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校企合作共建高职物流实践技能课程的探讨
作者:苟建华
关键词:高职;物流;校企合作;实践技能课程
近年来,随着物流业的迅速发展,高职物流教育也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物流人才市场却出现一种怪现象:企业招聘不到满意的具有实践经验的技能型物流人才,职业类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又很难找到对口的物流岗位,已就业的高职物流人才流失率逐年增高。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原因是与物流业发展相适应的高职物流教育实践课程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本文基于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拟对校企合作共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技能课程作一些探讨。
校企合作共建高职物流实践技能课程的必要性
实践技能课程的操作性特点要求课程建设必须依赖于企业的物流实践活动首先,从实践教学内容上看,实践操作环节多,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物流信息处理等,每个环节都需有人具体操作,在物流从业人员中,75%~85%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这说明物流实践课是一个包括小到物品包装、装卸搬运,中到订单处理、配送作业,大到物流客户服务、物流市场调查分析等诸多内容的实践课程体系,它的环节多,内容广泛,操作性强。其次,从实践教学的层次上看,许多环节需要企业的参与。物流中的单证处理、物流信息技术或信息软件的操作类课程大多是单项技能要求,而且属于纯操作技能训练,一般的单项模拟实践教学就可以达到教学要求;而物流设施设备的操作、物流现场调度等实践技能的训练则不能模拟,必须到现场参观学习,或者对现实的设施设备进行实际操作;还有一些实践技能属于分析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比如物流仓储管理中的进、销、存分析,物流市场调查分析,这些实践环节一般具有系统性,单独操作不能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必须从系统角度,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分析,这类实践课程就不能靠简单的单项训练或现场参观来实现教学目的,必须有企业参与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可见,有效的实践技能课程的开发离不开企业的合作。
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特点要求课程建设需有企业的合作物流实践课程不同于工科类的技能培训课程,与管理类的会计、金融等技能课程也不相同,它的一些技能培训环节单独在学校完成有较大难度。如物流设施设备操作,物流中心作业流程等,这类实践课程需要学校大量投资,一般学校很难承受,学校即使有能力进行设备投资,但由于这些设备的教学利用率比较低,维护成本比较高,投资效果也较差,所以,选择与企业合作是一个有效措施。另外,物流学科的系统性决定了物流实践的系统性,单纯的技能操作教学环节不能使学生达到系统地处理问题的能力要求。比如,学校建设立体仓库实验室,单考虑立体仓库的储存、收发、库存控制单一环节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采购、销售等前后环节。因此,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特点要求课程建设需有企业合作。
校企合作可以有效解决实践技能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主体资源不足的问题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基本处于学校层面,且绝大多数院校的课程建设任务落实到教师个人,可以说,这种课程建设的现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难得到改观。许多高职院校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的知识、实践经验、时间资源都是有限的。事实上,实践性教学师资稀缺的问题,也是技能实践课程的建设主体资源的稀缺问题,人力资源、构成课程的软件与硬件资源的缺乏(即真实的物流实践活动、物流实践的相关环境)使得实践技能课程的开发面临非常大的困难。因此,实行校企合作,充分借助合作企业的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实施实践技能课程教学应是一种可行的方式,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合作企业的兼职教师实施教学。
校企合作共建高职物流实践技能课程的可行性
校企合作共建高职物流实践技能课程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合作企业具备实践技能课程建设的能力愿意同高职院校进行合作、愿意承担部分职业教育义务的企业通常规模比较大,企业文化、品牌、人员素质在同行中都是比较好的,这样的企业也比较重视职工培训。目前,相当多的中大型物流企业(或企业物流部门)内部均有培训机构和培训技师,企业的高管或业务骨干很多本身就是企业的内部培训师资,他们大多具备开发实践技能课程的能力,在实践技能课程的建设能力方面,企业骨干比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更具优势。
能以有效方式调动企业骨干承担课程建设的积极性通过校企合作的“双赢”平台,高职院校聘请企业骨干作为实践技能教师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既考虑企业的利益,也充分考虑兼职教师的个人利益;作为企业骨干有这样的课程建设的机会,对其自身发展和企业发展都是有益的,因而能充分调动企业骨干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校企深度合作培养高职物流管理人才模式的基本特点
国内高职物流校企合作教育大体形成了“工学交替型”、“2+1”模式、“订单式”等人才培养模式,但这些模式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为此,笔者针对“订单”模式的局限性,吸收“工学交替”模式的优点,提出“以人为本”的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合作模式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
