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浅谈毕业生求职口才的培养

作者:向 琼




  摘要:从口才素质、求职语言技巧两个方面,结合求职面试的相关案例,探讨了毕业生求职口才的培养。
  关键词:毕业生;求职;口才素质
  
  良好的口才是面试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有限的谈话时间内,口才给面试官判断应聘者的能力提供了一个外在依据。面试中,良好的口才既可以说服人,也可以给人一种享受。有调查表明,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中,排在前六位的分别是:表达能力(97.41%)、个人实际能力(97.03%)、社会实践经验(85.93%)、专业方向(83.33%)、其他道德水准(78.52%)。显然,“表达能力”已列招聘要求之首。因此,想获得应聘的成功,必须具备良好的口才。
  
  口才素质的培养
  
  毕业生求职的语言障碍主要表现在不能在面试过程中很好地表达。如不能回答自己应聘某一岗位的理由,不能表达自己已有的成绩或经验,不能适时提问等等。这种障碍不仅反映出毕业生在语言表达方面的不足,也反映了他们口才素质方面的缺陷。口才素质必备的四要素是德、识、才、学。不少人对口才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伶牙俐齿就是口才。其实,口才是一个人德、识、才、学的试金石,是对自身知识积累的综合调动,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一)德是口才的灵魂
  德包括政治品质、伦理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面试中的言语足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品德。很多应聘者因为太想得到应聘的工作,常常在问答中出现对成绩夸大、对缺点隐瞒的现象。如在一次招聘中,经过多次筛选,某大学有两位同专业的毕业生同时入选,进入公司招聘的面试阶段,巧合的是,这两位毕业生都说自己是“学生会主席”,面试官认为其中一个人说了假话,可经过了解发现两个人都在撒谎。这两名毕业生本想利用“学生会主席”这个虚名为自己的求职加点分,结果却弄巧成拙。因此,在面试中应聘者一定要实事求是、实话实说,要善于把自己真实的情况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识是口才的方向
  识是一个人智力、知识、判断力的综合体现,表现在是否有判断力、独立自主精神和胆识。应聘过程中,有识之士往往备受用人单位青睐。如日本住友银行有一次招收新行员,其总裁堀团出了一道试题:“当住友银行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你认为该如何去办才适宜?”许多应聘者答:“应为住友银行的利益着想。”堀团对这些人的评语是:“不能录取。”另外有许多应聘者答:“应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堀团认为这个答案仅仅及格,不足以录取。有少数几个应聘者答:“对于国家利益和住友利益不能双方兼顾的事,住友银行决不能染指。”堀团认为这几个应聘者很有见识,就录用了他们。无疑,上述几位成功者在关键时刻展示出了他们的过人之识。对于应聘者而言,胆识也很重要。在面试中应聘者往往所处的地位较为被动,然而,很多的面试官更喜欢那些具有主动性、能适时提问的应聘者。他们认为,敢于提问的人,说明他会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有判断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和胆识。因此,那些敢于适时提问的应聘者往往让面试官眼前一亮。
  (三)才是口才的核心
  不是掌握了口语表达的人,就可以称为有口才,口才是人的综合才能,除了口语表达才能外,还要有观察才能、思维才能、想象才能、创造才能和应变才能等。因此,应聘者只有伶牙俐齿是不够的,要注意多种才能的培养。
  (四)学是口才的基础
  “语言取决于学问和知识”。口才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一个人口才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聘者知识的多寡、深浅和完善程度。许多应聘者不是口不能言,而是无物可言,可以说,这些应聘者不是失败在应聘之时,而是失败在应聘之前,他们的失败不是一次偶然,而是一种必然。应聘所涉及的知识,不仅有专业知识,还包括天文、地理等各种综合性知识。德、识、才、学四者之间,学是基础,学可以丰才,可以增识,可以益德。因此,应聘者要想在求职过程中应对自如,平时就要不断地拓展眼界、吸收知识、调整思路、活跃思想。
  
