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网络冲击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新尝试
作者:张立环
关键词:网络;传统文化;大学语文;教学
互联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千家万户,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冲击着我们固有的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自由平等的交流互动,海量及时的信息传播,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教师形成了一种新的挑战。
对传统教学形式的冲击传统教学是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教室,以教师思路为主,传道、授业、解惑,教具通常是一支粉笔一本书,师生的交流互动也是在教师的控制下围绕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的。学生必须按时出席才能实现学习过程。与之相比,网络教学具有时间上的随意性、地点的不固定性、内容选择的自主性等特点。学生可以在任意的时间、地点,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毫无约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网络在图像、音频、视频等方面丰富的表现手段,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教室教育正在被开放空间的教育所替代,学生可以不分年级、不分专业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远程的、开放的课堂内容讨论也将成为现实。
对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冲击高校传统文化教学就内容而言,更多的是对自身民族文化的一种审视,是自身文化精髓、价值取向、民族品格、人文关照的直接灌输,是几千年来本土文化遗产的传授,更多的是出于维护和传承的考虑,缺乏客观冷静的分析和评价。而学生从小学到中学接受了相当程度的文化教育,到大学时代已经由知识的完全接受状态转向有选择的接受和审视思考的状态。而此时互联网的跨文化传播,异域、异质文化的新奇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进而与所接受的域外文化相互融通,与本土的传统文化进行比较、选择。由于对传统文化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常常会动摇对本土文化的自信与热爱。
思想文化观念上的冲击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重视全局观念的文化,注重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强调尊卑等级,恪守传统;重视个人内心修养,强调自律,法律意识相对淡薄;追求宁静、平和、安逸的生活状态。网络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使海量的信息和西方文化观念扑面而来。平等、自由、鼓励个性、创新、张扬等迥然不同的文化观念冲击着内敛、保守的中华传统文化。这种中西文化的冲撞,在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很多殖民文化的垃圾。在自由、平等、个性掩盖下的色情、暴力、迷信、自私,正在对传统文化形成一种反动力。
对办学观念、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的冲击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正在高校普及,网络以其特有的现代技术优势,改变着校园的学习环境和手段。对现代网络技术、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发生空前的转变,冲击和改变着千百年来形成的办学观念、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以教师为中心逐步让位于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逐渐向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转化。传统文化强调勤奋、刻苦,而现代网络技术带来的新奇、刺激、娱乐、游戏于一体的各种学习软件、程序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传统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记忆的基础知识在网上随时可查,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作业也可以通过在网上查找大量的参考资料经复制、粘贴完成。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懒散、不善思考的坏毛病。
综上所述,自由平等的交流互动形成的主动选择,使学生对直面教师的“接受”方式兴趣降低,他们更倾向于一种来自个人的主观的信息选择。网络随时、随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教师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授课方式产生了距离感。
作为传统文化教学体系组成部分的《大学语文》课程,是中学语文课程的一种延伸,它既是对学生中学时代知识的一种补充,又肩负着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责任。面对网络时代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的问题,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参与其间,享受学习的快乐一方面,学生参加高考,背记过很多文学常识;另一方面,互联网上可以查阅不少相关资料。因此,在教学中没有必要把时间浪费在此,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形象感人、情节动人的特点,让学生真正了解传统文化,必须让古人“活”过来,让学生触摸到古人的“心跳”,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召,神游于古代文化发生的“现场”。比如,在讲韩非、杜甫的作品时,笔者找来优秀剧本《千古韩非》、《杜甫》,让学生充分准备后在课堂上进行演出比赛,教师点评哪一班、哪一组演得更贴近真实的古人。通过积极参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他们既主动学习了相关知识,又得到了深刻的体验,也给他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借助优秀的声像制品,有效地延伸课堂教学,用文学形象感染学生首先学生通过教师精心准备的课件和认真生动的讲述,了解古人的生活环境、生平经历和文章写作背景、艺术特色,然后通过影像观摩,让学生感到古人的“立体”形象,深刻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比如,在讲解李白和陆游的诗歌作品后,课下给学生播放《李白醉写》、《钗头凤》等,使学生在给定的情境中玩味课堂所授内容。在听课与观摩的比较、互补中,让古人的形象变得丰满、真实、生动。
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查找资料,丰富教学内容一方面替学生筛选资料,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接受更多的有效信息;另一方面进行音乐、画面合成,在审美过程中让学生怡情养性、陶冶情操。比如,讲孔子时,通过网络搜集祭孔仪式的图片资料,摘取于丹《论语心得》、李零《丧家狗》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在教师有意选取的资料中进行学习和分析。再如,在讲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笔者在网上搜索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图片,配以古筝弹奏的《春江花月夜》名曲,让学生在眼观美景、耳听雅乐的同时,谛听着教师对《春江花月夜》一诗的解说与赏析。再如,在讲解《晋公子重耳之亡》时,剪辑电视剧《骊姬传奇》的剧照,配以《左传》原文的背景材料,教师制作人物关系表,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一方面,学生经过高考,比较习惯于和教师的观点保持一致;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生活经历通常比较单一,在很多方面还没有个人的体会和见解。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寻找学生有较为深刻的个人体会的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发表个人见解的切入点。比如,在讲《十八岁出门远行》时,结合大一新生的年龄特点和多数人第一次离开父母外出求学的经历,启发学生发表个人感受,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和体会作者的象征意象。再如,在讲韩愈的《答李翊书》时,结合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写作文的体会,让学生畅谈从了然于心到了然于口与手的过程和体会,使学生逐步习惯表达个人的独立见解。
通过上述几种尝试,《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文宝.论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互补性[J].文教资料,2006,(10).
[2]王前军.论网络和谐文化建设[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7,(2).
[3]曾黎明.网络文化对大学校园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4,(12).
[4]刘鸿英.媒介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作者简介:
张立环(1963—),女,天津市人,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