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论高职院校校办产业的双重属性

作者:单再成 何建湖 赵 敏




  摘要:高职院校的校办产业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及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快速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高职院校的校办产业具有教育教学属性与经济属性的双重属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办产业;教育教学属性;经济属性
  
  高职院校的校办产业是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创办的具有企业性质、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富于鲜明专业特色与服务功能的企业实体。高职院校的校办产业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功能是既育人,又富校。在服务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经营获取利润,补充教育经费的不足,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同时,校办产业还可以为国家创造税收,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
  
  校办产业的教育教学属性
  
  校办产业是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学校教学、服务的需要。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院校要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要、熟练掌握专业技术、毕业即可上岗、不需要用人单位再进行培训的实用型技术人才,这样的人才在普通的实验室里是培养不出来的。校办企业担负着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理论结合实际,锻炼生产、管理、经营能力的任务,校办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教学效益并存,面向市场时要按经济规律办事,面向学生时要按教育规律办事。其教育教学属性主要体现在:校办产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校办产业能为学生有效地提供生产实践教育基地,有利于贯彻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利于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据统计,2001~2004年,全国高校学生在校办产业实习年平均达到57.2万人次(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产业职工数与接纳学生实习情况
  
  注:表1数据来源于各年全国普通高校校办产业统计报告。
  依托校办产业可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有一支既是教育专家,又是职业专家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如果长期游离于职业真实,其实际职业能力很难提高,即便最先进的实验室也不可能涵盖全部职业活动。有的高职院校让专业教师定期到有关企事业单位顶岗培训,这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如果能有自己的校办实体,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及时更新与持续提高将更为便捷。因此,依托校办产业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最有效的途径,不仅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便利,而且成本低。
  依托校办产业可以发挥校办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利用校办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丰富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可将生产实践中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传授给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经营能力。
  
  校办产业的经济属性
  
  校办企业是一个独立的企业法人,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利润,发展壮大。而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要源头之一,也是科教兴国的主要参与者、实施者,因此,充分发挥高校人力、设备设施资源的优势,对兴校富国都有利。
  开办校办产业是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加快发展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举措。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继续大力发展校办产业是增加教育投入的一个有效渠道,也是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国家的教育事业经费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校办产业可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据统计,2000~2004年间,全国高校校办产业年均回报学校金额达到17.57亿元(如表2所示)。
  
  表2 2000~2004年度全国高校企业生产经营数据对照表
  
  注:表2数据根据各年全国普通高校校办产业统计报告和《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并计算得出。
  校办产业是沟通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的桥梁,是发挥教育的科技、人才优势,促进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途径,是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校办产业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2001年全国高校通过各种渠道共获得科技经费174.5亿元,高校共承担各类科技课题12.1万项,其中科技服务课题2万多项;从项目的来源分析,企事业委托项目占总数的32.9%,而经费却占49.4%;高校共与社会签订各类技术合同5540项,合同金额达22.2亿元;2000~2004年,全国高校校办产业年均上交税金达35.49亿元(见表2)。
  校办产业可以承担学校富余人员的转岗分流任务,支持教育改革,稳定教师队伍,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同时,也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2004年,全国高校校办产业职工人数达29.46万人(见表1)。
  校办产业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加快了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与转化速度。据统计,在我国高校中,目前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大约有67万人,占全国科研力量的22%,而完成的科研成果和发表的论文占全国的70%以上。在2001年的国家“三大奖”中,18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当中有9项是高校参加的,占50%;12项国家发明奖当中有8项是高校参与的;137项科技进步奖当中高校参与了64项。另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最新统计,截止到2001年底,全国高等院校共申请专利27677件,占全国总量的7.7%;其中发明专利14028件,占全国总量的19.1%。全国高等院校的专利授权量为15247件,占全国总量的7.3%;其中发明专利4471件,占全国总量的28.9%。
  另外,随着高校后勤社会的出台,为学校提供后勤保障性服务的校办产业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既减轻了国家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足,解决了制约学院规模发展的“瓶颈”问题。但这类校办产业主要具有后勤保障服务属性与经济属性,其教育教学属性并不强。
  
  参考文献:
  [1]胡秀锦.高职教育发展的特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A):22-24.
  [2]刘仕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1999,(2).
  [3]周元武.略论财政性教育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4%的关系[J].教育与经济,2001,(1).
  [4]刘吉成.高校校办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市场论坛,2006,(2).
  作者简介:
  单再成(1967—),男,湖南攸县人,管理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农业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