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谈民族地区卫生职业教育的地域特性

作者:于 波 张利民 宋晓平




  摘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开展职业教育的基础,专业设置、教材选用、教学实践必须体现区域性与适应性。文章以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实践评价为主题对职业教育的地域特性加以探讨。
  关键词:卫生职业教育;区域性;适应性
  
  卫生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医学相关专业卫生技术人才的教育。随着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深化,新的卫生职业岗位不断出现,人民群众对卫生保健的需求不断增加,新的形势迫切需要大量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卫生职业技术人才。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应充分重视其地域特性。
  
  预科教育的基础性
  
  新疆居住着1210万少数民族群众。疆内各高等院校学生的民汉比例接近相等。民族预科班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特殊措施,着重提高文化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与提高,为在高等院校进行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设置预科是从民族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出发,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而采取的一项特殊措施。
  新疆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自引入汉语水平考试(HSK)以来,在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上有了很大变化。各种类型、不同阶段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主干课程是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课程,但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适当导入文化基础知识,如新疆地方史、邓小平理论等,对学习者不断提高汉语水平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以往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汉语课只传授汉语言知识,不传授或少传授其他文化基础知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好。
  HSK考试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对自治区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产生了促进作用,但是把HSK考试与学习者的毕业证书挂钩的做法是不科学的,HSK考试不应成为汉语教学的最终目标,而只应作为检验汉语教学的一种手段,促使学生真正提高自己的汉语实用能力。
  实践证明,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使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出得来,回得去,用得上,稳得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学方式。少数民族预科学生通过专业学习毕业后回到家乡,能真正成为扎根民族地区的卫生专业技术人才。
  
  专业设置的适用性
  
  民族地区由于自身财力方面的原因,农牧区卫生机构建设绝大部分靠国家投入。这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自治区卫生事业的投入,广大农牧区缺医少药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由于基层工作条件、生活环境相对较差,加上交通不便、气候恶劣,致使新人不愿意来,现有人才留不住。许多乡村卫生所从业人员的专业学历远远达不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基本要求。乡镇卫生院要提供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职能,在农牧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
  和谐社会的基石在基层,而卫生工作首当其冲。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基本形成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网络、以县带乡的农牧区医疗卫生体系,为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开拓了道路。我们就此开设了定点基层的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临床医学班、社区医学班、药品营销班、健康保险班等,为市场培养所需人才。
  高等卫生职业院校生存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是体制创新。在新体制中,学校及相关各方都会受益,学校的良性发展也能得以实现。只有面向市场,才能了解市场;只有了解市场,才能真正为市场所需。这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该遵循的规律。
  
  教材选用的区域性
  
  调查数据表明,不同地区的学生对教材的评价差异主要集中在对教材难度的评价,西部地区的教师和学生认为教材偏难的比例明显高于中东部地区。教师对不同类型课程教材质量的评价差异较显著,教材质量由高到低按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的顺序排列。
  产生职业教育教材评价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不能很好地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能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的客观实际。大多数职业教育教材选用的是大本、大专教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难以配套使用。职业教育教材脱离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忽视了学员预科教育的基础性,难以体现出区域特色。
  职业教育教材的选用要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有别于学科型、研究型、工程型的普通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职业性内容为主、以学术性内容为辅的特点,理论知识的教学要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应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编入实例、案例等,保证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充分体现实用性、针对性、简约性、及时性、新颖性与直观性。
  职业教育教材必须适合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与发展水平,学生实际是教材建设最重要的背景和最基本的现实。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虽然处于相同的教育阶段,但他们的学习经历、学习品质、所处环境和学习目标存在着明显差异。应根据生源的实际情况,准确定位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品质,以学生为主体确定教材的理论深度。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科技和基础教育水平差距大,职业教育教材在不同地域应有不同的定位。那种不顾实际情况将职业教育教材全国统一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行的。
  职业学校教师普遍缺乏根据培养目标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能力,只能依赖于统编教材,将教材绝对化、权威化。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及教学特点,研究教材功能与课程目标的关系,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专业培养目标,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教材的多样化可以很好地解决教材的区域性问题。教材要体现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培养对象和不同地区的特色与个性,应提倡“一纲多本”或“多纲多本”。地区性教材、校本教材是实现教材多样化的重要渠道。长期的教学实践可以使高水平的校本教材很好地体现本地区、本学校的优势和办学特色,反映职业教育教材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区域性与适应性。
  
  教学模式的创新性
  
  卫生高职院校多由独立设置的成人院校、职工大学或条件较好的中等卫校改制而成。以往的课程模式多是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忽视实践性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科间相互独立,不利于课题整体优化。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则遵循“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的课程结构,基础课与专业课缺乏联系,培养的学生在专业能力方面往往处于单一状态。理论课教师完全不关心技能课教学情况,学生上理论课时感到学习内容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没有用处,学习没有兴趣,最终会影响专业课学习。而专业课教师由于缺乏卫生一线的实践经验,只长于专业理论,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区域性职业教育要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必须与社会需要吻合,专业课教师应具有专业基础学历、职称,同时也应具有医疗卫生的技术职称,应该既是教师,同时也是医师或技师。
  高职教育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就医学高职教育而言,专业设置一般是以医学相关类技术服务性专业为主,如临床医学、社区医学、药品营销、健康保险、医学检验、口腔保健、影像技术、医学美容等。高职与中职教育既具有一致性,又具有差异性。中职教育强调一技之长,其核心是强调实用性、技能性、操作性,而高职教育的目标在定位上应该表现出多层次,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型人才。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考核评分、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使师生明确方向、树立信心。应该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科学的学习策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