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作文教学重在指导学生“炼识”
作者:孙学明
关键词:作文教学;认识能力;培养与发展
作文教学现状
当前作文教学比较重视对写作形式与方法的指导,力求通过观察、体验等多种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感受,让学生借助真实情境抒写真实情感,以此提高取材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然而,这种方法的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多数学生的作文依然是“内容空泛,形式呆板,层次不清,结构紊乱,中心旁落,更少有灵气。”①
仔细研究便能发现,出现这种状况的部分原因是学生没有完全掌握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因为教师帮助学生深刻分析和认识现实生活的指导乏力,只注重形式的点拨,忽视了“识力”的培养与发展。课堂上,教师仅笼统要求“开掘要深”、“立意要新”,但是究竟如何“深”,如何“新”,全凭学生自己感悟,结果自然不会理想。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应重在指导学生“炼识”。
关于“炼识”及其意义
“识”在写作中的地位,早已被历代学者所重视。刘熙载云:“文以识为主。认题立意,非识之高卓精深,无以中要。”②那么,“识”是什么呢?章学诚说:“非识无以断其义”,“击断以为识也。”③曾国藩以为“识”乃“智足以析天下之微芒,明足以破一隅之固”。④显然,“识”是人独立的认识和判断能力。炼识,能使人洞悉世事的眼光更敏锐,思想更深刻,思维更灵活。炼识,可以练就精深的认识能力,能将“微芒”处剖析得清清楚楚,又具有批判性的认识本领,能“破”世事俗见,提出自己的正确思想和观点。“他人眼中之山水风物即我眼中之山水风物”,虽然也是一种认识,但这不是“识”。因为这种“无我”的认识并非自己的,而是社会文化约定俗成的产物。因此,“识”不是以别人的思想为思想,而应有自己的见解。作文中的“炼识”,就是把对社会人生的分析、认识进行整理、概括、升华并提炼成作文的中心与立意。
缺乏“炼识”将导致学生思想贫弱,选材陈旧,思维平淡,立意肤浅,作文内容往往只有现象描述,没有本质揭示,即便绞尽脑汁,也免不了套话、空话、假话和人云亦云。清代著名文论家叶燮对无“识”产生的影响论述得更为详尽:“人惟中藏无识,则理事情错陈于前,而浑然茫然,是非可否,妍媸黑白,悉眩惑而不能辨,安望其敷而出之为才乎!”“胸中无识之人,即终日勤于学,而亦无益。……中且馁而胆愈怯,欲言而不能言。或能言而不敢言,矜持于铢两尺矱之中,既恐不合于古人,又恐贻讥于今人。”⑤一个人没有认识能力,在纷繁世事面前将不知所措,习作文章更是无话可写、无情可抒。由此可见,“炼识”何等重要!
“炼识”的基本途径
“言人所未言,发人所未发”,依赖于学生的认识和判断能力,而认识能力、判断能力的提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涉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关系到思维素质、思维水平、道德情操等综合素质的发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培养洞悉生活的能力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就是以自身的创作实践证实了洞察世事、通达人性对于写作的必要性。如果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生活,就能提高学生洞悉生活的能力,提升其思想境界,使学生从生活形象中深化认识,揭示精神,透视灵魂,并通过文字使主题得到升华,从而加深读者对形象的感受与体会。作家冯骥才在《珍珠鸟》一文中传神逼真地描写了小珍珠鸟与自己日渐熟悉的过程:先是远远观看,然后点点挨近,蹦到杯口上喝茶,跑到稿纸上蹦跳,大胆地啄笔尖,最后竟然在作者肩上睡着了。小鸟的神态简直呼之欲出。如果文章就此结束,也不失为一篇优秀的散文,但作者没有就此搁笔,而是“笔尖一动,流泻下自己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适时的点睛之笔,把人与鸟之间这种偶然的、特殊的友好关系,一下子推广到更广阔的范畴,让其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观照,使之带有普遍的意义,真可谓“一滴水珠见大海”、“半瓣花上说人情”,让人回味无穷。
