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对“实习带动就业”的几点新思考

作者:胡卫华




  摘要:以高职旅游专业学生为例,从学校、企业与学生的角度加以分析,可以看出实习带动就业的重要作用,并可据此提出通过实习促进就业的途径。
  关键词:实习;就业;高职教育;旅游专业
  
  实习是大学生由学校跨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对于实践性很强的高职旅游专业(包括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和导游等方向)而言,实习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环境与条件不同,校外实习与校内学习无论在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还是学习组织上都有很大的差别。据了解,许多高职院校在组织校外实习时都碰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实习单位难落实、实习积极性不高、实习生难管理等。以前,大家往往将实习看作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殊不知,实习对于学生就业的作用和意义更不容忽视。在“实习带动就业”方面,笔者结合旅游专业的特点有以下几点思考。
  通过实习可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课程重点,满足就业需求实习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风向标”,通过实习可以发现学校在教学、实习等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几乎所有的旅游类院校都集中在同一层面上培养相同类型的人才,不论是中专、高职,还是本科的培养模式,几乎都是培养技能型的服务人才,只是本科生多了一些理论知识与管理知识,但很少实践。因此,只能从最基层的服务工作干起,导致旅游院校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甚至脱离旅游行业,造成旅游教育资源浪费,其结果是大批旅游企业缺乏中、高级管理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大量过剩,而大量旅游类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外,旅游类院校即使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环节,但事实上在旅游企业单位的实习大多收效甚微,流于形式。例如,旅行社接纳的实习生大多是从事导游工作,而很难接触旅游线路研发、计划调度等关键岗位;很多酒店即使接纳实习生,也只是为其分配一线工作,没有让其深入到各实践环节的管理流程中去。因为这样实习生可能会接近企业机密,影响经营管理的工作秩序以及工作氛围,而且出错率过多,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旅游类院校无法完全依靠在企业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需要深入思考并寻求多元化的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旅游类院校在做好学生实习基地相关管理工作的同时,应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增进了解,注意及时收集和分析学生实习工作中的反馈信息,并以此为依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使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就业需求更好地匹配起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在专业实习时提前介入就业指导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一般要到毕业年级才开设,而在之前的实习环节中就业指导介入很少,以至于学生只把实习当作一门普通课程来完成。其实,如果在专业实习时提前介入就业指导,效果会更好些。因此,可以邀请学院领导、就业中心负责人、旅游企业代表、毕业生代表为实习生做实习前的就业指导讲座,加强心理辅导,使学生树立“实习为了就业,就业需要实习”的观念,全面了解社会,掌握有关实习管理的规定、实习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毕业生派遣手续等内容,使实习对于就业更加具有针对性。
  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与行业协会的作用和优势加强实训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旅游专业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旅游行业专业性强,就业竞争压力很大。除了学校的师资力量与硬件条件外,专业指导委员会与行业协会在促进学生实习和就业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以笔者所在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旅游专业聘请了一批社会知名人士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成员,他们当中既包括大型旅行社、酒店等企业的代表,也有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学院还积极争取市旅游行业协会与酒店管理行业协会的支持,拓宽了学生实习和就业的渠道。目前,学院旅游专业拥有近2000平方米的多功能实训室,内设模拟导游、旅游规划、烹饪制作、酒吧、餐厅、客房等多个实训分室。校外已与五星级南海酒店、华侨城集团、深圳中国国际旅行社等10余家单位签订了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协议。其中,港中旅芒果网有限公司、深圳旅游集散中心在2007年就招收了我校15名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实习、就业“一条龙”的模式,使学校、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实现了“三赢”。
  在实习中推广“选拔+培养+实习+就业”的“预就业”制度通过建立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推行“预就业”制度,可使实习过程成为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过程,在毕业生正式就业前形成一个相对缓冲期,从而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必要的心理准备。“预就业”制度可以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真正达到学生“毕业即能就业,就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顶岗”的目标。尤其是在各个实习阶段,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并由实习基地指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使学生置身于现实的工作环境中,有效地弥补了专业实践经验不足、就业心理准备不够的缺陷,对全面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素质,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大有裨益。同时,通过就业实习基地还能积极培育毕业生就业市场,有助于稳定专业领域的就业资源,激发学生的就业潜能。实习基地与就业基地的有机结合,可使毕业实习成为企业考核录用人才的重要环节。用人单位可以从学生中选拔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优秀学生,安排学生定期到用人单位进行实习和实践,为学生提供行业技术的最新动态,毕业时直接录用合格者。用人单位还可以根据需要,特别指定学生应选修的课程,并担任学生技能大赛的评委、参与指导实习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同时,可将学生的实习项目作为学生职业发展全程规划的一部分。这种“选拔+培养+实习+就业”的“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可靠的保障。
  把假期社会实践与就业结合起来除了学校组织的专业实习,学生在大学期间还可以利用寒暑假等机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但大学生假期实践活动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由于时间短、专业不对口、学生沉不下心做事,很多企业不愿接收大学生进行假期实践。在以往组织社会实践是团组织“一肩挑”,工作费力不讨好。我院采取了项目化运作的方式,让各个院系招标承办社会实践活动。各院系把好的想法与社会资源贡献出来,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所学专业紧紧相扣,使社会实践成为学生就业的通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种结合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实习实践的质量。这种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明确实习实践的意义。由于多数学生实现了预期目标,普遍受到实习单位的肯定,为学院开辟稳定的就业实习场所奠定了基础。
  全员参与,充分调动实习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营造“人人关心就业、人人支持就业、人人参与就业”的良好氛围。我院旅游专业将就业与毕业实习有机结合起来,毕业实习指导教师同时也作为就业指导教师,凡是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又能给毕业生联系到工作单位且能落实的教师,可以增加计算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教学工作量;仅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而不能给学生联系到工作单位的教师,则减少计算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教学工作量,这样有力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特别是专家教授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应始终牢牢把握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应用型人才这个根本方向,以实习为就业的突破口,带动教学改革和管理改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加大对学生的实习实训与就业指导力度,做到“校门对准厂门,课堂衔接车间”,以此达到“实习带动就业”的目的。抓好了实习,学生就业工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程柯.旅游人才培养现状及其培养模式探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1):100-104.
  [2]吴学安.“预就业制”让毕业生求职“面对面”[N].中国文化报,2006-05-29.
  作者简介:
  胡卫华(1978—),男,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在读旅游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教学与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