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高职《数据库》课程设计与教学优化

作者:李 武




  摘要:根据高职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整合原则、模块化原则、应用性原则、层次原则,并结合专业特点和要求,优化数据库课程,整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促进课程改革与发展,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数据库;优化整合;教学设计
  
  课程作为构成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基本单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课程的综合化、多样化、模块化是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数据库》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应结合专业特点和要求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特点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笔者就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课程设计及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数据库》课程优化设置原则
  
  (一)《数据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数据库》教学现状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目前《数据库》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中普遍侧重介绍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如SQL SERVER等)的具体操作。过多、过细地介绍交互式操作命令,很少全面地介绍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技术。(2)课程安排不合理,内容前后脱节。如只讲授基本理论和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没有开设后续数据库应用的相关课程,或者课程教学时间间隔长,甚至安排顺序颠倒,造成教学内容的脱节。(3)课程内容组织不佳,对内容取舍不当。例如对于基本理论知识,要么略讲或不讲,要么全面“灌输”。一些理论性过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的内容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不易掌握。教师只是按照教材内容顺序讲授,没有将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现技术与具体数据库管理系统结合起来讲解。(4)教材内容陈旧,重复部分多,理论内容和应用内容分割,应用案例少。教材举例多数是数据库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如图书、学生成绩管理等系统。提供的教学资源少,数据来源单一,数据量小或人工数据输入量大,学生很难体会利用数据库处理、管理数据的巨大作用。
  (二)课程优化设置原则
  高职培养的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选择上应与专业岗位所需的能力及知识对接。由于高职《数据库》教学存在课时紧张、学生基础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交叉、课程之间边界划分模糊等问题,因此,对课程重新设置及整合势在必行。在课程优化设置中应注意以下原则:
  整合原则应打破学科知识体系,从培养岗位能力着眼重新安排知识体系。应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对课程内容做纵向和横向的整合,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基础性和综合性。
  模块化原则应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的性质、功能,打破教材内容的组织体系,设计多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包含一个时间段内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以满足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通过课程内容模块化,能在较短时间内将相关联的多层次知识迅速融会贯通,最大限度地缩短时间跨度,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丰富实践经验。
  应用性原则应以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作为内容取舍和结构组合的标准,突出能力培养。一是坚持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进行精简、合并、重组与更新,减少抽象的、偏深偏难的、纯理论叙述性的内容的比重。二是将实践教学作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环节,提高应用性教学内容的比重,保证实践和技能训练的实施。
  层次原则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强化教学内容的导学、助学设计,为不同个体、不同基础、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分层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而满足不同岗位、不同学生群体对学习的需要。
  
