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锉配:钳工专业技能等级考核的核心环节

作者:刘 勉




  摘要:锉配训练是钳工专业班级实习教学的核心环节,锉配技能掌握程度的高低不但直接影响学生能否通过专业技能的等级考核,同时影响他们今后专业工作技能的高低。文章提出了明确学习锉配的目的和意义,指出了锉配的涵义、种类和原则,提供了各种教学方法、测评注意事项,并强调实习指导。
  关键词:钳工专业;锉配;教学方法;测评;指导
  
  明确学习锉配的目的和意义
  
  为了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掌握有效实用的专业技能,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意愿。有的学生认为学好理论才重要,实习不过是放松自己的机会,因而轻视实习;有的学生并不清楚目的是什么,因而漠视实习;而更多的学生则认为现时的机械加工业那么发达,加工零件可以用数控机床去完成,何必花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去练锉配,去干苦力工作,因而鄙视钳工锉配实习。面对学生的种种复杂心态,应该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否则会对学生的实习训练效果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锉配训练前,应当向学生介绍锉配在现代机械加工中的重要性及应用的广泛性,端正学生的思想。
  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的配钥匙,工业生产中的配键,制作各种样板、专用检具,各种模具的制造、修配、调试等实例,可使学生了解锉配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明白学习锉配的目的和要求,明白熟练掌握锉配技能的的意义,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实习中。
  
  锉配的涵义、种类和原则
  
  有了掌握锉配技能的愿望,还要让学生对总体实训学习的内容、各阶段必须掌握的技能目标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学生就不至于对反复的动作练习感到枯躁和单调,同时对照分解出的每个阶段的技能目标,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产生紧迫感。
  (一)什么是锉配
  锉配是钳工综合运用基本操作技能和测量技术,使工件达到规定的形状、尺寸和配合要求的一项重要操作技能。锉配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操作者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和测量技术的能力以及熟练程度。有利于检验操作者分析、判断、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锉配的类型
  锉配按其配合形式可分为平面锉配、角度锉配、圆弧锉配和上述三种锉配形式组合在一起的混合式锉配。按其种类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开口锉配锉配件可以在一个平面内平移,要求翻转配合、正反配合均达到配合要求。其典型题例如图1所示。
  半封闭锉配轮廓为半封闭形状,腔大口小,锉配件只能垂直方向插进去,一般要求翻转配合、正反配合均达到配合要求。其典型题例如图2所示。
  
  内镶配轮廓为封闭形状,一般要求多方位、多次翻转配合均达到配合要求。其典型题例如图3所示。
  多件配多个配合件组合在一起的锉配,要求互相翻转、变换配合件中任一件的位置均能达到配合要求。其典型题例如图4所示。
  
  (三)锉配的一般性原则
  为了保证锉配的质量,提高锉配的效率和速度,锉配时应遵从以下一般性原则:(1)凸件先加工、凹件配加工的原则。(2)按测量从易到难加工的原则。(3)按中间公差加工的原则。(4)按从外到内、从大面到小面加工的原则。(5)按从平面到角度、从角度到圆弧加工的原则。(6)对称性零件先加工一侧,以利于间接测量的原则。(7)最小误差原则(为保证获得较高的锉配精度,应选择有关的外表面作划线和测量的基准,因此,基准面应达到最小形位误差要求)。(8)在运用标准量具不便或不能测量的情况下,优先制作辅助检具和采用间接测量方法的原则。(9)综合兼顾、勤测慎修、逐渐达到图纸的配合间隙要求。(10)在做精确修整前,应将各锐边倒钝,去毛刺,清洁测量面,否则会影响测量精度,造成错误判断。配合修锉时,一般可通过透光法和涂色显示法确定加工部位和余量,逐步达到规定的配合要求。
  (四)学习锉配的几点要求
  循序渐进,忌急于求成锉配是一项综合性的操作技能,涉及工艺、数学、材料、公差、制图等多学科知识,且要运用划线、钻孔、锯割、锉削等多种基本操作技能,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只能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从简单锉配到复杂锉配,从初等精度要求做起,再到中等精度要求,一步一步做下去。首先打好基础,以后各种锉配类型都要做一点,从而了解和掌握其典型加工工艺特点和锉配方法,逐步积累经验,熟练技能。具体到一个题型,不能只求快,而应先求好,在好的基础上再提高速度。
  精益求精,忌粗制滥造每做一个类型的锉配,都有不同的加工方法和要求,无疑都是一次挑战,因此,要勇于接受挑战,并做到精益求精,尽心尽力地努力达到规定的锉配要求。
  勤于总结,忌苛求完美每做完一个锉配题,都可能留下一些遗憾,难免有做得不如意的地方。这并不奇怪,因为世上万物不可能都是十全十美的,关键是要从失败中找到原因,吸取教训。既要精益求精,又不必苛求完美无缺。综合兼顾,适可而止,这是学习锉配应当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锉配的教学方法
  
