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试论学长制在高职新生教育中的应用

作者:周炳全 朱铁汉




  摘要:伴随着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学长制作为新兴的学生管理制度被引入高职院校,并逐步得到完善。在认识了解学长制的基础上,应深入剖析高职院校新生教育的内涵与特点,进一步探讨具有高职特色的学长制在新生教育中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长制;新生教育;学生管理
  
  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的急剧增长,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学生管理工作者逐步完善了基于辅导员制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构建并扩充了与辅导员制、导师制并行的立体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学长制”作为古老而新兴的辅助管理制度再次被提上日程。
  
  学长制的由来、发展与意义
  
  学长制最初出现在15世纪的英国,上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几十所高校陆续在本科生中倡导并推行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学长制。本世纪初,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国内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逐步形成了以班主任助理为主的新兴的“学长制”。
  学长制作为一种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是指学生管理部门选拔在校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学长,在一定范围内对同专业的低年级学生进行引导和督促,从而扩大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效率的一种新兴的学生管理机制。它是以辅助管理的角色介入,其要义在于精选高年级中的优秀学生,以平等、博爱的精神与新生实现良性互动,从而达到开阔新生视野、锻炼高年级学生能力、增进团队互助精神、加强纵向管理与横向交流的教育管理目的。
  
  在高职新生教育中推行学长制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等技能型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其培养目标具有技能型和应用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针对性、实践性与技能性,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就是理论解析、技能传授的过程。
  (一)在高职新生教育中推行学长制是高职教育扩招、后勤社会化及学生管理工作的客观需要
  自1999年始,独立建制的高职院校迅速壮大,到2005年,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达到1091所。短短6年间高职院校数增长了2.5倍,在校生人数增长了4.2倍,毕业生人数增长了4.3倍,招生数增长了3.6倍。根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高职教育招生规模应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将输送1100万名高职院校毕业生,我国高职教育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
  发展给高职院校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相对于迅速扩招、校区拓展,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严重短缺。从最新的高职院校评估情况可以看出,1︰17的师生比是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面临的难解之题。一方面,原有的辅导员队伍严重不足,已逐步从一个辅导员带150名学生发展到带200名学生,再到带300名学生甚至400名学生;另一方面,扩招的新生皆为“80后”的新新人类,自主意识强、动手能力弱,目标性强、承受能力差,迫切需要更为细致耐心的引导。后勤社会化、宿舍社区化、学生自主意识与隐私意识的增强,使得辅导员无法按照传统的垂直管理模式进行指导。尤其是在高职院校高速发展过程中,大量新专业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后勤服务滞后、校区协调不力、就业压力巨大等棘手问题,需要学生工作者不断地说服、安抚学生,这就使得管理工作必须大幅度提高效率,在辅导员制、导师制的基础上,利用学长制的优势资源,充实管理队伍,强化管理力度。
  (二)在高职新生教育中推行学长制是深化职业教育理念的需要
  首先,推行学长制是实现新生平稳入校的保证。通过高考进入高职院校,有人欢喜:进入了理想的大学、有了自己爱好的专业;有人忧愁:成绩失常、院校一般、专业陌生。这一局面在新生入学的适应阶段表现得相当明显。但学长们充分的迎新准备、热烈的迎新气氛、无微不至的迎新关怀,可以温暖每一颗新生的心,使欣喜的新生更加兴奋,使抑郁的新生打开心扉迎接新生活。欢快热烈的气氛可以减少新生的恐惧和犹豫。
  其次,学长制是帮助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迫切需要。“80后”的这一代新生进入高职院校后,面临心理上的“断奶”,经济上由中学时父母的实物配给制过渡到自主的货币供应制,情感上从父母的重点保护变为孤身作战,学习上由重点培养变成自主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仅仅依靠学校的新生教育,远远不能适应新生的需要。而经历了这一过程的学长可以运用本人的经历,给新生作出真实生动的榜样,对高职新生具有权威性的教育意义。
  再次,学长制是深化职业教育理念的迫切需要。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高等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新型教育模式,在整个培养过程始终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新生能较笼统地了解专业的情况以及职业教育的相关特色,而具体的学习窍门、实践技巧则需要学长通过平等的交谈方式传递给新生,运用职业教育的规律使新生坚定学习技能的意志。
  (三)在高职新生教育中推行学长制是高年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优化专业技能、走向社会的需要
  高职教育具有技能性和应用性特点,在实践机会有限的前提下,通过口头传授同样也是一种复习理论、巩固技能的有益补充。学长要在给师弟师妹的口传身授中检验并更新自身的知识与技能,从而间接地促进了高年级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同时,在担任学长的过程中,必须协助辅导员和导师对新生进行管理,相关工作的计划、相关指标的传达、相关内容的表达、相关情况的处理,无一不是对高年级学生的一种挑战和锻炼,可以使其学会处理紧张的学习与工作的关系,适应相关管理工作的步骤,掌握相关的交际技巧,提高其综合素质。由于学长制本身沟通了高低年级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得校园的人际关系更加多元和紧密,扩大了学生的交际范围,为学生人际圈的建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方便了学生毕业后在行业间的互助,可为其走上社会做好相应的铺垫。
  在高职新生教育中实施学长制的方法
  虽然高年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才能担任学长,但毕竟高职学生本身还不够成熟,因此在实施学长制的过程中,应遵循科学论证、循序渐进的方针,逐步探索,不断完善。
  (一)狠抓制度创新,规范管理细节
  作为探索性与辅助性的学生管理机制,制度的约束与保障是前提和保证。根据学生工作体系的特点,应从学长的选拔、管理、考核、评定、推广等各个方面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确保学长的质量和数量,在新生教育期间加强对学长队伍的督促与疏导,指点迷津,释疑解难。要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考察学长的表现,树立榜样、表彰先进、勉励后进,从而在高年级学生中形成促学赶帮的气氛,在新生中养成尊重师长、赶超师兄的风气,从而为学长制的延续和发展提供沃土。
  (二)顺畅师生合作,挖掘自治潜能
  学长队伍来源于普通学生或学生干部,这一身份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仅仅依靠硬性的制度约束是不够的,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工作系统以及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言传身教地示范相关的工作方法与技巧。在促进师生互动合作的同时,作为专业的学生工作人员,要逐步总结和提炼更为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机制,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方面深入挖潜,从而使学生通过“三自”得到更多的教益和收获,使学生工作队伍在学长制的施行中得到更多的管理支持,发挥更大的潜能。
  (三)探寻有效方式,保证长效机制
  综合各种途径,学长制的施行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班主任助理根据学生的政治表现、学业成绩、工作能力、交际能力等标准,以自愿报名的方式,经班主任推荐、教师评议、辅导员考察、系领导审核,我们在2004届的六百多名学生中选拔出12位班主任助理,他们都是系里的学生干部,都是拿到二等以上奖学金的优秀学生。班主任助理将在未来的一年里密切关注新生班的情况,成为新生、班干部、教师间的第三通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