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高职院校GIS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新探

作者:郑 毅 任友理




  摘要: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趋势,高职教育如何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满足社会需求,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课程设置,特别是主干课程设置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之一。
  关键词:高职;GIS;主干课程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又称“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和延伸,其重要性日益凸显。1997年,教育部对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新增了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到目前已有150多高校开设了GIS专业。作为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场所,高职教育应依据自身情况设置GIS专业主干课程,突出核心能力,满足社会需求。
  
  本科院校GIS专业课程与设置现状
  
  目前,高校课程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类。公共基础课程一般由教育部指定或各高校自己选定。专业基础课程是指与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础课程,其目的是为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打好基础。对于GIS专业来说,主要包括三类基础课程:(1)地学基础课程,如《地球科学概论》、《自然地理学》等;(2)计算机课程,包括《程序设计语言》、《算法及数据结构》、《计算机图形基础》等;(3)数学基础课程,如《线性代数》、《计算数学》等。专业课程,是指为培养GIS专业人才而设置的骨干课程。根据对本科院校现行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统计、分析,其主要特点如下:(1)GIS与遥感系列课程得到重视。大多数理工科院校GIS专业都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之类课程。这表明不同高校的GIS专业对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设计与开发技术、技术应用与工程管理的认同。多数理工科院校GIS专业都开设了《遥感概论》之类的课程,这表明大多数GIS专业对遥感技术重要性的认同。(2)不同类型院校GIS专业的课程设置突出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理科类院校的专业基础课中地理学与地图学方面的课程较多,而工科类院校的GIS专业在专业基础课中测绘学和制图学方面的课程偏多。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各自的师资优势不同。
  
  高职院校GIS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现状
  
  根据检索到的网上各高职院校专业介绍,对各院校GIS专业主干课程进行统计、归类,结果如下表所示。在表中按地学、计算机科学、摄影测量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将主干课程分为四类。
  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高职院校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制图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以下特点:(1)沿袭本科院校课程设置体系比较明显。从表中可以发现,各个院校课程设置依然表现为三种情况:过于偏向地理类;过于偏向计算机类;过于偏向测绘类。这一格局与本科院校课程设置是一致的。(2)课程设置欠合理性、缺乏特色。主要表现在培养的核心能力不明确,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较模糊,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就业导向的不明确。
  
  
  高职院校GIS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建议
  
  高职院校GIS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因其自身的特点,不能简单地引用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其所确定的核心能力来设置课程,这就必须先在以下几方面予以明确。
  培养层次定位准确、合理地界定高职院校所处的培养层次是课程设置的基础。只有对培养层次恰当、合理地定位,才能使课程设置的实效性得以体现。Marble教授在1997年召开的第三届国际GIS高等教育座谈会上提出了面向培养结果的GIS教育模型(Outcome oriented model of GIS education)。根据这个模型可以将高职院校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制图技术专业的培养层次定位为:具有基础空间知识与计算机知识、GIS基本技术的常规应用能力以及较高水平的模型应用能力。
  核心能力这是课程设置的关键,但核心能力的确定是动态的、非单一的。动态性在于随着行业和社会需求的发展,必然存在局部的调整;非单一性在于各院校对于核心能力的确定是各不相同的。从一定角度讲,核心能力实际反映出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特色。也就是说,只有明确其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才能保证主干课程设置得有效、合理。
  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不应简单地遵循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在本科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基础之上应加上实训课程,即形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四个层次的课程体系。这主要在于强调实际工作环境下动手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拟将高职院校GIS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内容如下:(1)专业基础课程。地学类:《国土资源概论》、《地图学基础》、《专题地图设计》;计算机类:《VB语言及应用》、《数据库原理》、《空间数据库基础》、《计算机图形基础》;遥感及测量类:《测量学基础》、《遥感概论与遥感图像处理》、《数字制图》。(2)专业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空间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GIS软件二次开发基础》。(3)实训课程。这是核心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学生三年在校学习的综合反映。可依据院校的不同,主要采用1~2款GIS软件完成相应行业数据的输入、分析及处理,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简单的二次开发。
  总之,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只有遵循一定原则,才能合理、有效地进行。对于高职院校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主要应以其所确定的核心能力为依据,本着“必需、够用”的基本原则来进行。
  
  参考文献:
  [1]秦其明.中国高校GIS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地理信息世界,2003,4(1):1-7.
  [6]Duane F. Marble. Rebuilding the Top of the Pyramid:Structuring GIS Education to Effectively Support GIS Development and Geographic Research(OL).http://www.ncgia.ucsb.edu/conf/gishe97/program_files/papers/marble/marble.html.
  作者简介:
  郑毅(1969—),男,云南昭通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科学学院2004级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地学信息计算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