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转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启示
作者:赵 艳 赵 瑜
关键词:转型;高职;师资队伍;建设
2006年由原延安财经学校、延安教育学院、延安师范学校、延安农校、延安机电工程学校、延安林校等6所中专学校组建成立了延安职业技术院校。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教、经、管、农、林相结合的综合性职业技术学院,也是陕西省北部地区唯一一所高职院校。转型之初,师资问题一直是学院整体发展的“瓶颈”。职业学校师资的数量和质量是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培养的人才质量,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职业教育的一项战略性措施。为了逐步建成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首先不断提高在职师资的整体素质,使他们能够尽快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具体做法是:学院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对师资队伍的要求,从引进、培养和调整等多方面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发展,希望能实现新的跨越。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以师资强校的良好局面。
高职院校要实现学院的整体根本转型,当前迫切的任务是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逐步建设一支高层次、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按照国家要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30%以上的专任教师要达到硕士以上学历。在职称结构方面,必须改变职称结构不合理、高职称教师所占比例太少、缺乏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状况。与此同时,大力培养中、青年优秀教师,创建一种有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从学院转型之日起,就把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作为学院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按照教师、大教师、大师的教师发展观和建设观,狠抓高学位、高技能的“两高”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坚持走引进、培养与聘用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之路,既注重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专门人才,又重视本院现有教师的转型、培养和提高,同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和优势互补的思路,注重从高校、行业、社会聘请学者专家和技术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大力培养骨干专业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后备学术梯队。
从总体上讲,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按照“限期提高,重点引进,培养双师,专兼结合”的总思路,从以下几个途径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
优化现有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
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中一项十分重要和长期的任务,转型高职院校要不断调整不同师资结构中的比例关系,使其结构合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现有各类教职工共867人,其中专任教师349人。其中专任教师中有教授4人,副教授98人,其中副教授以上160余人,讲师153人,“双师型”教师129人,研究生学历及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者105人。学院按照高职教学和专业设置的要求,对现有教师进行提高培训和转岗培训,先后选派60多名教师到北京物资学院、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滨州职业学院、西安石油大学、延安大学等院校进行紧缺专业和紧缺人才的进修和培训。为了使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应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技术,对所有教师进行了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转变教师的观念,使他们早日达到高职教育教学的要求。同时,在学院上下积极组织学习有关高职的政策与法规,深刻认识高职教育的本质特点及其重要性,增强教师对师资建设的紧迫感,树立新的职业教育观念。由于老教师接受新的职业教育理论及方法相对较慢,为了尽快使年轻教师独当一面,学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促进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全面改善当前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除了安排新老教师师徒结对活动之外,还积极组织年轻教师进行专业教学技能比赛,所有35岁以下的教师都要参加。通过评比和多方的学习,促进了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目前,学院已经完成245名教师的高校教师职业资格认定和2005年遗留的9名专业教师中专、高校职称系列转换工作。至此,学院教师身份的转换工作全面完成。
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学院针对专业教师的实训时间少,操作不熟练等弊端,多渠道挖掘“双师型”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积极与当地的知名高校如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延安大学等进行合作,借助其优质教育资源和雄厚的师资力量,采取共用师资和培训的方法,不断提升学院的教育教学水平。借助教育部牵线搭桥,促使合作院校积极支教,不断加强学院精品课程和特色专业建设。一年多来,学院聘请校外专家多名,其中有5名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成为我院的客座教授。另外,积极邀请其他院校优秀学者等前来开设相关的讲座及做报告等。全年在北京物资学院、西安石油大学、延安大学等几所大学脱产转岗培训石油工程、机械加工、建筑工程、电子信息、物流管理等新开专业的在职教师17名,这些教师有98%拿到了结业证书。选派24名专业及教学管理人员参加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骨干教师、双师型师资)项目培训”,其中有85%获得了“双师素质”证书。参加“延安市职业院校认证创业师资培训”项目的5名人员全部获得结业证书。学院还集中完成了对林校49名骨干人员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7名石油工程实验员的实验操作和全院135名青年教师岗前教育教学理论培训,考试通过率分别达到100%和70%。