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高职院校“全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刍议
作者:舒 冰 唐育正
关键词:高职教育;“全能型”教师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因此,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成为高职院校长期的根本任务。目前,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主要问题是怎样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育教学需要的“全能型”教师队伍。
建设“全能型”教师队伍的意义
“全能型”教师是指在理论教学方面,能够讲授本专业的所有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不求所长,但求所全;在实践教学方面,样样都是能手。
建设“全能型”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岗位群能力,这些能力大致包括:(1)动手操作能力。这是高技能人才必备的实践技能,是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保证,是提高经济效益的直接因素,也是保证高职学生就业率的主要因素。(2)技术应用能力。这是高技能人才的智力技能,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事业发展的保证。(3)开拓创新能力。这是多种能力融合后的体现,是劳动者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自身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作为教师,只有首先具备这些能力,才能“授人与渔”。
建设“全能型”教师队伍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办好高职教育,首先应以教育思想与观念的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因此专业教学改革应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以及产学研结合的落实。这就需要一支非常熟悉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能够主持专业实践体系建设的、具备技术产品研发能力的“全能型”教师队伍,有了这样一支队伍,才能攻克专业教学改革的难点。
建设“全能型”教师队伍是专业建设的需要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之路是立足市场设置专业,立足就业岗位能力建设专业,立足学生素质拓展、发展专业,体现了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这就要求教师队伍能够适应专业的灵活变化,适应社会对高职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如果没有一支“全能型”的教师队伍,则会出现专业调整的同时一部分教师过剩,一部分教师缺乏,人力资源配备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能人”少,专业建设很容易出现“一言堂”现象,导致专业建设缺乏活力,质量不高。可见,一支“全能型”教师队伍对专业建设是何等重要。
建设“全能型”教师队伍的措施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来源基本有两个渠道,一是来自科研、生产、管理一线的技术人员改行做教师;二是普通高校毕业生直接从教。
来自科研、生产、管理一线的教师,在从教前大多从事产品开发、研制以及生产管理等工作,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与动手能力、现场教学与指导实训的能力较强。这些教师在高职院校教师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大,是各高职院校迫切需要的人才,他们主要承担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教学以及各专业的实训教学。如何尽快走上讲台,掌握教学规律和技巧,成为一名合格的“全能型”教师,是他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从普通高校毕业后直接从教的教师分为两种,一种是从教年限较长的教师,已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缺乏产品开发、研制以及生产管理等工作的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与动手能力、现场教学与指导实训的能力不够。如何尽快提高这些能力,是这一类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另一种是刚刚从普通高校毕业,既无教学经验,又缺乏实践经验的年轻教师,一切都要从头学起。
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高职院校应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的战略方针,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挖掘潜力,采取一系列措施,尽快建设一支“全能型”教师队伍。
坚持岗位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
教师在上岗前必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职业道德》及《教师法》等教育理论,上岗后也要定期进行高职教育理论、高职教育发展等培训,要使教师明确高职教育的特性、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定位,把握发展形势,正确设计自身的发展方向。只有教师的理论水平提高了,“全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才有可能实现。
坚持实施“老带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新教师在上讲台前要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实行“老带新”,老教师要多上示范课,新教师通过听课、评课可从中受益,同时老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可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教学中,应以相互听课的方式取长补短,利用课程组定期活动的机会,及时交流教学经验。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评教并及时传达评教结果,使新教师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坚持教师轮课制,提高教师专业教学的适应能力高校对专业教师普遍采取确定研究方向加以培养的方式,这对研究型大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无疑是有效的,但对高职的“全能型”教师培养却不适用。高职院校教师最好是从基础课到专业课,什么课都拿得起,从理论教学到实习实训,什么都能胜任。学校应坚持轮课制,让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摸爬滚打,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适应能力。
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提高教师的技术综合应用能力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为教师参加实践锻炼、提高技能水平创造条件。教师到企业接触生产,可以学习先进的技术和工艺,获取先进的技术应用经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动力。教师也可以到企业挂职锻炼,从事相关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加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同时提升自身的技术综合应用能力。教师要自觉地使教学与技术研发相结合,为企业服务,直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教师培养的速度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吸取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经验,每年将部分教师派到国外进行短期进修,主要了解国外学校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国外学校实践教学建设的经验,将其运用于我国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这是提高教师培养速度的有效途径。
师资是教学诸要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了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全能型”师资队伍建设,落实一系列有效措施,合理利用人才资源,促进师资队伍的自我发展与自我提高。有了这样的师资队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许士群,张荣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07,(3).
[2]李名梁.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问题还是战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7,(1).
[3]李佑成.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趋势[J].职业教育研究,2007,(3).
[4]林小亮.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7,(3).
作者简介:
舒冰(1962—),女,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主要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