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国外农民培训的三种模式及其对我国农民培训的启示

作者:马 超 张义兵




  摘要:根据地理、资源、人口和经济等条件与已有的分类,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农民培训模式可分为三种,即东亚模式、西欧模式、北美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优点,也各有不足。综合分析三种模式,有效发挥其优点,对于建构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元化农民培训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民;培训模式;国际比较
  
  “培训”通常被解释为:“培养和训练(技术工人,专业干部等)”。本文所说的“培训”则主要指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养。而“农民培训”指的是使农民通过学习获得相应知识和技能的活动。农民培训模式则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适合当地的经济、资源、文化等特点的农民培训活动的过程和方法的标准样式和理论体系。
  不同地区往往具有不同的农民培训方式,但上升到“模式”的层面看,可以把国外比较典型的农民培训模式概括为三类,即东亚模式、西欧模式和北美模式。其依据是,首先,东亚、西欧、北美分别属于不同的大陆,这些地区的地理特点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可以体现当前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其次,这三种农民培训模式比较成熟,有比较完善的体系,而且各有特点,基本上可以代表当前国外农民培训模式的现实状况。
  
  实施多层次培养的东亚模式
  
  东亚位于亚洲的东部,北回归线横穿东亚南部,本地区大部分地处北温带,这些地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难形成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东亚模式是适用于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很难形成较大土地经营规模的农民培训模式,代表国家为韩国和日本。
  东亚模式的农民培训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国家立法为保障,结合培训目标和培训对象的特点,通过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训主体对农民进行多层次(较高层次的培训以较低层次的培训为基础)、多方向、多目标的教育与培训。
  
  图1 东亚模式
  
  例如,韩国农民培训以农业技术推广指导机构和民间团体为主。近几年逐步建立了农业专门学校并开展系统的正规培训。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农民教育已形成了三个层次,即“四H”教育、农渔民后继者教育和专业农户教育①“四H”教育的教育目标是使农民具有聪明的头脑(Head)、健康的心理(Heart)、健康的身体(Health)和较强的动手能力(Hand)。韩国1981年开始组织实施“农渔民后继者培养工程”,此项工程注重对农业后继者的精神教育和技术培训,提供经营管理、技术诊断、农产品销售、海外研修等服务。在后继者教育基础上开展的专业农户培养是更高层次的农民教育,重点培养与扶持具有较高产业化经营管理水平、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实力的专业种、养殖大户。
  东亚培训模式具有如下优点:首先,培训体系化。农民培训有立法保证,由国家统筹各个培训部门分工协作,以农协和农业大学等为培训主体,同时积极吸收社会其他力量共同参与农民培训。其次,培训法制化。这些国家的法律不仅保障了从事实验研究事业、指导事业、培训事业人员的培训以及对从事农业工作的公务员及团体人员进行的技术经营等方面的培训,还保障了对农民、农村青少年和农村妇女进行的农业经营和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以及对农村领导者的培训。再次,培训方式多样化,并逐渐向现场化教学方向转变。农民培训不但长、短期相结合,脱产与半脱产相结合,而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场观察、实习体验与讨论等贯穿于培训的始终,此外还利用各种媒介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最后,培训内容多样化、新颖化,并逐渐向专业化、层次化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培训内容以农民最为关心的农业实用技术为主,向农民提供最新技术和经营信息,针对农民的需求进行培训②。此外,这些国家在实施培训之前首先对农民的需求进行调查,而不是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
  东亚模式也存在诸多不足:在这些国家中,小农经济在农村占绝对优势。由于自然资源贫乏,耕地面积少,再加上农田零星分散,土地经营规模难以扩大。土地的稀有,使得土地价格昂贵,资本家嫌投入成本过高而不愿投资于农业生产,广大农户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也不愿出卖自家的土地。这些国家的农村青年不情愿从事农业,导致农业生产人口减少,使得农民培训很难形成大的规模。这对农民培训组织者的热情也有一定的影响。
  
  奖励与考核相结合的西欧模式
  
  西欧位于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和北海,这里的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这些地区以畜牧业、林业、种植业以及渔业为主,主要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农业经营单位进行农业生产。
  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对技术的要求较高,农场规模较小且分散,但是他们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根据这些特点,西欧国家提出了政府、学校、科研单位、农业培训网四者有机结合,通过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西欧模式,代表国家为英国、法国和德国。
  
  图2 西欧模式
  
  在英国的产业培训中,农民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是唯一得到政府资助的培训活动。早在1982年,英国就颁布了《农业培训局法》,1987年又对其进行了修改与补充。政府还不定期地对农民培训工作进行有组织的调查研究,并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改进措施。英国的农民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以农业培训网为主体,并辅以高等学校及科研与咨询机构,基本形成了高、中、初三个教育层次相互衔接,学位证、毕业证、技术证等各种教育目标相互配合,正规教育与业余培训相互补充,分工相对明确、层次较为分明的农民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体系,基本能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需要。各有关部门也十分重视担负培训任务的教员与辅导员的素质,不仅邀请学院教师和研究咨询部门的科技人员,而且还聘请在农业第一线工作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任教。培训具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学员经考试合格后,发给“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英国政府还建立了严格的奖励与考核制度,以保证培训的质量与效率。1987年,英国设立了“国家培训奖”,奖励在技术培训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
  与东亚的农民培训模式相似,西欧模式也具有农民培训体系化、法制化、培训内容多样化、层次化以及培训方式多样化等特点。首先,一些国家利用网络进行培训,从而克服了地域限制,使受训者能够根据自身情况自己制定培训计划。其次,为了提高农民培训的效率与质量,建立了严格的奖惩制度,从外部驱动力方面保证了农民培训的质量。此外,在这些国家,农民需要经过严格考试获得资格证书才可以开办农业企业,从而保证了农业企业的正规性。
  西欧模式也有其不足:首先,一些国家的农民培训要求受训者具备一定的入门基础(比如需要相关的网络知识等),如果受训者不具备这些条件,培训就会受阻;而如果从基础教育学起则需花费较多的时间,不能产生速效。这两个方面的矛盾需要协调。其次,农民要经过考试,甚至多次考试才能取得许可证书。这虽然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范化,但是如果考试过多,农民可能会觉得关卡重重,对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再次,因为受训者只有通过考核才能够从事相关的农业生产活动,因此,考核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使考核不流于形式,如何掌握好考核的信度与效度,此类问题都是培训组织者在实施培训时需要考虑与妥善解决的问题。
  
  规模经营与机械化三位一体的北美模式
  
  北美位于西半球北部,北濒北冰洋,南濒墨西哥湾,东、西分别面临辽阔的大西洋和太平洋,地跨热带、温带、寒带,气候复杂多样。北美洲农业生产专门化、商品化与机械化的程度都很高,中部平原是世界著名的农业区之一,农作物以玉米、小麦、水稻、棉花、大豆、烟草为主。中美洲、西印度群岛诸国家和地区主要生产甘蔗、香蕉、咖啡、可可等热带作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