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宜兴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宗彬花




  摘要:根据调查,对宜兴市中等职业教育在学校数量、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及招生情况、办学条件及办学经费以及毕业生的就业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介绍,并通过分析指出,仅仅依靠教育系统的内部资源发展职业教育是行不通的。
  关键词:宜兴市;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对策
  
  宜兴市中等职业
  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及结构
  截止到2006年下半年,宜兴市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0所(仅含招收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职高、中专和技校)。其中国家级重点校3所,省级重点校2所,分别占总数的30%和20%;公办学校8所,部门办学2所,分别占总数的80%和20%。
  (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
  综观2002~2006年的招生情况(见表1),普通高中招生39045名,职业类学校招生41646名,普职比平均为1:1.07;职业类学校中普通中专招生总数为15568名(含五年一贯制),职业中专招生总数为13055名,分别占职业类学校招生总数的37.38%和31.35%;五年期间,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每年在校生人数占全市的85%强。可见,宜兴优质的中等职业教育占较大比重。规模办学已见成效,2006年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在校生均超过1500人,市职教龙头——职教中心的在校生已经远远超过5000人(见表2、表3)。
  
  表1 2002~2006年宜兴市普通高中和职业类学校招生情况统计表
  
  表3 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数统计
  
  (三)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各专业招生情况
  2002年以来,全市每年开设各类专业40个左右,在每年的招生数量方面,机电技术应用、工艺美术、计算机及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招生稳居前列(见表4),尤其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连续四年稳居第一。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就像一匹黑马,2002年仅招生7人,到2005年和2006年招生均居第二,接近500人。然而有些宜兴特色专业如陶瓷工艺专业在2005年已经停招;支撑宜兴作为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服务与导游、烹饪等专业正在萎缩;许多新兴专业没有办出生气,如现代物流、动漫制作与设计、建筑装饰、工程造价与监理等;有些专业如同匆匆过客,存在一年就销声匿迹,如金融事务、涉外导游、精密工程等。
  
  表4 年招生数位居前五位的专业及招生数量
  
  各校的专业特色也渐趋明显:职教中心雄踞霸主地位,专业数每年在20个左右,综合性强;丁蜀职中专业众多,尤以工艺美术专业突出;张渚职中的电子类专业,和桥职中的服装专业,技工学校的机类专业以及进修学校的音乐、幼师专业等都各具特色,给学生和家长择校带来了便利。
  (四)办学条件及办学经费
  笔者对全市职业类学校进行了走访,发现60%的学校认为现有办学条件能够满足或基本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40%的学校认为现有办学条件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师资、实训条件和校舍等方面。
  目前,全市公办职业学校教师1195人,其中专任教师1094人,与在校学生(14485人)的生师比为13.24:1,本科以上学历(含本科)1030人,占教师总数的86.19%,“双师型”教师226人,占专任教师的20.69%。
  在办学经费方面,90%以上的学校认为办学经费紧张或非常紧张,截止到2007年7月,全市公办职业学校仅有两所不负债,而负债1000万以上的已有两所。在经费来源方面,90%以上靠学生培养费,其余靠政府拨款和学校的创收。
  (五)毕业生就业状况
  单从2005年和2006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看,2005年的毕业学生人数为2237人,就业2210人,就业率为98.79%。其中,一产41人,二产619人,三产1550人,分别占就业人数的1.86%、28.00%和70.14%;学校推荐就业1851人,占就业人数的83.76%;本地就业2136人,占就业人数的96.65%。2006年的毕业生人数为2833人,就业2779人,就业率98.1%。其中,二产730人,三产2049人,分别占就业人数的26.27%和73.73%,学校推荐就业2212人,占就业人数的79.60%,本地就业2569人,占就业人数的92.44%。
  
  宜兴市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专业设置有待统筹优化
  根据《2006年度宜兴市人力资源供求分析》,宜兴市2006年第一、二、三产业的用人需求分别占0.28%、71.71%、28.01%,宜兴市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总体上是合理的,以二产为主,但仍有待统筹优化。以2006年各校专业设置为例,在8所公办学校中,5所开设了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4所开设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3所开设了汽车类专业。由于专业重复,加之学校之间未能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客观上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特别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和汽车类专业,对实训的要求比较高,投入较大,浪费较严重。有些专业的设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如微控技术、汽车电气技术应用、精密工程、金融事务等专业,招生仅维持了一年。有些学校的招生主要靠关系和人脉,靠与其他学校挂钩,招一年是一年,缺乏长远规划,定位不明确。另外,三产专业的设置尚显薄弱。
  (二)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而且,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近几年,教育主管部门虽然已经非常重视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出政策,出资金,如“四新”培训、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培训、出国培训、顶岗实习、社会引贤等等,但全市职业教育的师资水平仍与教育强市不相符合。“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距50%的标准还很远,本科、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仍未达标,教师教育研究氛围尚不浓厚。因此,在继续实施当前师资培养培训的举措下,有效教师队伍的建设途径仍然有待探索。
  (三)课程改革尚需深入
  职业教育因脱胎于普通教育,应试教育痕迹明显,尚需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紧紧围绕培养高水平和实用型人才这个中心来进行课程改革。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改革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要在满足专业理论要求的基础上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加大“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力度,拓宽专业,增加学生的就业范围和竞争能力,提高教育改革的实效性。
  (四)校企合作尚需大力推进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目前有90%的学校(除教师进修学校)都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形式主要有:企业为学生提高实习机会、企业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企业委托学校进行职工培训、校企联合科技攻关等。但是,大部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仅停留在“企业为学生提高实习机会”的层面上,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课程设计和进课堂讲课尚未形成制度;在实习过程中,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习期间没有得到完整的延续,学校的管理也存在缺位现象,有的甚至完全依靠企业管理;而一些企业未能认识到实习生潜在的价值,单纯地把实习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不能调动学生对工作的积极性,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被动地完成实习任务,个别学生甚至擅自逃离实习岗位。这主要归结为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发挥不够,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建立健全,就业准入制度的执行有待加强监管,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沟通有待加强,企业的用人观念有待进一步解放,社会责任意识有待提高等等。
  (五)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待改善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政策与社会环境较20世纪90年代后期有了较大改观。但从调查数据来看,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仍心存忧虑。在新的形势下,仅仅依靠教育系统的内部资源发展职业教育是行不通的。依托当地行业、企业、产业优势,统筹社会资源办好职业教育,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性互动,是地方政府应有的责任。
  作者简介:
  宗彬花(1971—),宜兴市旅游职业学校中学高级教师,在读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