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作者:曾良骥 谭赞良




  摘要:课程教学评价标准是一定教学观的载体,是衡量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标杆,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应当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规范性。
  关键词:高职;课程教学评价标准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职业学院应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因此,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
  
  传统学科型课程教学评价标准的缺陷
  
  对于课程教学的评价,传统的标准一般是从《课程学期授课计划》的制定、教案编写、课堂教学、教学进度、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方面提出要求,比较重视教学环节和程序上的完整性,但是却忽视了对于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及其规范性,或者虽有规范,却难以进行具体、有效的检验和评价。
  例如《课程学期授课计划》对于“课程应实现哪些职业能力目标”、“为什么确定这些目标”、“怎样实现这些目标”等关键的要素缺乏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于是教师大都依据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和逻辑顺序“依葫芦画瓢”,极易导致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实际的脱节。又如,对于教师的教案主要查看是否完整、详细。而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能力训练项目的设计、训练过程控制等要素则缺乏相应的评价指标。于是教案大都是抄录教科书章节标题和内容要点而已。再如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对于一堂课,传统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教态是否严谨,板书是否规范,语言是否清晰流畅,教学内容是否熟悉准确,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有无师生互动,课堂管理是否严格,是否做到了教书育人等等。这些标准有其科学合理的因素,但是归根到底还是侧重于教师讲课水平,而关于学生的能力是否切实得到了提高要么被忽视,要么无法客观验证。
  以上分析说明传统学科型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实质体现的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教科书为依据的课程教学观,就职业教育来说,它忽视了“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这一根本要求。
  
  课程教学评价标准的意义
  
  课程评价标准是一定教育教学观的载体,影响并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观念,同时它又是衡量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标杆,对教学行为有着重要的导向和指导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课程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方面。因此,只有建立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明确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要求,并通过指标体系予以监测与考核,才能立竿见影、纲举目张,促使教师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树立正确的课程教学质量观,才能科学地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综合能力。
  
  课程教学评价标准的建立
  
  高职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必须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规范性。应当包括课程教学设计评价标准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两个方面。
  (一)课程教学设计评价标准
  要上好一门课,课程教学设计至关重要。关于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设计,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和监控。
  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及论证一门课程究竟要培养哪些职业能力,必须以相应的职业领域的实际需求作为依据,而不能以教科书作为依据。教师应深入相应的职业领域,全面掌握其职业活动及作业流程,然后结合课程和学生实际,认真做好课程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和论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课程教学与职业实际相脱节、学非所用的问题。这是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基本特征的要求。
  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职业能力培养和知识认知上要达到的具体标准,包括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如前所述,职业能力目标的设定必须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同时要切合课程和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可检验,要逐一编号列出,并规定可展示的成果或具体的参数以便于检查验证。知识目标的确定要以职业能力目标的需求为依据,不能以学科体系或教科书的理论框架为依据,应当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知识目标同样要逐一编号列出,并与职业能力目标相互对应。
  教学内容的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不能照搬教科书的内容,而要按职业能力目标的层次和类型进行整合,形成相应的模块。整体上要涵盖课程目标,各模块又要有鲜明的针对性,并要相互联系和衔接,安排顺序应遵循学生能力提高和知识认知的内在规律,学时分配要合理。
  职业能力训练项目的设计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是为实现课程目标而让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完成的具体事项,课程目标需要通过它去实现,教学内容需要它去承载,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需要它去激发和驱动,成绩考核和教学效果评价需要以它为依据。因此,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评价项目。每门课程都应该有一个覆盖课程总体目标、贯穿课程内容的综合训练项目和若干针对每一具体职业能力目标的子项目。训练项目应该切合学生的专业和职业岗位,具有实用性、典型性、新颖性、可检验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应该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诚信品质、团队精神、法纪意识、创新意识和操作安全意识等素质的培养。训练项目要逐一编号列出,明确项目的名称、拟实现的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拟使用的训练素材、步骤、方式、手段以及可展示的成果等。
  “教、学、做”一体化安排所谓“教、学、做”一体化安排,是指应知和应会、知识讲授和能力训练在一门课程及该门课程的每一堂课中紧密结合。这是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和效率所必需的,也是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特点所在。教师最重要的职能应当是组织、驱动、指导学生“做”,让学生在“做”中提高职业能力和认知知识,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教、学、做”一体化安排的联结点便是项目训练。必须摒弃将一门课程人为地分割成理论部分和实训部分的传统做法。
  教学进度表设计教学进度表是实施课程教学的蓝图,也是评审教师课程教学情况的重要依据。进度表不能按照教科书的章节顺序编排,而必须按照教学模块的顺序和学生能力提高及知识认知的内在规律编排。进度表应体现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一般应以两学时为一单元,每一单元都应明确职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训练项目、主要训练素材、训练方式手段、可展示成果、上课周次时间等内容。应将上述课程目标、教学模块、训练项目等设计内容全部体现在进度表中,并且相互衔接、吻合,不能有缺失、遗漏或矛盾冲突。
  课程考核方案设计课程考核方案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观念,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应当作为课程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课程考核方案应包括考核项目、考核方式、考核标准等基本内容。应强化平时训练项目完成情况和学习过程的考核,弱化期末卷面笔试;鼓励学生结合课程学习积极参加社会或企业的相关职业活动,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此外还应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新颖性以及学习动力的激发性。
  《课程教学方案》的编制教师应在上述设计基础上编制《课程教学方案》,以取代传统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实训大纲》和《课程学期授课计划表》。《课程教学方案》应包括课程管理信息、职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教学模块、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进度表、课程考核方案、教材及参考资料等基本要素以及教师认为应列入其中的其他内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