  《数据库》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
  
  (一)课程设置及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对《数据库》课程的要求设计教学内容高职《数据库》教学内容的选择取决于专业培养目标、岗位工作需要和知识更新要求。数据库应用总的说来有两个层面:数据库管理与操作和数据库应用设计。其中数据库设计是利用现有的技术、方法、工具进行数据库的应用设计,管理是从数据库的应用角度出发,主要是利用各种应用系统对数据进行操作、维护与管理。因此,对于高职计算机专业不同方向,数据库内容和学时安排也应不同。例如,软件专业必须讲授必要的基本理论,强化数据库的结构设计,进行具体应用系统开发;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重点是数据库管理与维护等。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相应的数据库课程教学内容。
  整合课程内容,合理设置课程针对高职计算机不同专业的培养要求,应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应按照理论—设计—应用的层次逐渐递进,打破教材的内容组织体系,采取课程内容整合、模块化原则组织教学内容。注意从纵向形成课程梯度,减少重复或脱节;从横向形成课程平台,加强课程之间的相互支撑,设置合理的开设顺序。在实践中,应将数据库基本原理,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如SQL SERVER,数据库建模,数据库应用开发等内容整合、优化,将其分成基本知识模块和扩展应用模块,由各专业根据要求进行选择。基本知识模块:在第二学期开设《数据库基础和SQL SERVER 2000应用》,主要内容涉及数据库基本理论、关系运算、数据模型、 SQL具体操作和数据库管理等。扩展应用模块:在第三学期开设《数据库建模和数据库应用开发》,主要内容是数据库系统的概念设计和逻辑设计及建模工具的应用,基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C/S(B/S)构架的应用,如WEB数据库开发等,并注意与网络技术、软件开发等课程的内容衔接。通过课程优化、知识整合,可以突出教学重点,解决内容脱节、重复的问题,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数据库知识结构。
  (二)教学改革措施与实践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1)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导、组织课程教学。利用多媒体、网络化教学、网络学习平台、小组协作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与要求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其中,案例教学法比较适合数据库课程特点,它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恰当的教学案例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如引导学生开发“基于.NET的办公信息系统”,让学生把自己的知识应用到系统开发中去,熟悉数据库访问方法与应用程序接口实现方法,掌握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方法,培养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初步开发能力。(2)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应强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讲练结合,做到精讲多练。例如,在《数据库》理论知识教学中,将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原理、实现技术与数据库实例相结合,通过分析实例数据库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可把理论知识分解成两个模块:一是将基本理论知识穿插于不同阶段的相关内容中进行讲解,如将关系代数中的专门运算(如选择、投影、连接等)与某些语句(如SELECT语句等)结合起来讲解;二是将数据库设计内容(包括数据模型、规范化设计、完整性约束、数据库设计步骤等)与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设计相结合,从具体的业务分析到表的个数确定、表结构及约束设计,到典型数据输入,再到数据处理操作(如查询和更新),作为整体进行介绍,让学生掌握数据库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技能。而在具体应用中,如WEB数据库应用开发,可侧重介绍不同环境下不同技术、不同开发工具访问数据库的方法及数据操作,让学生掌握数据库在应用程序中的作用与实现方法,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具体操作技能,突出技术应用,实现知识、能力培养目标。(3)采取课内与课外学习结合的方式,实现“学中做”。教学中应该突破时空限制,重视课外学习,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学习时间。应针对重要的知识单元布置系列作业进行针对性训练,如数据操作部分,可布置多组涉及数据添加、修改、删除、查询等练习,要求在课外上机完成。教师针对普遍性问题在课堂上集中分析、讲解,同时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试讲,介绍其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质疑、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数据库大作业、课程设计等可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完成。考核方式应灵活多样,一是教师通过提问,上机演示等方式,根据设计质量和完成时长进行评定;二是小组之间相互检查、提问,进行讨论学习,相互评价。这样不仅可营造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的氛围,也可培养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4)采取课程设计和自主设计结合,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实现“做中学”。《数据库》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性、技能性的特点,将重点放在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操作技能的训练上。在学期开学初,就可将课程设计内容公布给学生。期末进行答辩和考核。考虑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强,可提供一些数据库设计方面的范本,鼓励他们在分析阅读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或者让学生自己寻找设计题目,如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等,并撰写小论文。通过综合设计实践,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据库在实际应用软件系统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科研意识、创新能力,为后续毕业设计和就业奠定了基础。
  积极开展教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由于数据库应用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如网络技术、程序设计等,对教师要求较高,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十分重要。可采取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一是开展教研活动,任课教师分工合作,交替教学。教师对课程内容及其开设顺序协调划分,共同设计题目,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共同研讨,对教学方法、形式和内容进行讨论,不断探索,摸索出适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这样不仅可避免教学内容重复、脱节现象,便于教师把握整体进度,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同时也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补充、扩展教学内容。教学中注意融入教师的科研成果,适当介绍各种认证考试的内容及要求,为学生以后参加考试做好准备,适时将数据库发展的新方法、新技术、新软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三是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利用网络教学系统,将教师的教学资料,如课堂教案、教学课件、实验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南、各种学习资料等,提供给学生或传送到网络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四是加强教材建设,积极进行校本教材及辅助材料的编写。
  
  参考文献:
  [1]余瑞钊,高振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之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5):42-43.
  [2]吕凤顺.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基础与实训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李武(1970—),男,四川广元人,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2007级工程硕士,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教学与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