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科技扶贫班:黔东南农村科技人才的主要培养途径

作者:胡 松 曾纪长 杨启璜




  摘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民,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是摆脱农村贫困面貌的根本措施。探索黔东南贫困地区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途径和方法是黔东南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科技扶贫班使贫困山区农村青年实现了读书的梦想。边学习边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科技扶贫班为黔东南贫困山区农村输送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是当地农村科技人才的主要培养途径。
  关键词:科技扶贫班;农村科技人才;农业技术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全州现有人口431万,其中,农村人口335万,占全州人口总数的77%;少数民族人口347万,占全州人口总数的80%。在农村劳动力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8%,小学毕业生占34%,初中毕业生占48%,也就是说,全州90%的农村劳动力只有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水平。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培养一批素质高、懂科技、善经营的现代新型劳动者。培养现代新型劳动者,必须依靠农业职业教育。
  然而,目前黔东南农业职业教育步履维艰。2000~2003年甚至出现了黔东南职业技术学院涉农专业招生人数为零的尴尬局面。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黔东南贫困落后山区农民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不了解职业教育对子女就业的促进作用,固执地认为“只有上大学才能成才,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找到好的工作”;另一方面,是职业院校自身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教育观念与市场经济脱轨,教学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
  扶贫班面向村组,定位合理扶贫班的培养目标是为贫困地区农村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脱贫致富带头人和骨干农民。目前,黔东南广大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不到30%,大量失学青少年既没有专业技术,也没有致富本领。若外出打工则只能从事低技能、低工资、高强度的重体力劳动,若在家务农则必将成为掠夺自然资源且生产率低下的生产者,无法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为此,扶贫班面向农村,招收素质高、愿意继续学习但因经济困难的未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经过两年的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使其成为具有一定科技知识和动手能力的骨干农民。另外,还招收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特别是村组干部,使其经过学习培训后,成为懂得多种经营的农村致富带头人。这些学员完成学业回到当地后,运用所学知识增加生产的科技含量,起到了示范作用,从而激发了农民学农兴农的决心。
  扶贫班采用边学习,边实践,边经营的教学模式扶贫班学生的学习特点是边学习理论知识,边进行实践。学校安排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中、高级教师,利用实习基地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优势,采用上午上课,下午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直接参与种植、养殖业的生产过程。如牧畜班的学生,直接参与种猪的选择与饲养、人工授精及孕期喂养与管理,仔猪去势技术,育肥猪饲喂与管理,育肥猪的出栏销售以及防疫工作。园艺班的学生参与蔬菜、花卉的育苗移栽与管理,蔬菜、花卉的上市销售工作;参与果树的剪枝清园、护树越冬,花卉、蔬菜的施肥与病虫防治以及销售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解决了理论教学枯燥乏味的问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弥补了学历教育中,学生专业技能掌握不牢的缺陷,使学生成为科技示范能手,毕业后能够直接参与生产管理与经营。
  扶贫班实行学校+公司+农户的办学模式黔东南拥有众多名优特产品,如从江、黎平的香菇、木耳,镇远板栗,从江香猪,榕江香羊等。但由于农民在资金、技术、销售渠道等方面存在困难而难以致富。扶贫班利用职业学院人才、信息、技术的优势,向农民传授理论知识和现代化生产管理观念,利用职业学院实习基地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培养懂理论,有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企业家或农场主。学院负责技术支持和种苗扶持,农户进行生产、种植和经营,产品由学校收购或联系销售,形成了学校+公司+农产品销售的产业链。学校的技术、人才、信息直接服务于生产第一线,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
  根据黔东南地区的实际情况设置扶贫班的专业黔东南地处中亚热带气候带,人口众多,贫困落后,其经济主体为以种养为主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这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非常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养殖业、园林园艺、水果生产等。因此,扶贫班的专业设置以传统的生物技术、农业综合、园艺花卉、畜牧兽医为主。在课程设置上,各专业在统一的专业课基础上,根据各生源地农村的实际需求,重点传授养殖、种植或园林园艺、水果生产等课程。如凯里市地处黔东南首府,具有近郊农业的优势,扶贫班主要向来自该市的学生传授综合农技知识、农林花卉等专业知识和实用技术,如农林花卉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等。又如,从江县是黔东南地区重要的果树生产地,因此,扶贫班向来自该县的学生重点传授果树栽培及病虫防治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如水果保鲜、品种更新等技术。这样,学生毕业回乡后,便能够开发利用地区资源优势,使地区支柱产业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为。
  扶贫班的课堂教学灵活多样扶贫班的主要培养目标是脱贫致富带头人和骨干农民。该目标首先以实用为培养原则,教学中打破了课本知识的系统性,突出综合性、实施性。本着实用原则组织教学,不刻意追求学科的完整性,对实际工作中用不到或者用得少的内容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对理论性过强的内容,只讲结论。例如,家畜传染病学中关于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大传染病的教学,让学生重点掌握病情发生时的表现症状,掌握预防和治疗的措施即可,对于病原体的形态生长发育等内容,可以少讲。其次,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上午学习理论,下午到田间进行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牢记专业基本技能。如在讲授保护地栽培学中,关于苗床整地、播种的内容时,上午让学生进行理论学习,下午带领他们到田间施肥平土、播种,进行实际操作。又如,在讲授家畜饲养学中,关于猪舍的选址及设计这部分内容时,教师直接将学生带到实地,讲解畜舍选择场址应注意的问题及选址的利弊,让学生现场提问,教师现场答疑,并让学生根据畜舍的场址,设计畜舍并绘制设计图,说明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总结出设计方案的优、缺点等。这种教学方法,实现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分析并解决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如在讲授果树的整型修剪时,教师带领学生到果园,进行现场讲解、现场示范,教师边讲,边教,边操作,学生边学,边提问,边动手。又如,讲授畜牧学中关于猪的阉割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将学生带到猪场现场示范操作,让学生边看边提问,最后亲自动手实践。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和记忆创造了条件,使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相结合,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来自槛柑之乡从江的一位学生曾说:“我家有大片的柑橘园,可父亲从不放心让我参与管理,在课堂上听老师讲结果枝,营养枝,只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真正到树下,却无法辨别,要进行修剪更无从着手,现通过在果园中边教学,边实际操作,使我记得特别牢,我学会了嫁接、修枝,病虫识别及防治等技术,毕业到从江工作没问题……”。经过在基地一年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生学到了实实在在的农业科技知识,两个班90名学生中,已有近半数学生申请升入对口高职班继续深造。
  总之,对于希望提高职业技能的农村青年和广大劳动者而言,科技扶贫班具有针对性强,见效快等特征,因而,得到了以脱贫致富为近期目标的广大农民的认可,学生满意、家长愿意、领导同意。扶贫中专班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会是黔东南地区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的主要途径。然而,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黔东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条件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若能提高扶贫中专班的定位,拓宽招生面,为外出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为下岗转岗和再就业培训服务,为在职科技人员再教育服务,将会更快地实现职业学院的历史使命,更好地为黔东南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晓越.中国农民问题出路何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6).
  作者简介:
  胡松(1959—),男,贵州黄平人,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作物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