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职业面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作者:付庆向




  摘要:针对学生就业、职业发展与个人成才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学生的职业心理适应能力,使学生掌握有关承受心理压力与处理心理危机的技巧,是新形势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面向;心理健康教育
  
  相对于基础教育而言,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各行业培养第一线工作的各类技术服务人员、管理人才和熟练劳动者,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培训学生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与素质为基本原则。
  
  职业面向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面向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明确了高职人才的服务领域和对象,明确了高职人才应具备的理论知识、技能、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职业教育应满足受教育者的就业需要,直接为受教育者的就业需求服务,也就是说,职业教育更需要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好全方位的准备。职业教育的课程定位与普通教育不同,是针对特定的职业或职业群的,职业教育的普通文化课常常体现出一定的职业性,如商贸英语、汽车英语等,虽然职业教育也关心学生能否达到课程目标要求,但课程目标仅仅是中介,最终目的在于学生能否在今后的工作中获得成功。职业教育课程最终的成果不仅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更重要的是以学生在劳动世界被认可的程度来衡量。此外,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主体是技术知识与工作过程知识,与活动紧密相连,是情境性、过程性的。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面对自己的职业取向,认识典型的职业工作环境,做好必要的职业心理准备,具备一定的职业适应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年龄正处于人生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人们的职业发展在不同的年龄处于不同的阶段。一般情况下,0~14岁是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人通过对家庭成员、朋友及教师的认同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建立起自我的概念。15~24岁进入探索阶段,在这一时期,个人将认真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并将职业选择与职业了解与在学校教育、休闲活动、工作等途径中获得的兴趣和能力匹配起来。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年龄正处于这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及以后的职业阶段需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自己的能力和天资形成一种现实性的评价。在这一阶段,培养青年学生成人后的现实感与责任感至关重要。
  融入社会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而融入职业生活是融入社会的重要标志。爱因斯坦说过,学校教育的目标始终应该是使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成为一个和谐的人。21世纪的职业教育同样必须关注人全面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首先要“促使人的社会化和每个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要把关注每个学生向“社会人”转变过程中的潜能开发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作为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社会发展、知识分化要求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使其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如果置职业发展这样的现实问题于不顾,单纯地谈人的发展,势必导致高职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最终必将被社会所否定。
  
  职业面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职业面向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面很广,包括内容丰富的教育与咨询活动。分析职业面向心理因素是开展职业面向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一个人的职业能力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职业面向心理健康教育偏重的是社会能力的培养,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针对大一年级学生,应遵循人的生理、心理、职业及社会发展的原理,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学生的职业观是根据社会的发展及学生的专业面向与需要形成的关于职业目标、职业道德、职业评价、职业选择等方面比较稳定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在这一阶段,应对学生进行有关生涯的意识、认识、试探、引导、准备、规划等一系列有步骤分阶段的咨询辅导活动,加强学生的职业观教育。具体做法是:在咨询工作中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社会,了解职业需求,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认识社会,全面把握职业;引导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正确认识与整合个人职业决策;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锻炼良好的身心素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乐观的职业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活动组织上,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按照修身立志、成功成才、就业创业三大主题开设思想教育类、人文素质类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可采取报告、讲座、论坛、演讲、征文、竞赛等多种形式,利用橱窗、网络、广播、电视、宿舍等阵地开展各种专题教育活动,可邀请专家、劳模、杰出校友等来院做报告,激励学生追求成功、追求卓越,引导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认同感及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自豪感,养成正确的职业观与职业道德,养成诚信的做人原则,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与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
  针对大二年级学生,应开展职业生涯心理辅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对工作价值、职业观念及服务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一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讲座与职业能力倾向测试等,对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人格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做出正确判断,并将自己的职业选择与个人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二是开展能力拓展式心理辅导,重点是从职业对个人素质要求的角度进行辅导,通过心理训练,拓展个人能力,注重学生潜能的发挥。可采用游戏、小品、角色扮演、模拟招聘、现场辩论等方式,针对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自我探索能力与自信心的培养,设计相关的训练计划,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清自我价值趋向,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设计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心理素质与就业能力。三是要根据相关职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及时调整专业培养计划,合理设置专业,构建课程体系,开设《职业观与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形势报告会与职业指导讲座,使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需要,引导学生明确就业区域、行业、岗位三个定位,了解未来职业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明确自己的能力素质与未来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明确在校期间努力的方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将职业指导融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之中。高职学生的职业指导除了通过课堂讲授进行以外,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课程、实践教学等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职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是职业指导的骨干力量。
  针对大三年级学生,应创设职业实践场景,有针对性地设计职业素质培训方案,进行职业适应培训。
  高职院校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校园主题实践、实习实训实践、社会生活实践三类。校园主题实践是指教育工作者有目的地创设主题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实践,采取的方法有职业指导、心理咨询、榜样模仿、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专题研究等;实习实训实践是指在实习、实训、顶岗工作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印证与尝试履行相关岗位的职业道德规范,使学生在职业实践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同,感悟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吃苦耐劳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等;社会生活实践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服务、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及志愿者活动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设计职业素质培训方案,有助于培养学生作为“职业人”特有的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强调职业面向的心理引导与心理适应。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出现的不适应要及时引导,培养学生对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工作活动、工作需要及自身行为的主动适应。在具体环境下,引导学生根据职业工作总的性质的外在要求,对自己的身心系统进行评价,对职业行为进行自我调适,对职业工作的价值与职业生活的意义进行正确评价,对自身工作能力、工作状态与工作压力进行体验与认知。
  
  职业面向心理健康教育需注意的问题
  
  职业面向心理素质教育需要教育专家、学术团体、学校教师、行政人员、辅导咨询人员、社会团体、家长、学生团体、社区等各方面互相配合,共同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职业面向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校领导牵头,学生处、心理教师及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与干部相互配合,协调作战,更好地为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健康成才服务。
  良好的素质与能力不能单靠传授或演示获得,需要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养成,要有相关“软环境”的熏陶。例如现代企业特别强调的敬业精神、合作能力、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以及自控能力、承受能力、应变能力等等,都不是仅凭“我知道了”或者“我懂了”就能真正具备的,必须在生产和服务的职业环境中通过一定的磨炼才能获得。这种职业环境包括工作现场的任务要求、供需关系、规程管理、质量控制、技术革新、产品升级、市场规则、成本效益、设备维护、劳动安全、上下关系、人际交往、小组合作等等。如果不经过这种真实的、综合的职业现场的实践,很难完成职业素质“养成”与“内化”的过程。
  通过对职业面向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探索,可以将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到职业发展的高度,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石伟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周建松.关于高职院校学生能力培养问题的思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4]唐洁.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5]粱迪,庞晓宇.论开展大学生职业观教育[J].人才开发,2005,(10).
  [6]张建.人性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3,(19).
  [7]赵美琳.对高职教育能力体系的分析[J].职教论坛,2005,(8).
  [8]陈庆合.能力本位教育的四大理论支柱[J].职教论坛,2004,(36).
  作者简介:
  付庆向(1968—),男,山东临沂人,硕士,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