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探索式教学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谌小平 蒋贤海




  摘要:教学法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文章提出了探索式教学法,并结合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这一教学实例对其进行了论证。
  关键词:探索式教学法;中职;数学;应用
  
  在我国职业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专业技能备受青睐的今天,有些职业学校的学生重视职业技能与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数学等基础课的学习,认为只要技能学得好就行,由此产生了轻视数学甚至厌恶数学的心理。而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时间主要是在课堂上,因此,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就得从改变数学课开始。这就要求中职数学教师利用好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与趣味性。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使用探索式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以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例进行阐述。
  “探索”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运用探索式教学法,遵循“建立情境→提出问题→探索发现→猜想验证→寻求规律→实际应用→问题推广”的模式,力争在每个环节都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挖掘他们潜在的智慧,从而达到既让学生掌握知识,又培养学生思维与探索能力的双重目的。
  (一)建立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主动探索。在本节课,笔者通过大数学家高斯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进入角色。
  在复习了数列、等差数列的概念后,笔者讲起神童高斯的故事:高斯10岁时就能很快算出“1+2+3+4......+98+99+100=?”以这个有名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好胜心理。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这些加数组成一个等差数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二)提出问题
  哈尔莫斯(P.R.Halmos)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与个性差异,有层次、有阶段地提出问题,同时遵循适时、适中的原则。教师以学生熟悉的铅笔为题材,提出本节课的重点问题: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支,放10层共有多少支铅笔?11层呢?100层又是多少支呢?
  (三)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过程。所谓自主探索可分为两种:一是主动探索,说明学生自己要学;二是独立探索,说明学生自己有能力去学。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同时给学生提供独立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感投入等表现,要科学合理地给学生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学生继续探索的信心;发现不足,改变自己的探索方式,提高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学生探索。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10层一共放多少支铅笔?即:“1+2+3+4+5+6+7+8+9+10=?”。三分钟后,每组选一位学生发言。以下是课堂摘录。
  学生1: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全部加起来。
  教师(启发):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
  学生2:高斯计算的时候是首尾配对的,这10个数也可以首尾配成5对,每对和为11,所以和为:11×5=55。
  教师(夸奖):很好,这组学生很善于归纳类比。
  其他学生也纷纷表示赞成学生2,此时不少学生感觉方法已经出来了,就是配对。
  教师(趁热打铁进一步提出问题):11层能不能配对?(学生产生疑惑)
  教师:再好好想想看!
  学生3:是啊,不能配对。
  学生4:五对半啊!
  教师:“五对半”,这位同学不拘泥于形式,有创造力。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配对的?
  学生4:配成5对,还多了6,而6刚好是首尾配对数和的一半,因此可以看成半对。
  教师:太精彩了,同学们都能够积极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两个问题的算法:
  在此过程中,考虑到职校学生的基础,教师先从简单特殊的情形入手,使学生经过思考能够接受和理解,从而层层递进,循序渐进,把学生引入课堂教学。
  (四)猜想验证
  此时大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算法,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100层该怎么算呢?不少学生很快就得出:
  
  教师表扬学生猜想合理,善于应用类比。随即追问:如果是“1+2+3+4......+n=?又该怎么算?此时学生经历了猜测的尝试,并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大增,纷纷表达自己的猜想:
  教师趁热打铁展地开本节课的问题:设等差数列{an} 的首项为a1,公差为d,如何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Sn=a1+a2+a3+a4……+an-1+an=?
  (五)寻求规律
  该环节采用以教师的点拨为核心,学生的参与为辅助的方法。因为这一环节主要是问题的升华,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Sn=a1+a2+a3+a4……+an-1+an(1)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寻求规律。通过上述计算、观察、猜想、验证总结出:等差数列求和的关键是配对,进一步发现与两端“等距离”的两项的和是相等的,即:
  a1+an=a2+an-1=a3+an-2=……
  如果把和式倒过来写成:
  Sn=an+an-1+an-2……+a3+a2+a1(2)
  将(1)、(2)两式左右分别相加得出:
  2Sn=(a1+an)+(a2+an-1)+(a3+an-2)+……+(an-2+a3)+(an-1+a2)+(an+a1)=n(a1+an),
  教师进行总结:这种求和的方法叫倒序相加法。并展示新的问题——能否用a1,n,d来表示Sn呢?提示学生要用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学生纷纷投入运算,几分钟后不少学生推导出
  (六)实际应用
  教师先讲解本节例题,再用多媒体展示练习。练习是数学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练习,学生可以进一步掌握公式的应用,并在使用中熟记公式,理解概念的含义。变式练习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辨别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式。例如,对于以上问题,我们可以做以下变式。
  变式1: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支,最上面放了80支,一共有多少支?
  变式2: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支,一共有7260支铅笔,要放多少层?最上面一层是多少支?
  变式3: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一支铅笔,最上面一层放120支铅笔,已知这个V形架上一共有7260支铅笔,且每一层与下面一层支数的差是一个常数,求这个常数。
  (七)问题推广
  总结回顾公式的推导过程,分析公式的特点。再次展示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两种形式:
  让学生分组讨论:(1)通过公式的推导,你发现等差数列还有哪些性质?(2)如何准确地记忆这两个公式?通过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断把结论加以深入和一般化。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将猜想验证和逻辑推理相结合,从特殊到一般,始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一步步地发现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应用探索式教学法,组织并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一步步发现数学知识,自主提出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猜测和寻找结论,从而使学生充分参与和体验知识和技能由未知到已知、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实践证明,探索式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及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张晓杰,叶云龙,等.论数学教学与创造性思维培养[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
  [2]张萍.《数学分析》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探索和实践[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3]钟善基.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数学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谌小平(1981—),女,江西高安人,中学二级教师,主要从事职校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蒋贤海(1979—),男,江西南昌人,助教,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建模、制造业信息化。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