训练逆向思维能力认识事物的思维角度是多方位的:横向可以增强思想的独到性;纵向可以增强思想的深刻性;逆向可以增强思想的新颖性。这里我们重点探讨逆向思维能力培养。逆向思维不是“随人之是非以为是非”,而是从既有的观点和见解另辟蹊径,反弹琵琶,从反向加以思考——同中求异,正中求反,出奇制胜。语文教材中的一些名篇正是因逆向立意而萌发出了新意。如我们习惯于把“梨花”比作“白雪”,但岑参却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将春景比冬景,使人忘记了荒原的奇寒,反而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意、造境俱称奇绝;睢景臣的散曲《哨遍·高祖还乡》,一反过去对刘邦道德恩威加以歌颂的立意传统,以刘邦成就霸业前“好酒及色,贪于财货”的劣迹作为素材,逆向立意,变歌颂为讥讽,不落俗套的立意角度,令人耳目一新。对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应贯穿在语文教学之中。平时可启发学生对一些耳熟能详的格言、成语等生疑质疑,以突破固有观点,阐发新意。如成语“滥竽充数”,人们历来贬斥、否定南郭先生“混在行家队伍里充数”的行为,但如果变换参照系,转否定为肯定,南郭先生是不是也有值得肯定之处呢?此时,联系现实社会引发思考,学生便能自出机杼:南郭先生知道自己在齐湣王面前再也不能蒙混过关后,便逃走了,而且是偷偷地逃走了,这表明他尚有廉耻之心和羞愧之意,而现实中有些人明知自己“滥竽充数”却赖着位子不走,跟这些厚颜之徒相比,南郭先生的“逃”不也值得肯定吗?同样,以《“狗拿耗子”又何妨?》、《对“牛”弹琴怎怨牛?》、《开卷未必有益》、《“吹毛求疵”赞》等为题加以训练,既能打破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又能丰富作文的立意角度,发展思维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逆向思维存在着自身的逻辑规律:既要出乎意料之外,又要存乎情理之中,要持之有故,言之有据,不能只为了“新”、“奇”,为了求异而故弄玄虚,逆情悖理往往会弄巧成拙。
引导学生阅读清人李沂说:“诗须识高,而非读书则识不高。”⑦何炳麟亦说:“识长于学,学博则识高。”⑧“识”由“学”来,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作品,务求有所得。通过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识力。阅读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从那些思考深入、分析全面、见解独到、说理辩证的文章中可以感受他人彼时彼地的生活,扩充学生的视野,引发他们的神思,增强正确深刻地分析、理解生活的能力。基于“炼识”的阅读,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经常阅读报刊、杂志,特别是要选读那些时文,从中吸纳鲜活社会中的新人物、新事件、新思想,日积月累,待到写作时,材料和思想便能随着作文情境自然奔涌于笔底,从而写出富有时代感,“唯陈言之务去”又意蕴深广的佳作。此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第二,要引导学生多阅读有感而发、一事一议的小品文。这类小品文往往能从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中体察事物的本质,抒发人生感悟;行文简洁,议论集中,理从事出,论点精辟。这对学生正确分析生活现象,学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掌握透视本质的方法大有裨益。第三,适当阅读一些理论著作。认识事物、剖析事理需要眼光,理论就是认识事物的眼光——理论能够直接提高认识和判断能力。第四,读与思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善于思考是提高认识能力、思辨能力的重要环节,只读书而不注重思考,就可能遭到蒙蔽,陷于迷惑,结果必定茫然无所得。
学生认识能力的高低,并不在于提笔为文之时,而在于平时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与其他才干一样,这种水平和修养的获得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依靠不断的实践和积累。作文教学只有持之以恒地着力于对学生认识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释:
①刘淼.作文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②刘熙载.刘熙载论艺六种[M].成都:巴蜀书社,1990:40.
③章学诚.文史通义[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32.
④徐中玉.中国古代文论专题资料丛刊·才性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94.
⑤郭绍虞.原诗 一瓢诗话 说诗晬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4,25.
⑥李沂.秋星阁诗话[M].上海:文明书局,1916:6.
⑦徐中玉.中国古代文论专题资料丛刊·才性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480.
作者简介:
孙学明(1968—),男,江苏淮安人,硕士,南京卫生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