全方位的深度合作方式物流管理专业具有“大专业,小方向”的基本特点。实际物流企业的经营层面相对比较狭窄,因此,在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并兼顾学生全面发展的专业建设思想指导下,克服“订单”模式的弊端,创建“方向型——近期订单式”的就业导向模式,即每个专业方向选择3~4家企业进行合作,更好地解决“订单式”培养目标针对性太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受局限的问题,也能有效解决高职物流人才流失问题。“近期订单”是一种把下“订单”的时间向后延迟的合作形式,能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是校企深度合作和就业导向思想的具体体现。
交叉融合的全过程合作全过程合作表现为从人才需求调查、专业设置、培养计划制定、教学计划制定和实施、教学评价、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践技能课程建设,到学生毕业后的信息反馈、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等,都贯穿校企合作的思路。在教学组织与实施上是交叉的,能体现“工学交替”的思想,以系列的物流实践活动(实训项目)为主线,在不同的合作企业里实施“工学交替”式教学,也表现为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的交叉互动。
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物流实践技能课程的共建
在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原有的课程开发流程显然是不适合的,必须对课程开发流程进行再造,把它作为一个大过程进行系统管理。
共建高职物流实践技能课程的基本思路首先,成立由学院主管教学领导、合作企业高层管理者、相关行业专家、专业教师、合作企业兼职教师、实践指导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由他们对每届学生的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规划,包括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专业的发展方向,制定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等。其次,在物流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为核心成员的课程开发小组,学院划拨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并且加强对课程开发过程的有效控制。再次,以在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的专业教师作为实践技能课程建设的负责人,与合作企业的兼职教师一起建设一门或几门技能课程。当然,课程的负责人也是理论核心专业课程的建设负责人或主讲教师。
共建高职物流实践技能课程的基本策略在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是形成相对独立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有效利用资源,避免课程的重复建设,共建实践技能课程应采用以下基本策略:(1)把培养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与课程建设结合起来。以专业教师为依托,要求专业教师必须每学期有两周以上的时间在合作企业兼职或参加培训、实习等实践锻炼,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锻炼教师的实践技能。在锻炼期间,教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与合作企业的兼职教师一起进行课程开发与建设。(2)以专业核心实践技能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为共建重点。在整个实践课程体系中,运输仓储业务处理、配送业务组织、物流客户服务管理与市场调查分析等业务处理技能课程,包装操作、装卸搬运设备操作、现场物料管理、ERP等现代化物流技术的现场操作等,都可以作为核心专业技能课程;以系统思维与操作技能相结合、分析与实践相结合、模拟实训与企业现场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实践课程也是共建的重点。如计算机操作技能、常见单证处理技能等基本技能实践课程则应考虑利用学校自己的师资和实训基地。(3)以合作企业的物流实践任务或模拟任务为中心构建课程内容。要把必要的知识、技能、职业素质融入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构建和能力训练,包括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的形成等。(4)实践技能课程体系是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企业参观、现场调研、专家报告、课内实训、基本技能实践、核心技能实践、方向技能实践、综合实践、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课程组成的。因而,在校企双方合作的条件下,要采取分层次、分批次的策略,逐步建设实践技能课程。
共建高职物流实践技能课程的基本保障措施共建实践技能课程涉及校企双方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校方应主动地调整或创新组织与管理制度,出台一些基本的保障措施,如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技能课程建设资金;改革与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一门课程每周2~4节的传统课时安排方法;加强基础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协调;制定新的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工作量的考核制度;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对考核方式及内容进行改革等等。
参考文献:
[1]边一民,苟建华.校企深度合作高职物流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7,(7).
[2]常小勇.当前职教课程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脱节的反思[J].职教论坛,2007,(5下).
[3]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作者简介:
苟建华(1970—),男,四川南充人,硕士,浙江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供应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