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关于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作者:古发辉 赖路燕




  摘要:对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层次进行了定位,积极探索与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例,提出“一个基本目标、三个面向、四个原则、五个‘两个’”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层次;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十五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国务院在2002年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随后在2005年又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职业教育逐渐走向正轨。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许多由过去中专学校转型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中专教育体制、教学模式、教学计划,乃至课程设置、教材教具,采用的仍然是中专的办学思想,完全违背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穿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新鞋”,却还是走着中专教育的“老路”。
  
  关于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层次的定位
  
  人才培养层次的定位关系到高职院校专业的发展方向、目标及格局,是高职院校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应课程体系的基本依据。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应课程体系时,必须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正确的定位为前提。特别是不少高职院校由中专职业学校升格而来,刚跨入高职院校行列,更要通过社会人才需求调研论证,正确评估自身的办学实力,主动适应外界环境,实现自身的正确定位,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及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应服务于区域经济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要有明确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区域。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同时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适时地增设、调整专业方向,合理地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
  人才培养层次定位目前,根据教育部门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层次的定位,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分为技术型、技能型及职业型三种类型的人才。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将科学技术转化为产品的工作,如信息产业;技能型人才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如制造行业;职业型人才则主要从事现代服务行业。当然,实际的工作对这几类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有所交叉。因此,各专业应当根据专业自身的特点,划定专业培养人才的类型,瞄准行业、岗位,确定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
  
  对于高职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根据我院出台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负责信息工程系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两个专业的改革。通过改革、探索和实践,在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构建相应课程体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具体举措可概括为:一个基本目标、三个面向、四个原则、五个“两个”。
  (一)一个目标
  一个目标是指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制定多方向、多模块的专业培养体系,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整个培养过程。为了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我院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建立大量的生产实习基地,企业需要什么规格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真正做到与企业“零距离”教学。例如,我们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科为基础,建立了网络工程技术、网络数据库应用、网络管理等专业方向。根据企业的需要,我们每个学年对专业方向作出一次调整,使专业方向适应市场。这些新型应用性专业方向的建立,为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应用型人才开辟了新的方向。
  (二)三个面向
  三个面向是指面向市场、面向应用、面向技术。其中,面向市场就是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来确定人才培养方向;面向应用就是要以职业为基础,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面向技术就是要以岗位工作要求为核心,确定核心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课程。
  (三)四个原则
  四个原则是指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坚持宏观原则、中观原则、微观原则及考核标准原则,努力办出应用性特色。
  宏观原则以能力为本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的是网络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强调应用性,理论教学和工程技术训练的侧重点突出学以致用。专业要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职业能力由通用能力、职业基本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组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的搭建要以能力为本,淘汰行业过时能力,慎重选择行业综合能力。
  中观原则以任务驱动、行为导向设计课程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职业专门技术”包含2~4项技术(如网络管理、网络工程技术、网络数据库应用开发、网站设计、网络安全等)。课程链设计应围绕每一项技术展开,每条课程链可以由一组内容相关、循序渐进的单元课组成,目标是完成一项专门技术的系统学习和训练。例如,为了完成网络工程技术这项专门技术的学习,我们先后安排了计算机网络基础、局域网的组建与维护、结构化布线技术、网络工程技术实践等专业课程,目的就是让学生系统掌握如何设计和实施一个网络工程。
  微观原则以应用为目的,选择多元化范型单元课程。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每一门课程原则上不是按学科系统化组织教学内容的,因此VOCS不称其为科目课程,而称其为单元课程。课程体系可以划分为:问题中心课程范型(理论课程)、训练中心课程范型(实验课程)、任务中心课程范型(实训、设计课程)、体验中心课程范型(认识课程)、培训中心课程范型(考证课程)。
  考核标准原则“过程化”的考核方法和能力“考证”考核标准。针对各类课程均有符合能力培养的考核标准这一情况,应当根据不同的课程范型采取“过程化”的考核方法,在专业职业能力考核上采取独到的措施,建立基于模块的能力考核评价标准,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取得高职学历证书,同时也需要取得能够反映职业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我们规定,根据专业方向,学生至少应取得两个职业资格证书,例如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信息系统工程师、网络数据库管理员、综合布线等相应的证书。
  (四)五个“两个”
  两个“推进”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和实施职业能力达标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基本素质教育和技术素质教育,在加强第一课堂教学(增加了应用文写作、思想道德修养、选修课心理学等课程)的同时,要特别注重第二课堂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在第二课堂中,我们定期安排了计算机网络前沿技术讲座和就业指导讲座。同时,还组建了计算机网络协会,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实施教学活动,推进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
  两个“突出”即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主线,突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重点。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科能力培养的需要,课程设计突出网络技术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根据岗位进行能力分解,产生如下图所示职业能力体系,根据职业能力体系建立一个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现代教学体系。其中,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设计、实验课、实训、专业实践、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网络技术能力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职业能力体系图
  两个“优先”即职业技术课程优先,职业能力课程优先。在课程安排过程中,必须做到职业技术课程优先,职业能力课程优先,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两个“模块化”即职业技术课程模块化,职业能力课程模块化。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胜任职业岗位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的要求为标准,依托行业和企业进行产学合作,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着重考虑职业核心岗位能力培养的模块化实施。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可以设置网络管理、网络工程技术、网络数据库应用开发、网站设计、网络安全等模块化教学(见下表,每个学生选择其中的2~3个模块)。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模块化教学计划进程表
  
  两个“打破”即打破“三层楼”式的课程结构,打破课程的学科体系完整性。根据网络技术人才培养需要安排课程,打破“三层楼”式的课程结构,加大课程交叉与课程综合的力度;打破课程的学科体系完整性,加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构建了由四个独立环节(一个理论环节和三个实践环节)组成的应用性课程教学体系。例如一个计算机网络技术理论教学环节和三个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环节(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计算机网络技术认识实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综合实习)组成的完整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性教学体系,各环节单独设课,单独考核,确保各环节教学均扎实有效。
  实践证明,培养方案能够很好地适应市场,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通过重新编写教学计划和构建课程体系,更加明确了培养目标,突出了能力培养主线。据多家大型企业用人单位反映,我系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效果明显,毕业生能够在较短时间适应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陈向阳.试论高职院校中的技术伦理教育[J].职教论坛,2006,(15).
  [2]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04,(3).
  [3]谈慧.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21).
  作者简介:
  古发辉(1978—),男,江西瑞金人,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江西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信息化和计算机网络。
  赖路燕(1981—),女,江西瑞金人,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助教,江西师范大学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2006级在职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管理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