传统教材不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困惑。在合作初期,专业课可适当使用合作企业内部的培训材料。当合作有一定基础后,可以与企业联合编写适用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教案、实训指导书乃至于教材。所有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合作企业,是最新鲜、最生动、最实际的,有利于授课质量的提高,可以解决授课教材的问题。
  (二)校企共同推广连锁经营管理专业
  在专业管理模式上,进行专业管理委员会试点在院、系的主持和指导下建立专业管理委员会。学院聘请合作企业以及与本专业对口的企业管理人员、资深学者、技术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本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进行有效的指导。委员会有明确的章程以及规范的制度、职责与义务,保证培养的学生真正让全行业接受乃至欢迎。当合作培养的学生成为行业内受欢迎的人才时,无论是对合作企业的品牌推广,还是本专业的良性建设,都有长远的好处。
  校企联合建立“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这些年,连锁经营发展趋势明显,企业需要大量有经验的优秀的一线管理人才,人才的获取和留任是企业的难题。本专业开展“2+1”人才培养模式正好为企业培养有经验的优秀的一线管理人员。
  合作企业要获得留得住的人才,可以联合学院参与学生学习、实习质量评估,建立以企业冠名的“奖学金”制度,增加优秀学生对企业的亲近感和认同度。对于有就业意向的优秀学生,企业可以设立“助学金”加以培养,使培养的学生实现从“忠诚学生”到“忠诚员工”的无缝连接。
  通过校企之间努力,形成良性循环的人才培养机制,本专业可以吸引更多高素质的生源。
  (三)利用企业资源实现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实训场所的使用
  如果说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合作灵魂的话,对于教师的培养和实训场所的使用则是双方合作的具体执行。可以利用合作企业提供的配送中心、采购中心等场所,配合教学内容进行实训,一方面,可以达到学院实训室电脑模拟环境下无法达到的真实效果,使学生对岗位有感性认识和操作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约学院大量的资金投入。
  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可忽视。教师可以进入合作企业带薪进修,也可以在带领学生实训、实习时进修。使专业教师在合作企业参加经营实践的基础上,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乃至为企业提供发展方案和管理新技术,提高“产学研”的层次。
  校企合作的“2+1订单式” 模式中“1”的实施要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