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高职体育教学心理技能训练浅析

作者:代 木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心理技能训练,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心理训练特点,采用不同的心理调控方法和措施,有计划地进行心理训练,能够帮助学生调节心理状态,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技能训练
  
  身体素质、运动技术和心理素质是决定学生运动成绩好坏的三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其中,身体素质是保证体育运动质量的基础,运动技术是掌握科学运动方法的前提条件,心理素质则是使两者都能够发挥作用的内部动力。对于参与体育运动的学生而言,心理素质是其控制自己生理活动和技术动作的主导因素。如果心理活动水平过低,则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即使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也无法将其充分表现出来。同时,超常的生理活动能量又会冲击他们的心理状态,使其产生紧张心理,影响肌肉运动,造成用力过大以致动作变形。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心理技能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活动强度,帮助其实现自我控制,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心理技能训练的概念与价值
  
  (一)什么是心理技能训练
  心理技能训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训练者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也是采用特殊方法和手段使训练者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而调节和控制自己运动行为的过程。
  (二)心理技能训练的价值
  提高心理活动的强度完成任何工作任务都需要以一定的心理活动能量为基础。对运动员、体育学习者而言,学习和掌握相应的心理技能能够提高心理活动水平,培养自我动员与调节能力。
  控制心理活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过强或过弱都会造成动作失调,无法有效控制身体力量,使心理与动作失去平衡。只有心理活动达到适宜的水平,才能满足身体训练、技术训练与比赛的要求。
  恢复与调节心理活动的能量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要消耗大量生理能量和心理能量,产生身体疲劳与心理疲劳,如果得不到及时补充和调节,将无法继续坚持运动。心理技能训练便是恢复和调节已消耗的身体能量与心理能量的有效手段。
  心理障碍的消除与治疗在体育锻炼、训练与比赛中,人们经历着各种身体和心理上的考验,大量消耗体力与脑力,易形成心理障碍。这时,应进行诊断治疗与训练以消除心理障碍,促进身心健康。
  
  体育教学中心理技能训练策略
  
  (一)控制心理活动强度
  体育教学要求学生具有强烈参与运动的欲望。如果学生的运动欲望不强烈,就无法发挥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的主导作用。但是,如果学生的参与欲望过分强烈,又会导致对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调节的失误。技术动作的完成要求身心力量处于平衡状态,过强的心理活动状态会导致学生情绪过分紧张而出现不适宜的技术调整动作,以致脱离自己的能力,破坏动作的协调性,无法发挥正常的技术水平。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体育心理的训练,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水平适合其所参与的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要求,始终保持身心力量的协调性。
  (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往往由于技术动作失误而产生心理障碍,如过分活跃、淡漠消沉、过分紧张、运动感觉迟钝等。对此,我们不能采用简单的身体素质训练和技术训练的方法,而应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采用放松练习、内心演练、默念暗示等心理技能训练手段,减轻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紧张、恐惧情绪,提高其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完成的质量,否则将会使学生身心疲劳,加重心理障碍。
  放松训练放松训练是一种以暗示语集中注意,调节呼吸,使肌肉得到充分放松,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方法,主要包括渐进放松法、自身放松法、三线放松法、松弛反应法等方法。各种放松方法的共同点是: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自我暗示语或他人暗示语、深沉的复式呼吸、全身肌肉完全放松。比如松弛反应法,被训练者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闭目静坐,放松全身肌肉,平静缓慢地呼吸。在每次呼吸的同时,默诵“放松”二字,将注意力集中在“放松”二字上,并保持一种放松的状态,不要理会头脑中不时出现的杂念。实践证明,学生很快就会松弛下来。学生熟悉这种方法后,就会在感到紧张、恐惧时,使用简单的提示语,如“我感到很放松”、“我整个身体都感到安静、舒适、放松”等,从而缓解原有的紧张、恐惧情绪。
  内心演练法内心演练法建立在放松训练法的基础上。其动作要领为:动作开始前,先放松自己,在默念动作概念的同时,想象教师连贯、优美地完成动作的过程,仔细回味动作的细节,然后开始练习。动作完成后,将自己的实践与先前的想象进行比较,并听取教师的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在短暂休息后,再次进行练习。
  默念暗示法即教师通过语调、手势、面部表情等方式暗示学生,比如“你一定能完成动作”,“有教师的保护我会很安全”;同时,引导学生反复默念提醒自己“我能成功”、“我有信心”,减轻学生的紧张、恐惧情绪,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运动表象训练在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讲解、示范或直观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对技术要点、动作过程形成清晰的表象,进而形成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恰当的语言暗示、引导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动作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使学生在完成动作时的知觉能力更强,动作概念更清晰,加快动作技能的形成速度。比如在进行铅球教学时,教师通过暗示,要求学生在练习之前首先回忆掷铅球的整个动作技术过程,包括持球、预摆、滑步、最后用力、超越器械等步骤,然后把这些动作在头脑中演练一两遍之后再进行实际练习。结果表明,学生掌握动作技术的速度较快,动作完成质量较高。
  (三)注意力训练
  集中注意力训练是一种主要的注意力调节方法。集中注意力指人的身心倾向于某个目标,不分心,不受各种内外界因素干扰。注意力调节能力是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这种能力既与先天的神经系统特征有关,又与后天系统的、有意识的训练培养有关。在训练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在外界干扰比较严重的环境下进行练习,让学生通过意志努力,集中注意力完成技术动作。通过这种反复练习,提高学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其次,通过学生的意志努力随时进行分配和转移注意力的训练。教师安排计划时,应有意识地在同一训练课中变换训练内容,要求学生迅速从一种训练方法手段转变为另一种训练方法、手段,以提高学生调节注意力的能力。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的习惯,以此提高学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四)意志品质训练
  意志品质是学生在克服各种困难中形成的良好的心理品性。在运动中克服困难的能力是衡量学生意志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逐渐提高学生练习的困难程度。随着困难程度的增加,要求学生通过相应的意志努力完成教学训练任务。其次,在疲劳情况下完成训练任务。教师应根据学生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在学生比较疲劳(如健康欠佳、思维消极、懒惰和能力有限等)的情况下增加新的训练内容,让学生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借以培养学生的顽强性和坚韧性。再次,利用不利的环境因素进行教学训练。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在不利的气候、场地等环境中坚持锻炼,并要求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结论与建议
  
  (一)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技能训练已成为提高学生运动成绩、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为学生将来在各个领域担当社会责任做好身心准备的重要手段。
  (二)体育教师必须认识到心理技能训练对于学生运动表现具有正面影响,要将体育心理技能训练视为体育教学计划中的一环。
  (三)心理技能训练是一种技术,必须经过有计划和系统的训练才能对学生的运动表现有所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训练中,既要进行体能与技术教学,也要重视心理技能训练。
  
  参与文献:
  [1]季浏.体育心理教与学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23-252.
  [2]焦艳.体育运动心理学—理论与应用[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6-117.
  [3]曲宗湖.体育与心理潜能开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73-81.
  作者简介:
  代木(1964—),男,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