  求职语言技巧
  
  (一)自我介绍技巧
  一位心理学家对大学生应聘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两个大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大学生甲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大学生乙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决策者对两个大学生进行比较:谁更聪明?结果发现,决策者认为大学生甲更聪明。这就是心理学讲的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人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有决定性的影响,即所谓的“第一印象”。自我介绍是面试实战非常关键的一步,由于首因效应,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面试者在各位考官心里的形象。要使面试中的自我介绍恰到好处、不失分寸,就必须高度重视下述几个方面的问题:
  控制时间自我介绍一定要力求简洁,尽可能地节省时间。通常以半分钟左右为佳,如无特殊情况最好不要超过1分钟。
  讲究态度要保持自然、友善、亲切、随和,整体上讲求落落大方,笑容可掬。
  投其所好要善于审时度势,针对招聘单位的具体情况、具体需求,多说面试官想听的、感兴趣的内容,如已经取得的成绩等,只有投其所好才能成功地推销自己。
  言简意赅言多必失,自我介绍要尽量用最简短的语言,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量,做到言简意赅、措词简练,切忌繁复冗长。
  铺排次序能否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与内容的铺排次序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作自我介绍时要处理好先说与后说的关系,要符合逻辑,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使自己的优势很自然地逐步显露,不要一开始就急于罗列自己的优点。
  (二)巧思妙答技巧
  自我介绍是面试的第一个环节,紧接着就是面试的问答阶段。考官通常会在面试中设置种种语言陷阱,以探测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应聘者只有识破这样的语言陷阱,考虑成熟,把握答话的分寸,才能小心巧妙地绕开它。
  将计就计《孙子兵法》中说:“怒而挠之。”就是说对于易怒的敌将,要用挑逗的方法来激怒他,使其失去理智,轻举妄动,这就是激将法。激将法是面试官用来淘汰大部分应聘者的惯用手法。他们往往在提问之前用怀疑的眼神逼视对方,然后故意向应聘者泼冷水,如“公司没有适合你的职位”、“我们需要的是有工作经验的人”等;他们在提问时往往故意从求职者最薄弱的地方入手,提出让求职者尴尬的问题,如让你谈谈自己的缺点、失败的经历等。这个时候,你不要被激怒,要将计就计,用睿智的回答去接招,否则你就中计了。
  巧避诱导面试官往往设定一个特定的背景条件,从应聘者的观点出发,提出两种可能性,诱导对方做出回答,使面试者无论选择哪种可能都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这种请君入瓮式的语言陷阱最难提防、最具危险性,这时候,你需要三思而后答。如“以你现在的水平,你认为能否找到比我们企业更好的公司?”如果面试者答能,则说明面试者并不看好公司的发展或者有可能会跳槽;如果答案是不能,那么说明面试者的能力有问题或是对自己自信心不足,总之左右为难。因此,对于上述问题,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解释自己的观点:“或许我能找到比贵公司更好的企业,但别的企业或许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如贵公司重视,机会也不如贵公司多;或许我找不到更好的企业,我想,珍惜已有的是最为重要的。”这样不仅可以巧妙的避开诱导,还可以把一个模糊的答案又抛还给面试官。
  (三)运用语言技巧
  面试用语不同于平时的聊天,无论是自我介绍还是问答,都要求面试者用准确、规范、清晰、流畅的语言进行表达,普通话应力求标准,不可讲错字或念错字,尽量避免使用方言。如涪陵师范学院有一次去一所高校招聘,一个前去投简历的应聘者,竟然把“涪陵”念成了“培陵”,结果可想而知。
  忌用太多的手势语、模糊含混的词语如考官问面试者:“你觉得自己能否胜任这份工作?”有的面试者答:“可能……”或“大概……”。“可能”、“大概”这样的词语表达的概念很模糊,提供的信息含糊不清。
  切忌反复使用一些口头禅如那个、那么、所以、然后、就是说……或者连续不断地使用“嗯”、“呃”等语气词,切忌在中文表述中使用well、and、you know、ok、yeah等,这些词语不仅有碍于话语表达的连贯,还容易让面试官感到厌烦。
  语速、语调适中大脑语言区对外界的语言刺激都有一个反应过程,如果应聘者语速太快,考官的思维跟不上语速,会形成大脑反应区的空白,就有可能记不清楚或者漏听精彩、丰富的陈述部分。而面试时语速过慢也不适宜,面试官会认为你功力较浅,表达能力欠佳,思维反应不够敏捷,这会给面试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应聘者的语速应保持快慢适中。当面试官的问题是考查应变能力时,应聘者答题就要快,这表明反应能力快;当面试官的提问是考查处理问题能力时,应聘者的语速就必须中速偏缓、语气坚定,体现自己的沉着稳重。面试中,应聘者还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同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调处理,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收到不同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翔飞.求职口才兵法[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1.
  [2]牛义顺.问答——面试中的重点[J].中国就业,2007,(6).
  [3]杨秋.大中专学生口才训练与求职面试[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向琼(1979-),女,苗族,湖南沅陵人,硕士,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