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对高职普通话口语教材建设的思考

作者:许 令




  摘要:教材建设是高职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职普通话口语教材滞后于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对高职普通话口语教材建设的必要性进行探讨。教师要增强教材建设的意识,正确定位高职普通话口语课程,确定教材名称,教材编写要有鲜明的职业性与针对性,合理构建高职普通话口语教材的内容与编排体系,并应注重教材类型的多样化。
  关键词:高职;普通话口语;教材建设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直接依据,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有理想的教材。由于普通话口语这门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开设的时间比较短,加上一些学校对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不很明确,这门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而教材建设严重滞后于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高职普通话口语教材
  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普通话口语教学的需要目前,高职院校普通话口语课程的建设很不完善,具体表现在:对课程性质和培养目的认识不明晰;没有统一的课程名称;课时设置不合理,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教学大纲的制定缺乏科学性与相对统一性等等。课程建设的不完善势必影响到教材的使用。现阶段高职院校使用的普通话口语教材都是各院校自行选择的,一般使用《普通话口语交际》、《普通话实用教程》、《普通话口语艺术》、《普通话训练与测试》等作为教材。由于普通话口语课程大多是在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普通话水平测试面逐步扩大的情况下开设的,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多选用本省语委编写的《普通话训练与测试》作为教材。这本书是专门针对普通话测试的,是依照普通话测试的内容和要求,按照语音基础知识、朗读、说话的体系编排的,偏重于语音的基础训练,高职院校学生需要获得的是普通话口语表达综合能力。这样的教材虽然通用性与文学性较强,但在职业口语技能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上的实用性与专业特色不够,因此,不能满足高职普通话口语教学的需要。
  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还属于一种新型的教育,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教材问题便是其中的一个。“由于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师资、办学条件、生源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差异都很大,再加上社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同类的职业岗位群间对职业者的素质要求也不一样,这就对高职各类教材的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①高职普通话口语教材已严重滞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要使普通话口语课程融入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系统之中,有效地承担起本学科的职能和作用,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新和改革普通话口语教材至关重要。
  提高高职生普通话口语能力的需要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实际上,这些能力都是以语言文字素质为基础,是语言文字能力的实际应用。语言能力包括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表达能力,口语是第一位的。在现代信息社会,口语能力作为容易外显的能力之一,已经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适应社会各行各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所开设的专业如文秘、财会、金融、经贸、工商管理、邮电和交通服务、医护、市场营销、广告、旅游等都与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普通话口语能力是高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今后求职就业所需的基本技能,因此,搞好高职普通话口语教材的建设很有必要。
  
