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陈 斌 王永莲 杨小燕




  摘要:在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用人单位与高职院校的合作趋于全程化与全面化,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外部影响因素。为加强校企交流与互动,明确高职院校发展方向,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对用人单位展开了调查,探讨了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校企合作、人才招聘等内容,以期从外部对高职教育的运行机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关键词: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外部影响因素
  
  用人单位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外部影响因素,对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倾向加以调查分析,对于深化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调查依托《基于个案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核心竞争力研究》项目,以与我院有业务联系的用人单位为调查对象(其中,民营企业占52%,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占18.5%,国营企业占9%),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调查问卷为无结构型问卷,主要涉及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影响因素、校企合作、人才招聘等方面的内容,对调查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主要作描述性分析。
  
  图1 “非常重要”因素排序
  
  调查结果的分析
  
  学院内涵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内涵发展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从企业的角度探讨内涵发展的影响因素对走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道路的高职院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问卷设置了校园面积、建筑面积、教学设施、实训基地、教学配套设施、后勤保障设施、校园信息化建设、学校办学理念、师资结构与能力、学校管理、校园文化、教学水平、专业贴近市场程度、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素质教育、办学经费来源、校企合作、学生规模、学生就业质量等共19个因素,对每个因素设置了“非常重要”、“比较重要”、“无关紧要”和“不重要”四个选项。调查显示,在19个因素中,有9个因素“非常重要”的比例超过“比较重要”。选取这9个因素的前5位进行排序,如图1所示。从中可以发现,除“实训基地建设”外,都属于“软实力”。这说明企业认为学院的内涵发展最重要的是软件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排在第5位,说明企业对学生的技能非常看重。以上分析是基于某一因素的单一重视程度。将问卷中每个因素的重视程度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进行加权处理,“非常重要”计4分,“比较重要”计3分,“无关紧要”计2分,“不重要”计1分,权值在1分到4分之间,在19个因素中,对各因素重视程度经加权处理后的结果如图2所示,图2仅列举了排在前8位的因素,可以分析用人单位对各个因素的综合重视程度。比较图1和图2,可以看出单一重视程度与综合重视程度的排序并不一致。图2反映出用人单位对各因素的综合评价,其中实训基地建设排在第一位,说明企业对学生技能的重视。
  
  图2 对各因素重视程度加权处理后的权值排序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情况分析问卷涉及企业愿意与学院开展的合作项目及企业与学院合作主要考虑的因素等内容,各因素所占比例如图3、图4所示。在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中,用人单位最愿开展的项目是“订单式”培养和建立实训基地(见图3)。通过“订单式”培养和建立实训基地,可以增强校企间的联系,实现良性互动。开展校企合作,企业的主要考虑是为本企业建立人才资源储备,提升企业文化与知名度(见图4)。
  企业人才招聘的考虑因素分析问卷中设置了个人道德修养、个人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积极进取精神、开拓创新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持续学习能力、专业是否对口、专业基础知识、毕业学校声誉、个人政治面目、担任干部经历等15项用人单位在招聘学生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企业认为“非常重要”的排在前5位的因素如图5所示。从图5可以看出,企业首先最关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其次是个人工作态度、团队精神、个人修养等。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应把学生的实践技能放在首位,同时注重其他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对各因素的企业重视程度经加权处理后的结果如图6所示。图5和图6反映了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人才需求的基本规格,其中对学生的突出要求是动手实践能力与职业道德。
  
  调查结果的意义
  
  当前,高职教育处于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发展的转型期,用人单位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调查结果对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校企交流具有重要价值,对明确用人单位的需求倾向、理清办学思路、培养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内涵发展系统化调查显示,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集中体现在办学理念、师资结构与能力、学校管理、校园文化、教学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内涵发展应更多地关注高职院校的“软实力”,有别于规模发展,但内涵发展与规模发展并不矛盾,高职院校的良性发展依赖于内涵与规模发展的协调。高职院校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无论高职院校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都不能偏离这个目标。调查问卷中所设置的19个因素,都从不同的角度支持了培养目标。然而,根据“重点论”的观点,事物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高职院校在数量与规模蓬勃发展之后进入内涵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转变为学院软件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矛盾。因此,内涵发展必须以与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紧密相关的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学校管理、校园文化、教学水平等因素为重点。同时,内涵发展也离不开硬件支持,实训基地的建设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硬件支撑。当然,各因素的发展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一个系统发展的过程。内涵发展应当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办学理念为指导,建立与人才培养标准和需求相一致的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校园文化,以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模式保障目标的实现。
  校企合作多元化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主要考虑的因素集中在“获得后备人力保障”上,合作的方式主要为“订单式”培养。随着高职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地位的凸显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成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高职院校应在校企合作的方式与机制方面进一步探索,努力实现校企合作的多元化。校企合作的切入点不仅仅是学校培养人才、企业接受人才,而应体现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校企合作有多元化的发展空间。首先,校企合作办学一方面要探索对企业的利益补偿机制,如人才优先选用机制、财政经费补助机制、慈善捐款补助机制等;另一方面要开放办学体制,吸引更多的主体参与校企合作,如建立学校、企业、政府、外资的股份办学机制。其次,企业应参与高职院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使学校的发展模式与企业的需求相匹配;企业可提出自己的人才需求,学校应积极调查分析,为企业量身定做专业与课程。再次,企业与高职院校应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强深度合作,实行“校企共建”,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专业实践教师,建立教师提升技能水平的合作机制。最后,在教育教学评价上,企业与高职院校应当作为平等的评价主体参与到学生技能与素质的评价当中,并将评价结果直接反馈给企业和学校,双方共议改进措施。
  人才培养全面化“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核心竞争力集中表现为人才培养的质量,企业的人才观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调查表明,企业人才招聘考虑的因素呈现综合化趋势。尽管“实践动手能力”是企业人才招聘的首选因素,但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潜在能力同样是企业关注的重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当使每个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逐渐提高,人才培养的全面化既是高职教育教育性的要求,也是其职业性的重要体现。调查结果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价值取向具有重要启示,即在重视技能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一方面,要树立“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观,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应统筹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素质结构,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进取精神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成为适应面宽、技术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创新与发展能力较强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汉斌.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初探[J].成人教育,2007,(4).
  [2]程忠国.实现紧密结合 校企“双赢”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
  [3]王立.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
  [4]田锋社.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成人教育,2007,(2).
  [5]顾海花.高职教育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江苏高教,2005,(6).
  [6]陈智.以人为本,探索通专结合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J].教育研究,2005,(5).
  [7]闫立勇.多方举措 全方位促进校企合作[J].中国培训,2007,(4).
  作者简介:
  陈斌(1973—),男,四川中江人,工学博士(博士后),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