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途径论

作者:周春芬




  摘要:从架构完整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途径的理论出发,以文化本质理论为起点,结合对高职院校的社会价值定位、所处时代背景与自身发展阶段等实践依赖要素的分析,在廓清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目的,明确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原则的基础之上,全面探索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途径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途径的理论基础
  
  文化本质的理论告诉我们,如果以文化的基本结构为尺度,可以将文化划分为三大类型: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这三类文化分别对应着人类处理对外、相互之间及对内三种关系的结果。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首先处理了与自然界的关系,在改造、协调与自然的关系的过程中创造了物质文化。同时,在社会实践中必然发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在处理这种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创造了制度文化。人在改造自然与社会、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身,处理了主体与自我的关系,由此创造了精神文化。
  在文化结构的三个基本层次中,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文化是灵魂。物质文化随着生产力这个最活跃因素的变革而不断变化,从而引起处于中层的制度文化或迟或早地发生变革,进而影响精神文化的变化。而精神文化一旦积淀熔铸成形,特别是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一旦确立,就很难发生变化,只能缓慢地滞后于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演变。
  根据上述理论观点,可以认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精神文化,因而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应在精神文化建设上。可以说文化就是人化,文化建设就是围绕人开展的满足人、影响人、改造人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人能有良好的思维方式与正确的价值观,并以此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因此,在理想状态下,将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确立先进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上,并以此为基点展开相应的制度建设与物质建设,是效益最高、成本最低的文化建设方法。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途径的实践要素
  
  (一) 高职院校的社会价值定位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的描述,高职院校的社会价值定位可以用“理论够用、动手较强、突出就业、扎根一线”加以归纳。理论够用,表明高职院校在有限的理论课教学上要倡导适度、够用原则,不强调知识的全面性与系统性等。动手较强,表明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要大力强化,将实践教学直接与工作岗位对接并贯通。突出就业,要求高职院校积极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紧跟市场需求,依托市场驱动,实行动态化发展。扎根一线,要求高职院校高度关注行业一线岗位的能力要求与变化,使培养的学生具备胜任一线岗位的技术、能力与心态。
  (二) 高职院校所处的时代背景
  文化活动的繁衍脱离不了经济与政治尤其是经济的现实制约。我国的经济起飞和工业化加速始于1980前后。近三十年来,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前所未有地刺激着教育。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基本经济体制剧变,带来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以及工业化、信息化的同步发展,使技术与知识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价值光彩。并且伴随知识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愈来愈受到重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更加密切和直接,从而使高职院校具备了发展的价值和市场。
  (三)高职院校的自身发展阶段
  相关资料表明,1998~2003年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规模超常发展”阶段。高职院校数量从1998年的432所增加到2003年的908所(其中民办的164所),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43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200万人,分别占当年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39.73%和52.24%。因此,我国高职教育在规模上已达到初始目标,具备了一定的数量基础。但在结构上,其专业结构、类别结构、层次结构、体制结构等还远远没有完善。从质量与效益上看,大部分高职院校建立不久,人才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与社会用人市场的对接仍显粗糙,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益还有待评价,高职教育整体重心倾向于学校内涵建设领域。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途径的内容体系
  
  (一)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目的指向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目的必须指向四个方面: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化的终极目标就是围绕人的需求不断地改造人,因此,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围绕学生的主体需求,不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促进高职院校自身的有序发展。提高社会竞争力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办学的核心问题,而将文化作为一种竞争力参与竞争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软实力的根本途径。三是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高职院校的创建与兴起是政府面对市场和社会的诉求所作出的主动回应。在全世界范围内高校服务于社会与地方经济的大趋势下,与社会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四是引导文化建设的先进方向。校园文化从来都是超越社会文化而存在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必然也应符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文化建设的先进方向。
  (二)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我国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必须体现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内在规律原则。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文化建设也必须体现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二是主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原则。从“以人为本”的要求出发,教育首先是为受教育者主体服务的,但教育作为社会的一大功能领域,不可能脱离社会功利需求的满足。三是充分符合时代特征原则。时代总是赋予人类社会新的生命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提出新的要求。只有深刻认识时代发展大潮的不可抗性与不可逆性,勇于站在时代发展潮流之前,文化的前进与超越才会成为现实的可能。四是与自身发展阶段相适应原则。事物的发展阶段应基于不同的条件满足,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条件需求,只有科学定位自身的发展阶段,才能制定出科学的文化建设策略。
  (三)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精神文化建设途径所谓精神文化,就是指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与意识活动长期孕育而成的政治理念、法权观念、价值取向、知识体系、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信仰、民族性格、风俗习惯等精神因素的总和。高职院校必须针对以上相关内容,结合教育实际与高职院校的自身实际,科学、全面、系统地进行精神文化建设。
  1.确定办学理念。办学理念要回答一所学校为什么办学、怎样办学的问题,是学校社会价值的根本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确立必须抓三个定位问题。首先,人才培养的社会定位为一线员工,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是社会应用层面的人才。其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岗位能手,即培养能胜任某个具体工作岗位的人才。再次,人才培养价值定位为知识与技术的联结能力,即培养的人才受市场欢迎,其根本在于能够接受知识并运用、发展技术。
  2.确定治学理念。治学理念要回答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是一切教学相关工作开展的前提与基础。高职院校治学理念的确立必须抓住四个环节。首先,要强化岗位知识与技能概念。岗位知识与技能区别于专业知识与技能,其范围更小,针对性更强,因此,在施行教学行为前,对岗位知识与技能体系进行一个明确的框定很有必要。其次,要注重岗位知识与技能体系的开放性,建立企业岗位发展变化的动态反馈机制,及时进行调整更新。再次,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学习效果评价,提高学生掌握岗位技术技能的质量。最后,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是为满足企业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一种促进行为,虽然从过程看是教师的教主导着学生的学,但从源头必须体现出学生的学制约着教师的教。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