  高职普通话口语教材的建设思路
  
  教师要增强教材建设意识教材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教材建设是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之一,教材建设是关乎教育能否发展和进步的重大问题,对高职教育而言更是如此。目前正是高职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取决于自身的发展和特色,教材建设则是发展学校特色的必由之路。由于高职院校对普通话口语教学重视不够,因此相关任课教师对普通话口语教学存在应付的态度,认为只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相应要求就可以了,对普通话口语教材的建设漠不关心。这不利于高职普通话口语教学的开展,也不利于学生普通话口语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教师要增强教材建设意识。
  要正确定位高职普通话口语课程,确定教材名称我国的高职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沿袭普通高校的模式,这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对高职课程进行定位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是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高职教育开设的课程是“实用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课程”,这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某类专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习的学生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与资格”。因此,高职院校的普通话口语课程不是专为通过普通话等级考试而设置的,而应该是一门基础技能训练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高职生在各自职业领域内的普通话口语能力。明确了课程定位,对普通话口语这门课程的名称也应做相应的改变。我国从2004年6月开始实施“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这项测试是考查应试者在职业活动中实际应用汉语能力的国家级测试,是面向所有从业人员和求职者的一项核心职业技能测试,加上高等师范院校有《教师口语》这门旨在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课程,笔者认为将高职院校的普通话口语课程定名为“职业口语”比较合适,能够体现出高职院校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因此,教材的名称也应叫做《职业口语》。
  教材编写要有鲜明的职业性与针对性在编写高职普通话校本教材时,要研究高职教育与高职生的特点。教育部《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指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课程开发须以社会和经济需求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科学合理地进行”。从这一原则意见中可以看出,高职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指导思想,突出职业性与实用性特征,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教材建设除应考虑高职教育的特色外,还要考虑其教育对象——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特点。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兴趣爱好广泛、关注时代热点、热衷网络信息、关心职业前景,但文化知识基础不如普通高校学生掌握得牢固。根据高职教育与高职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高职普通话口语教材的编写应具有鲜明的职业性与针对性。教材的职业性决定了高职普通话口语教材的编写必须考虑不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因此,高职普通话口语教材可以尝试采用双重体系,即主体教材与辅助教材相结合。主体教材应具有相对广泛的适用性,重在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一般口语能力;辅助教材则应侧重培养学生所属职业群的职业口语能力和职业认同感,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层面的教育。教材的针对性特点决定了高职普通话口语教材的编写必须考虑高职生的接受能力、身心发展水平以及各自不同的特点。
  应合理构建高职普通话口语教材的内容与编排体系每一种教材都有自身的体系,高职普通话口语教材应做到理论性、训练性、综合性与地区性相结合,合理构建教材的内容与编排体系。理论性是指教材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做支撑,用于指导学生的普通话语音及普通话口语训练。训练性是指教材要适合于训练,要结合理论知识,从总体上围绕课程目标安排训练。综合性是指教材要将普通话语音基础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职业口语训练综合起来,相互渗透与融合。地区性是指教材的语音基础部分要具有地方特色。高职院校生源比较集中,一般以本省生源为主,因此,要研究主要生源区的方言,充分利用已有的方言研究成果,编写相应的训练内容。有学者指出,高职普通话口语教材的编写要“既有学科知识体系,又有能力训练体系对应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构建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职业口语交际训练三大板块,三大板块有机结合: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置于‘普通话训练’板块中,旨在培养良好的语音面貌,是职业口语训练的基础部分;‘一般口语交际’旨在训练口语交际的基本技能技巧,是职业口语训练的应用部分;‘职业口语交际’旨在提高各不同职业的特殊口语技能,是职业口语训练的专业部分”。②这种观点借鉴了《教师口语》的编排内容与课程体系,是比较科学的。
  高职普通话口语教材应注重类型的多样化广义的教材不仅包括传统的纸质印刷出版物,如教科书、补充读物等,还应包括新兴的电子教材,如教学光盘、教学软件、视听媒体等。高职普通话口语课程是一门操作性与针对性很强的技能型课程,不能仅靠教师讲授,必须结合专业,联系学生今后职业用语的要求,进行大量有针对性的训练。但是训练不能是机械的,否则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导致训练效果不佳,所以,教师应该提供丰富的与专业有关的示范材料供学生进行模仿训练。普通话口语教材的多样化“能从视觉和听觉等方面对学生的感官形成强大的冲击,有利于强化授课和实训的示范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可以使教学活动程序化,既节约了教师制作示范和实训材料的时间,又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规范科学”。③因此,高职普通话口语教材应注重类型的多样化。
  以上是笔者对高职普通话口语教材建设的一点粗略的思考。高职普通话口语教材的开发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关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语言能力是从事各种职业必需的核心技能,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教育应该高度重视普通话口语教学,从而带动具有高职特色的普通话口语教材的编写。
  
  注释:
  ①周晓玲.高职语文的理性思考[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4):79-82.
  ②张少华.“职业口语”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之探讨[J].职大学报,2005,1(4):115-116.
  ③陈婵.对高职语文教材编写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4,1(9):126-127.
  作者简介:
  许令(1981—),女,湖南湘潭人,湘潭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湖南师范大学200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