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关键能力”培养的探讨
作者:罗 伟 张翠英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关键能力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其培养目标的专业性、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特色十分鲜明。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按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掌握了现有设备的操作和工艺知识,一旦工作环境改变,就不能立即适应新工作环境的要求,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高职学生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能力,是高职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内容,要使培养出的毕业生不但在毕业时能“零距离”适应岗位(岗位群)工作要求,还能适应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要求。
“关键能力”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德国企业界提出的,“关键能力”指的是具体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强调当职业发生变更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还能起作用并成为劳动者的基本素质,从而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由于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所以又被称为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社会交流能力。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职业素质,使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关键能力”的必要性
(一)社会对具有“关键能力”人才的需要
技术更新的影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三产业(服务行业)人员需求比例急剧上升,与此同时,新兴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使产业结构的重心发生改变,而且不同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导致大量的“结构性失业”。此外,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使加工机器的设备操作更容易,产品生产加工过程更简单,导致工人的需求量减少,出现“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由此可见,随着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断变化,只有具备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能力”,才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对劳动者综合素质的要求劳动者在今后的职业领域中遇到的问题将不仅出现在简单的单一学科中,科技的发展使得一个项目往往需要多个方面的人才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要求劳动者不能再局限于单一的职业领域,要做到“一专多能”,不但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具备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能力”。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对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不足
教学体系设置不科学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还带有传统的单一职业或工种培训模式的烙印,专业教学计划过于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各学科之间所共有的特性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得到体现。此外,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计划大多仍在套用本科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只不过象征性地增加了实践性环节,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流于形式或零碎不全,忽视了系统培养的过程,忽视了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胜任职业岗位对综合能力的要求。
实践教学环节不足很多高职院校因为多方面的原因,消减了实践教学课时,有的学校表面看起来能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占其半,但实际上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实验占据了相当大一部分份额,而实验中又有一部分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会按照实验指导书上详细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
实践教学条件有待改进近几年高职院校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了解决发展中资金短缺的问题,扩大招生数量就是方法之一,但生源增加了,而相应的配套设施得不到保障,特别是学生实习实训用的场地和设备只能多人共用,相应地压缩了学生的实习时间和空间,影响了实习效果,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能力差。
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针对以上各方面的因素以及“关键能力”所包含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社会交流能力等四个主要内容,笔者认为,主要可采取如下方式加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包括提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新系统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依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确定实训教学模块的种类和数量,实训以独立模块为单元,各个单元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只有各个模块全部通过考核,才允许学生通过实训教学环节;在实验教学环节中更新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创新性及综合性实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此外,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开设多门实践教学选修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如对非电类专业的学生开设电工基本功训练、照明线路的安装等课程,贴近生活实际;对电类专业的学生开设电力拖动、电子线路制作、大型机床故障检修、PLC、变频器等课程,可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学习能力。
对工作能力的培养工作能力包括按工作任务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工作方案、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组织开展工作的能力,对工作过程和产品质量的控制与管理能力以及工作评价能力等。为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可根据学生的专业素质确定不同的教学方式,并规定每门专业课程的授课计划中必须有20%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单片机》课程改革为例,应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为在实验室内集中一段时间边授课边实验练习,讲完一条指令就直接在计算机上操作练习一条指令。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压缩课堂教学时间,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在集中授课和练习后,可布置相关课题,让学生自主设计电路、设置外围元件的参数、采购元件、独立焊接与调试电路,直到电路调试成功,交出设计成品。期末成绩根据平时练习、设计与调试电路、期末考试三个部分综合评定。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既可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又能增强学生的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确保实训教学质量的同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企业不再需要千人一面的“工匠”,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发展的趋势。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高职院校可定期举办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创业计划大赛、技能比武、电子竞赛等活动,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社会交流能力的培养一个人在社会上工作,不可能任何事情都独立完成,需要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合作,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可见,只培养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缺乏对社会交流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学生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为培养学生的社会交流能力,高职院校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开发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一起讨论、一起分析,促使学生在工作中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社会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唐以志.关键能力与职业教育的教学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0,(7).
[2]杨元德.高等职业教育应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03,(4).
[3]郭建康.高工专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作者简介:
罗伟(1979—),男,湖南株洲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助教,高级技师,中南大学2005级硕士研究生。
张翠英(1978—),女,河北唐山人,硕士,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