  职业教育以培养合格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训练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施教能力和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因此要求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加快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
  直观式教学法:初步感性认识直观式教学法主要是通过观摩教师的操作演示和讲解或者使用电化教学设备,使学生理解锉配操作要领及方法,获得实际操作的感观认识,在脑海中形成规范的操作模式,从而为动手阶段打下基础。另外,也可以让学生观看往届学生的优秀产品,从而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提高学习兴趣。
  启发式教学法:加强工艺理解锉配训练不同于单件的锉削训练,锉配件通常是由2~3件组合而成,因而加工的先后顺序就需要预先确定,即制定加工工艺路线。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工艺分析课堂上发挥其主导作用,根据课题内容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例如提问学生:锉配时为何要先加工凸件,后加工凹件?如果调换加工顺序有何影响?为何在加工对称件时应先加工一侧,再加工另一侧?可否两侧同时加工?如果两侧同时加工又应采用什么测量方法?等等。通过一连串的提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教师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有耐心,问题的提出要适时、适量、适度、因人而异。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做出科学的解释,给出锉配件的参考加工工艺。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确定加工工艺步骤,只要符合锉配原则,能以简便、有效的方法保证加工精度即为可行工艺步骤。实践证明,这种教学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实践式教学法:巩固实操能力锉配是一项综合性的操作技能,教学安排上不能急于求成,只能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从简单锉配到复杂锉配,从初等精度要求做起再到中等精度要求,一步步完成。首先要打好基础,了解和掌握各种典型加工工艺特点,逐步积累经验和熟练技能。调查显示,实操训练的初始阶段是学生最容易出现不规范操作的时候,同时也是学生最渴望获得教师指导的时候,所以实习中的巡回指导就显得尤其关键,教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应及时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建议,指导他们排除实操上的困难和障碍。例如,当学生将锉配件加工到只能配入小部分而不能完全配入时,是学生最迷惘的时刻,此时如果不能及时给予指引,学生可能会漫无目的地乱锉一通,导致尺寸超差、配合间隙过大,形成废品。对于这种情况,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以下三种方法确定加工面:(1)进行相关配合面的尺寸检测,超差者为需加工的点或面。(2)采用试配透光法检测。将配合件配入小部分,并令凹凸件两大基准平面平行,然后对光观察,透光的一侧为修配移动方向,修配加工面为与透光配合面同一侧的不透光点或面(一般修整加工配作件上的点或面)。(3)采用漆色法检测。首先在所有配合面上漆上一层薄薄的红丹,试配凹凸件,并施加轻微压力,然后分开配合件,配合面有压痕的地方为接触点,再结合平面度或尺寸测量,则可确定是凸件还是凹件上的面超差,最后修整。另外,还需要指导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把理论知识与具体实习工作结合起来。例如,锉配时的间接测量尺寸数值就需要用到《钳工工艺学》中的尺寸链计算方法来确定。这样才能使学生加快对锉配技能、技巧的领悟和掌握。
  分层次教学法:保证共同进步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素质和水平,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经过两周左右的锉配实践训练之后,根据技能掌握程度,一个班级中一般会明显分出优、中、差三个层次,如果三个层次均采用同一进度或同一难度的训练课题,必然会有两个层次的学生难以适应,无法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对此,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一个班分成A、B、C三个小组进行分层教学,相应地要做三个层次的教学准备,制定三个层次的教学质量目标。在把握实习教学目标要求的同时,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认识水平,确定对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有余力的A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跳一跳,摘果子”,达到更高的目标,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最基础的内容。
  总而言之,实习训练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采取了正确、合适的教学方法。在任何教学过程所采用的都不是单一的教学方法,而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最佳方法,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配合件的测评工作
  
  对于学生的成绩要及时作出评价,无论是单项操作技能练习,还是综合操作技能训练,在每次实训时都要建立一个评分标准。学生对照这个标准,可以了解实训的要求;教师利用这个标准,方便对学生的技能水平作出评价。学生发现自己技能的不足,立即改进;教师对学生的成绩及时予以肯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教师还应注意利用技能评价,引导学生相互比较,增加竞争意识,形成你争我赶的局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实习结束以后要及时做好总结工作,指出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强调课堂的重点内容,使学生知道自己在训练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差距,提出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刘勉(1967—),男,江苏无锡人,无锡技师学院一级实习指导教师、钳工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