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浅谈《导游业务》课程“零距离”教学模式

作者:罗春科




  摘要:《导游业务》是高职旅游专业中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必修课,文章对于在该课程授课过程中突出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的“零距离”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导游业务;“零距离”;教学模式
  
  “零距离”教学是指以学生就业岗位需要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具备企业所要求的能力,学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不用“适应”,马上投入“实战”。高职院校必须通过校企双向参与,工学紧密结合,把学生上岗的适应期缩短为零,实现教育与岗位的“零距离”。而某一课程的“零距离”教学就是指学生在学了某门课程后,能够掌握该门课程所讲授的技能,能够胜任该门课程对应的工作。笔者拟以《导游业务》课程教学为例,对“零距离”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导游业务》课程是高职旅游专业中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必修课,其主干内容主要包括三大块,即导游员与导游服务、导游集体的工作规范流程、导游技能技巧(包括突发事件的处理)。一般来说,《导游业务》课程应该安排在高职旅游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置于《中国旅游地理》或者《导游基础知识》以及《旅游法规》课程之后开设,即安排在第三学期开课,总共60个学时。关于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该课程的学习内容,掌握带团技能,实现学生与岗位的“零距离”,笔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树立良好的导游形象——实现岗位要求与学生的“零距离”
  
  明确该课程所对应的岗位要求,树立良好的导游形象《导游业务》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导游员。导游是一门艺术,是引导旅游者寻觅美、探索美、欣赏美的艺术。一名合格的导游员应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广博、合理的知识结构,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理解力与创造力,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出色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和很强的自控能力,需要有很强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服务态度和高超的服务技能以及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等。在讲课之初,笔者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向学生传授了这样的导游形象:身体健康,能吃苦耐劳;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能说会道;做事干净利落,碰到突发事件临危不惧,处理事情游刃有余。
  引导鼓励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树立了积极的导游形象后,就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还要通过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对学生的行为、举止、口头表达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服务意识等进行积极培养,使学生不断地完善自己。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
  
  围绕培养导游岗位所需要的人才,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将新理念、新理论、新知识、新业务、新技术引入课堂,引入实践教学中,努力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
  (一)突出学生的参与性
  “现场导游”模拟训练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现场模拟导游训练,包括致欢迎词、欢送词以及模拟突发事件进行处理。教师可以在其间作点评或扮演类型各异的游客,故意刁难导游,以此训练导游临场应变能力。
  让已带过团的学生谈实践体会针对部分学生在上《导游业务》课程之前已有带团的经历,在讲授相关内容之前,笔者先让他们谈谈对于要学习的知识点的认识以及他们在带团过程中的感受,然后笔者再一一点评,进行归纳总结,把相关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这就避免了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单一授课模式。
  进行案例分析理论联系实践的另一种表现是在教学中注意运用案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导游技能。《导游业务》课程本身就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相关案例很多,而且任何一次带团都可以成为一个案例。同时,在很多参考书籍以及相关的旅游论坛都有相关的案例,这些都是课堂上讨论分析的好材料。案例分析主要采取讨论式教学。例如,对于一个案例,可以先让学生各抒己见,或者让他们设想:若是自己在带团中碰到这样的情况应该如何处理,或者对案例中导游人员的做法进行剖析等。教师要组织好专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听取每个人对问题的处理意见,拓宽思路,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然后教师再作点评。在剖析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要把相关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这样做,既可以克服课堂讲授法“单向灌输”的缺点,又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突出实践的重要性
  校企合作,相得益彰《导游业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若一直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理论或模拟的操作训练,肯定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也达不到最佳效果。因此,笔者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内容。“请进来”是指把企业界相关人士请来举办讲座,“走出去”是指让学生到旅行社去跟团或带团。目前旅游市场导游人才奇缺,尤其是市场对学生导游的需求量很大。笔者联系了广州市几家较大的旅行社,并与其签订了关于建立实习基地的相关协议。根据协议,我们可以根据课程教学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要求企业派业界优秀人士给学生开设讲座,并要求学生参与行业活动。例如,我带领学生参加了广东省旅游局主办的“乡村游”启动仪式以及广州市旅游局组织的“导游诚信宣言”仪式,使学生拓宽了知识面,掌握了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也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跟团锻炼。
  任课教师言传身教高职院校的授课教师除了要有较深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对实际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来说,教师必须有一定的导游工作实践经验。为此,笔者通过国家考试取得了导游资格证,并参加了企业培训,同时利用假期亲自带团。每带一个团,就为教学增添一个案例,大大充实了讲课的内容,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善于分析总结
  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用于导游工作实践。通过带团,普遍提高了导游业务水平,提高了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对导游业务的理论知识有了新的认识。教师通过与学生一起分析游客对导游的反馈意见,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分析企业对学生的反馈,促使教师不断调整授课重点。在2006年“五一”期间,笔者组织学生自愿去“南湖国旅”带团。事后,笔者拿到了全部学生在“南湖国旅”带团的反馈,其中包括顾客对导游的评分以及期间遇到的突发事件等,并专门抽出两节课时间和学生一起对这些反馈进行分析讨论,对于顾客的评价结果,让学生自己解释分析,组织全班学生就某些学生在带团过程中碰到的突发事件进行讨论。这样,学生的认识加深了,态度更加认真,尤其是在做导游模拟或案例分析时,学生比带团前更加投入了。
  
  考核方式不拘一格——实现测评结果与真实水平的“零距离”
  
  在“突出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既重理论,更重实践”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对学生的课程评价采取“结构成绩制”,其中平时考勤占10%,平时课堂表现占20%,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占30%,平时测评占20%,最后测验占20%,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指学生跟团或带团后顾客和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平时课堂表现是指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表现;平时测评采用旅行社面试导游的模式,主要是便于学生致欢迎词或欢送词以及活跃气氛,包括讲故事、做游戏、唱歌等等;最后测验指的是期末测验,采取选择题模式,主要测验理论知识。这样的考试形式便于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突击考试,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情况,实现测评结果与真实水平的“零距离”。这种考核方法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同,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作为高职旅游专业中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必修课,《导游业务》课程建设应该以学生的素质培养为核心,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整合,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使学生学完该课程之后,具备做导游的基本技能,胜任导游工作。
  
  参考文献:
  [1]孙百鸣.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零适应期”高职人才[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2]孟冬玲.《导游基础》课教学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4,(3).
  [3]郑燕萍.对出境领队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4]王妙.高职课程“实践型教学”改革探索[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2).
  [5]刘守义.通过比较看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特点[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作者简介:
  罗春科(1978—),硕士,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旅游英语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旅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