2006年总培训237人次,占现有专职教师的50%以上,培训力度前所未有,加大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主要是强化专业技能培训。相当一部分教师往往是从校门到校门,从理论到理论,自身严重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经验,因而,强化专业技能培训是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学院专门组织教师到企业利用周末进行学习,并聘请行业的专家来学院讲解,改善教师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从而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和教学自信心。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师必须能够将一些实用的新技术引进课堂,让学生跟上所学专业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强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另外,学院围绕营造大学氛围,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及科研水平,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教育、教学及科研活动的开展。
积极引进优秀人才
面向社会择优选聘专任教师,大胆选用兼职教师,这是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的用人宗旨,学院为了吸引优秀的高层次应届毕业生(主要指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来校工作,多次参加全国各大高校组织的人才交流会,由校长亲自带队积极主动地与相关高校就业部门取得联系,欢迎有志向的大学生、研究生等来学院工作,尤其是加强引进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专业人才,并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把招聘来的教师纳入学校的正式编制。制定教师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鼓励教师在职进修,积极邀请专家开展高职师资培训讲座。一年多来,从全国各大高校招聘优秀专业教师共30多人。除了积极引进应届毕业生,还以很优惠的条件积极引进高级技师和工程师等高级技术人才,共引进高层次人才近60名。作为学校发展的骨干力量,让他们来挑起学校专业教学的和指导教师的重任,显著增强了学院的实践教学力量,所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有目共睹的。另外,学院加强与普通高校和有关研究生培养单位联合培养职教师资,积极给新进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并对引进的专业人才进行精心培养,关心转型期教师的心理健康,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为使我院尽快跻身于全国重点建设高职院校行列,加快主体专业建设步伐,学院积极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对来院工作的高层次、高学历紧缺人才,在工作及生活条件上给予优惠。对学士以上优秀大学毕业生,除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各项待遇外,还享有院内待遇。截止到2006年底,新签约2007届化学工程、应用化学、矿物加工、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应届硕士研究生7名,引进专业教师在已有基础上取得新的进展。
加强师资队伍的管理
进一步完善教师任职资格证制度的改革,建立完善的职业学校职称评审体系,完善教师待遇相关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水平,是转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管理上必备的重要环节,只有师资队伍管理有方,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严格的教师考核制度,每年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和工作态度及工作成绩进行定期考核。这是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标准化、制度化的需要,是对教师进行培养和管理的基本措施,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学院对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有一套严格而又详细的考核标准,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教师必须遵循关于不同的专业技能教师的考核办法,未达标者将缓聘或解聘。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进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同样要参加考核,否则不得上讲台,学院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校内管理体制,主要进行了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在合理定编的基础上,对教职工实行岗位责任制和聘任制,在分配上按照实绩拉开差距,运用正确的政策导向、思想教育、行政纪律和物质激励手段,打破平均主义,建立公平而有效的校内管理体制,制定新的职业学校职称评聘办法,使职教师资上岗、任职、职称评聘有法可依,保证教师质量,激励师资内在有效功力。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以上措施,建立了一支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结构合理,专业水平较高,实训能力较强,并掌握一定现代教育技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预计到2010年,专任教师达到总编制的6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0%,本科以上学历占90%,其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人数将达到175人。
参考文献:
[1]胡茂成.升格高职院校转型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
[2]张志平,等.陕西省中专转制类高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调查[J].教育与职业,2006,(29).
[3]李新,等.“转型类”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素质结构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6,(3).
[4]刘春生,阮海涛.高职教师素质结构当议[J].教育与职业,2003,(3).
作者简介:
赵艳(1981—)女,陕西子洲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届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
(本栏责任编辑: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