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高职高专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张大然 陈 洁




  摘要:从推进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入手,认真分析了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教务管理工作的现状,提出了推进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务管理;信息化;问题;对策
  
  教务管理工作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中之重,是维系高校教学机制正常运行的枢纽,也是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水平的重要保障。在经济全球化、知识产业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的新时代,信息化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务管理改革的必然选择。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高专院校,尽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果,但由于院校自身的条件限制,在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推进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1998~2004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年招生数从43万增长到237.43万,在校学生从117万人增长到595.65万人。短短7年时间,高职高专院校年招生数和在校学生数分别增长了5.5倍和5.1倍。到2004年,我国已有高职高专院校1047多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46.8%。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校生人数迅速扩张,如何利用网络技术科学有效地管理信息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成为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是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的需要信息资源是人类三大战略资源之一,也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六要素中的核心。这一资源可以再生,可以复制,可以增值,具有边界递增效应。而且信息资源只有在信息集成与共享的前提下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直接推动了高校教务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以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为重点,以需求为导向,注重统筹协调、创新开发。因此,高职高专院校教务管理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共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提升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倍增效应,就要创建可供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发展环境,增加信息总量,提升信息资源的质量,优化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结构,这需要多部门、长时间的齐抓共建。
  是教学工作规范化管理的需要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是指高校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合理地制定本校教学工作的组织规程、基本制度以及管理流程,形成统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通过对该体系的实施和不断完善,达到教学管理工作的井然有序、协调高效。这个管理体系的建立离不开教务管理部门对于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保存与传递。高职高专院校必须通过完善教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现代化水平,使教务管理工作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以达到规范教学管理、保证教学效果的目的。
  
  高职高专院校教务
  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对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认识目前,仍有少数高职高专院校应用网络的概念与意识不强,对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没有将教务管理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有些高职高专院校虽然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领导决策机构,也没有制定总体规划;有些高职高专院校存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不到位的问题。
  教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程序设计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教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应以教务管理的工作重心为出发点,力求方便于用户,服务于用户。而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多采取购买教务管理软件的方式。由于高校的教务管理人员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缺乏参与或参与力度不够,使开发出的软件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很难适应本校的教务管理需要,软件的许多功能模块无法确切反映管理者的思路与意图,造成软件的功能缺失或浪费现象。
  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购买和开发的软件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这些都离不开教务管理人员的使用。由于相当一部分院校缺少专职技术人员,本校的教务管理人员信息化素质也不高,在使用软件时往往知难而退,使软件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利用,所以,难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谈不上对软件的进一步开发与完善。系统搁置的时间越长,滞缓的资源信息就越庞大,与软件系统发展更新的距离就越远,旧的教务管理观念就越难以改变。
  管理系统分散,信息化集成与共享有待进一步加强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几套管理软件系统之间互不兼容,信息标准不统一,信息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系统的数据共享使得应用系统整体呈现网状结构,难以维护和升级。由于管理软件应用水平不高,设计不够规范,低水平重复开发的现象严重,从而导致管理软件的扩展性﹑开放性与兼容性较差,由此导致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冗余现象严重,信息滞缓现象时有发生。
  硬件配套措施落后,更新速度缓慢由于缺乏配套的政策支持和协调机制,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推进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学校的网络设备及计算机硬件配套设施落后,更新速度缓慢,远不能满足日常巨大的访问量及软件系统对硬件的要求。即便学校教务管理人员管理意识、管理方式和管理行为先进,也难免处于尴尬、被动的局面。
  
  推进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进一步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教务管理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推动教育创新与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推进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以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为指导,进一步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对传统的教务管理理念、模式、方式与手段进行剖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有的网络条件,对现行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改造,确保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各个要素之间相容和协调,使其能够适应数字化环境的发展,真正使教务管理信息化由战术地位提高到战略地位,由局部推进转变为整体推进,由技术驱动上升为制度驱动。
  合理规划与设计,制定适合本校的政策方案学校应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成立由教育管理、教务管理、网络技术人员、熟悉各部门工作流程的人员以及校领导组成的专门机构,在研究借鉴其他高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务管理信息化系统进行总体规划,制定“以人为本”、适合自己学校情况的方案。具体的方案设计要充分考虑实际使用情况与今后的发展趋势,并应由教务部门牵头,向与教务管理有紧密关联的部门,如学生处和系(部)等收集对教务管理的要求与建议,在最大限度上实现教务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使教务管理软件使用起来更便捷、实用,把将来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降到最低限度。
  加强教务管理信息化队伍建设在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论软件、技术和设备如何先进,取得成效的关键最终取决于教务管理者的素质,取决于教务管理人员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取决于他们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现代教育理论。因此,学校应重视教务管理信息化队伍建设,在总体提升教务管理工作地位的同时,为教务管理人员提供多渠道、多方位的发展途径,加强职业知识和信息化技术培训,培养、选拔和考核四支队伍,即教务管理理论研究队伍、信息化管理队伍、信息化技术维护与执行队伍、信息化监督队伍,进一步促进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学校的管理层次和管理水平。
  建立教务管理信息的集成和共享机制面对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对信息集成、应用集成的需求,针对高校各部门的松散耦合的特征和实际情况,应建立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对项目前期论证、立项、建设、验收、管理等实行全过程管理,理顺和优化学校管理业务流程,在教务部门内部与各部门之间运行统一的数据库、统一的数据标准、统一的开发平台、统一的用户管理系统,全面提升学校教务管理信息化水平。
  加大投入,构建必备的硬件环境教务管理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共享需要依托网络教务管理软件,实现客户端数据处理综合分析与智能管理的功能。为避免因信息资源流通不畅、信息共享程度不高而导致管理人员积极性不高、管理效益低下的问题,高校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尽快更新与教务管理软件相配套的硬件设施,使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教务管理理念有机融合,提高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毅,卢崇高,季跃东.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40-41.
  [2]苗慧,等.教务教学管理信息化和科学化问题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9):20-21.
  [3]邱文教,潘晓卉.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前沿,2005,(11):88-90.
  [4]代显华,胡屹.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2):131-135.
  作者简介:
  张大然(1972—),女,黑龙江依兰人,教育学硕士,讲师,教务科长,主要从事教务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