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素质+能力”的树形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作者:唐育正




  摘要:介绍了“素质+能力”的树形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架构,分析了在实施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素质+能力;课程体系;能力本位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现状与改革
  
  (一)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仍沿袭传统课程体系,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三段式”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根深蒂固在教育行政部门、办学机构的各类文件中,经常出现“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概念。虽然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模式的概念已经建立,很多学校都在积极改革和创新,但专业培养计划很多仍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并未真正向能力本位转变。
  “理论+实践”的课程体系不适合高职教育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理论+实践”的课程体系。这种理论与实践分开实施的课程体系,培养出的人才的理论基础比不上本科生扎实、技能比不上中职生熟练。
  课程目标定位模糊在教学实践中,一是过分强调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层次,忽视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二是将职业技能片面地理解为熟练的动作技能,没有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关系,甚至出现了技能证书教育就是高职教育的观念。课程目标的学术化或证书化偏离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开发存在随意性由于高职教育沿用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实施中难免遇到很多矛盾,所以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大胆进行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存在同一知识内容多种名称、将本科教材压缩或增删成高职教材等现象,高职的课程开发显得随意无序,难以保证课程的质量。
  (二)亟需改革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笔者对无锡众多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分析后,深刻体会到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企业用人注重道德素质和技术素质,并不看重证书许多企业表示企业最需要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人才,高职毕业生是最适合的。但是企业用人的首选条件是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学习能力,对于专门的岗位能力企业愿意进一步培养。由此可见,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技术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今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
  现代企业注重人才的潜能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人才的潜能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反映了学生在实践中灵活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而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的课程体系很难培养出这种能力。
  因此,要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就必须对高职教育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建立“素质+能力”的树形课程体系,将“落脚点”落在道德素质和技术素质的培养上,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素质+能力”的树形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实践探索
  
  (一)“素质+能力”的树形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
  如下图所示,“素质+能力”的树形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突出“能力本位”的思想,创建多元整合型课程结构,技术理论与实践环境紧密结合,创建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能比较好地解决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实施“素质+能力”的树形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解决好六个问题
  能力课程包的设计和开发问题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不同的能力课程包设计有不同要求。因此,一定要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用人需求为目标,培养人的整体素质,吸引企业参与学校教育,共同培养人才。学校着重基础能力和智力技能的培养,某些专门技能可以由企业培养。课程内容要打破完整性、系统性的观念,强调应用性,多元整合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必须服从课程体系,讲练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例如,关于工程制图能力课程包的开发,在传统教学计划中,有工程制图和AUTOCAD两门课,并有一至二周的测绘实践,这是典型的本科压缩型设计;若按“能力本位”观设计,则将工程制图能力分解为:制图标准认知能力、基本识图能力、手工绘图能力、计算机绘图能力、计算机三维应用能力等。
  课程内容的整合问题能力课程包由若干子能力课程包组成。高职课程内容既包括学科理论知识,又包括工程实践能力。以“能力本位”进行课程内容整合,可以避免学科本位、本科压缩化和知识交叉重复等现象。可以形成新的课程类型,如公共素质型课程、知识综合型课程、技术应用型课程等。
  创建校企合作的开放性办学体制,深化教学改革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进步和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加快,导致职业结构和岗位能力的内容不断变化。这就要求能力课程包必须具有自我调整和更新的能力。让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形成互动、双赢的校企合作的开放性办学体制,使学生学校学习与岗位学习紧密结合。同时要不断深化课程开放性教学改革,走出“封闭”的课堂,进入仿真甚至全真的工程现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组织者、示范者,采用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不断实践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素质。
  “双师型”师资的建设问题实施“素质+能力”的树形高职教育课程体系,需要既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不应一味引进高学历的教师,而应建设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创建工程型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基地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仍沿用本科院校的建设思路,验证性实验室较多,具备工程实践环境的实验实训场所却极为稀缺。
  课程质量评价体系问题高职教育的课程质量评价是在“能力本位”人才观下进行的。应摈弃“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课程评价方式,创建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能力测试、模拟仿真测试、口头与书面答辩,学习过程评判等)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建立校企共同评价体制。
  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复杂和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深化改革,高职教育才会快速、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胡国英.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职教通讯,2004,(1).
  [3]胡燕燕.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
  作者简介:
  唐育正(1954—),男,江苏如皋人,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工业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