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岑艺璇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应针对农村现状,探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问题;对策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意义
  
  发展职业教育是改变农民阶层地位提高缓慢状况的需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战略,并成功实现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和组织形式的体制性改革,使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农民阶层的地位相对于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而言却提高缓慢。最近二十多年的经济发展,使得社会生产、生活资源的配置出现了“极化效应”,在我国社会阶层划分中,农业劳动者阶层仅拥有少量的三种资源(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在我国的社会阶层中处于底层,而先进且有效的资源却向其他阶层和地区聚集。如果农民这一阶层长期处于社会的底层,极易产生“马太效应”,不仅会影响到社会的长治久安,更可能危及国家政权的基础——“工农联盟”的巩固。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农民阶层掌握的社会资源尤其是文化资源极其有限所致,文化资源的匮乏不仅直接限制了农民获得其他资源,还剥夺了他们通过努力获得其他资源的机会。因此,要提高农民的地位,首先要改变农民的教育状况。
  发展职业教育是改变农业发展结构性矛盾状况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剔除体制性障碍之后,市场因素的作用凸显,农业发展在资源约束的情况下又遇到了新的障碍,即市场约束。在资源与市场的双重制约下,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转变农业发展思路,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已刻不容缓。由于信息闭塞,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引发“卖难”问题;土地制度改革的滞后,带来“家庭承包责任制”与“适度规模经营”的矛盾;农产品质量不高,缺乏深加工,科技含量低,价格持续低落,使农民收入增幅减缓;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缺少市场认可的支柱产业;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农村就业渠道萎缩等等。这些现象正日益加剧。农业经济增长必须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生产要素低水平重复扩张”转变为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依靠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如果不能在农业科技进步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就难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和农业竞争力,就难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就难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这一问题的解决,仍然应该从农村职业教育入手。
  发展职业教育是改变农村发展社会性矛盾状况的需要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但人才资源却十分缺乏,这已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据估计,农村大概有近1/3的富余劳动力,如果不进行转移将处于失业状态。同时,农村现有的劳动力资源水平仅能维持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水平,依然停留在小农耕作方式和小农经济形态,在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中缺少懂科技、懂管理、懂生产的人才。农民的封闭意识较为浓厚,安于生产生活现状,安于传统的耕作模式,信息闭塞,市场意识淡薄,更缺乏接受现代教育的意识。目前,我国低素质劳动力绝大多数留在农村,形成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现状将长期存在。这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资源层面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也是我国农村将长期面对的人才资源的基本态势。21世纪不容回避的紧迫问题是将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深度开发为人才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措施是,要从目标、内容、形式、结构和布局诸方面彻底改革农村教育,尤其是要建立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体系。
  
  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尚未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发展保障体制农村职业教育属于公益性事业,同时是非义务教育,范围不断扩大。虽然近些年在政府引导下发展很快,但是内部、外部阻力依然存在。农民本身狭隘的思想意识、现实的发展需求以及社会上对职业教育认识的偏见,使得农村职业教育的生存空间狭小,国家和地方的支持力度、资金、生源、学生就业去向以及资格认证等等,均成为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在这个投入产出比例过大、效益转化缓慢的行业和领域,如果还要承受风险以及其他额外成本的话,无疑会筑起一道职业教育的“壁垒”,将会制约职业教育特别是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仍然停留在引导层面,对农村职业教育加以保护与培育还缺乏明确的措施。在仍以数字作为绩效考核依据的现阶段,地方政府关注更多的是能产生显著效益的工业领域,对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在国家出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保障措施之前,地方政府不会在此问题上投入过多精力。
  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单一,形式不够灵活考察我国所有的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规定,可以清楚地看到政府主导职业教育办学的思想依然浓重,从国家到地方,分级别、分层面、分部门,政府及其相关机构承担着办学的主要任务。虽然《职业教育法》以及国务院的相关规定提出了政府、企业、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思路,但在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机制不甚健全的现阶段,多元化办学的思路无法真正实现。
  职业教育资源难以整合由于我国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客观上形成了二元职业教育发展结构,即农村职业教育与城镇职业教育。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绝对离不开城镇职业教育资源的注入。但是,在我国现行的有关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规定中,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总体上仍处于一种分割状态。具体表现为比较注意农村内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并提出了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而充分利用城镇的职业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规定较少。由于缺乏城乡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的明确政策规范,这方面的实践也不多,因此,很难引导城镇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城乡职业教育之间仍存在诸多不协调和失衡之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跟不上农村经济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步伐。
  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专业知识滞后于社会需求的变化专业结构、专业知识滞后表现在我国整个教育体制中,只不过对于需求专业性更强的职业教育而言表现得更为突出。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趋同,而且存在“重商轻工”现象。近年来,虽然开设了现代物流、建筑、施工设计、装饰装潢等一些新兴专业,但这些专业总供给能力有限,不能适应一线技术应用人才需求增加的新形势。
  职业教育投资难以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政府投资力度不够。“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决定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经费体制只能是以县(乡)为主。在农村职业教育政策中,中央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转移支付和倾斜政策不够明确,执行也不到位。长期以来,中央财政虽然对职业教育有所投入,但总量偏少,特别是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更少。由于受到经济规模的影响,以县为主的公共财政基础比较薄弱,很难满足农村职业教育的实际需要。受这种投资经费政策的影响,各种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公共开支缺少相应的税收来源,现有的投资经费体制很难为农村职业教育各项政策的执行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缺口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经费投入体制政策的调整与有效运行的问题。如果不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审视现行的经费投入政策,明确中央财政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扶持范围,加大中央财政对农村职业教育转移支付和倾斜力度,而拘泥于“以县为主”的体制政策,将会严重制约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差距。(2)企业缺乏投资职业教育的意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既是生产者,也是需求者。就职业教育而言,企业需求大量的生产第一线技术人员(或技术工人),有些企业对技术人员还有特殊要求。但是,目前企业在职业教育方面往往只充当需求者的角色。由于受社会整体环境、企业制度、企业产权等方面的限制,再加上政策不完善,企业投资或者兴办职业教育机构遇到的障碍较多,更需要付出较大的“机会成本”,在现有条件下企业能够无偿得到素质较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或者从劳动力市场上招聘到所需劳动力和专业人才,因此,缺乏投资职业教育的意愿。(3)个人对职业教育投资不足。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国家无力全部承担,必定要分摊到受教育者身上。由于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周期,而且投入与产出并不是即时兑现,受教育者的可期待利益是远期不确定利益,特别对农村受教育者而言,学费负担较重,无法在有限的家庭支配资金中拿出一部分投向职业教育。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