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
作者:李 昌 包新华
关键词:学科本位;技能本位;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对各种类型、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职教育为培养电子信息行业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管理维护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电子信息是高新技术产业,行业技术更新快,覆盖领域宽,对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目前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上仍旧存在不少问题和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就业困境:一方面,企业拥有大量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大批高职毕业生却“望岗兴叹”,抱怨学非所用。导致这一结果的很重要原因是专业课程体系陈旧,仍然沿袭以学科为本位、以传授系统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模式。这种课程体系没有突出高职教育技能本位的特色,不符合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旨。因此,要纠正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之间的偏差,就必须打破学科本位,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改革课程体系,反映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发展和多样化的需求。为此,我们对构建高职电子信息专业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实践。
学科本位课程体系的缺点
传统的高等教育侧重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以满足学科理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因此,课程体系以学科为本,注重理论逻辑的严密性以及内在结构的完整性,在教学实践中突出原理的论证和公式的推导,不同学科之间存在严格的界限。这种课程体系虽然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是存在以下缺点:(1)基础理论课过多。比如电子信息专业的电子技术类课程就有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数字电子、高频电子、电子测量、信号处理等。这些课程不仅耗用大量学时,挤占实践教学的时间,而且过于强调理论分析计算,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2)学科面窄,无法体现当今科学技术交叉融合的特点。过于系统的课程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难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综合能力,不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3)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甚至是脱节的。根据调查,绝大多数从事电路设计的电子工程师要想使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工具完成他们的工作,需要学习掌握的是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而不是各种复杂繁琐的定理、公式。(4)对学生的智力水平要求高,无法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偏重理论教学,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抽象思维与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规模较小的精英化教育阶段,生源质量尚且能满足这种条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特别是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一般水平和层次的学生进入高职校园,如果不考虑他们的特点和接受能力,课程难度大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的内涵及特点
为了克服学科本位课程体系的缺点,使电子信息专业的高职学生能够具备现代电子信息行业所需的宽广知识面,迅速、有效地掌握岗位急需的技能,应构建 “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借鉴国外CBE、“双元制”、MES等职教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依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研究开发出来的一个以综合素质培养为主体、突出岗位技能要求的职教课程新模式。该课程体系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将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有机地结合,对学科专业知识内容进行筛选与综合,形成与行业岗位群针对性强、使用效率高的知识和技能模块,让学生既能获得扎实全面的行业背景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根据个人的能力、兴趣,选择适合就业的专业方向深入学习。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点:(1)以技能本位为指导思想,强调实用技术和规范的应用,而不用探究深奥的理论;(2)强调对学生行业知识面和基础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其将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3)课程内容紧贴行业岗位需求,与产业技术水平同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4)注重学科交叉和综合,以模块的形式进行不同知识单元和技能单元(课程)间的组合,从而更能适应多样化的岗位、专业需求;(5)课程设置灵活,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及需要加以选择,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现因材施教。
构建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
构建“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要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电子信息专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将其中的通用知识和技能设计为宽基础课程,将适用于具体工作岗位的知识技能设计为满足就业需要的专业方向模块,即活模块课程,然后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形成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课程体系。
(一)宽基础课程
“宽基础”课程注重培养从事社会职业活动必需的基本素质和岗位群所需的通用知识和能力,为学生拓宽择业面,实现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宽基础”课程由通识学历课、通用专业课和通用技能课组成,如图1所示。
通识学历课是塑造学生思想人格与从业素质的载体。目前,我国高职的通识学历课程沿用学科本位模式,偏重政治思想素质,而社会素质、人文素质培养薄弱。有些课程内容空泛、流于形式,实用性不强。根据历年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信息反馈,许多毕业生对从校园到社会企业的转变感到很不适应,很重要原因就是对社会规范缺乏认识,社会行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欠缺。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将社会规范与人际交往、实用口才与写作、企业管理与文化等充实到通识学历课程中。为了让学生具有全球一体化的意识,通过开设东西方哲学思想与文化、市场经济选修课,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此外,我们增设了现代科学技术史课程,主要介绍上世纪4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重大进展和应用,涉及原子能、航空航天、生命科学、电子信息等学科领域,不仅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对改变人类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而且帮助他们建立了学科间普遍联系的观点。
在通用专业课程设置上,我们打破学科本位的束缚,从实际出发,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重新进行整合,突出课程的工具性作用。例如,《高等数学》的很多内容如曲线积分、多元函数微积分、偏微分方程、向量代数等在电子信息行业工作岗位中很少应用,而概率与统计知识却在电子信息行业的质量检测、可靠性分析等岗位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我们对《高等数学》的内容做了删减,并增加了概率统计方面的内容,以基本概念和常用分析方法讲授为主,学时缩减至64学时。我们还采用类似方法将传统的电子类基础课程(如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数字电子、高频电子)整合为《电子技术基础》。这样可节省出大量学时安排与计算机应用结合紧密的、应用广泛的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编程、AutoCAD制图、网络技术、电路仿真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等。
在通用技能课方面,则做到软硬兼顾,不仅设置常用设备工具使用、电子器件装配、电路检修等课程,还增加了MutilSim、Protel99SE软件工具的使用。
(二)活模块课程
活模块课程的设置是为适应电子信息行业岗位多样化的特点。通过设立若干个与实际岗位对应的专业方向,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在某一具体方向内深入学习和强化岗位所需的专项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和企业实际需求“零距离”接轨,毕业后就能立即上岗。专业方向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概括性。经过详尽的职业分析和人才需求调研,我们精心选择了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以及工程应用三个专业方向,以岗位所需的专项知识能力要素为依据组成专业课程模块(见图2),突出先进性、实用性、灵活性原则。例如,设计开发模块课程,完全按照行业内的开发模式,以流行的技术平台为实例,单片机与接口技术学习8051单片机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学习 ARM芯片和集成开发工具ASD的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则学习WinCE操作系统环境编程。并且还安排了综合性的实训课程,以项目驱动方式强化各专项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课程体系的层次结构
在确定了模块的内容和组成后,按照循序渐进、优化衔接的原则,将各知识和技能单元科学地组合在一起,确定合理的教学路线,形成一定的层次结构,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在具体进程安排上,一年级主要以宽基础课程为主;二年级开始接触活模块课程,宽基础课程与活模块课程是相互交叉进行的;三年级是以活模块课程占据主要位置,重点进行不同专业方向的能力训练,三年级下学期则以综合性毕业设计或实习结束。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拓宽了专业口径和就业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成效明显。2006和2007连续两年,我院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许多业内知名企业主动前来我校进行专场招聘。此外,师生还积极参加各类重大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实践证明,打破学科本位的束缚,按照“宽基础、活模块”的思想构建高职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突出了高职教育技能本位的特色,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旨。
参考文献:
[1]蒋乃平,等.“宽基础、活模块”课程结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3):50-53.
[2]刘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技术路线[J].职业技术教育,2005,26(34):45-48.
[3]吕鑫祥.高职课程改革的若干理论要点[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30-33.
[4]龚小勇.就业导向的模块化动态课程体系[J].职教论坛,2005,(30):13-16.
[5]石滨.就业导向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5, (30):4-6.
作者简介:
李昌(1972—),男,工学硕士,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工程师,主要从事电子信息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