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中专生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定量分析

作者:皮 磊




  摘要:中专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其中绝大多数属于中等及以上程度。不同性别、年级的中专生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差异不显著。不同数学学习成绩的中专生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差异极其显著。
  关键词:习得性无助感;数学学习;中专生
  
  问题的提出
  
  习得性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后,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它是一种由于学习而形成的无能为力的心理体验。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则是在一定的数学学习情境中诱发的,由于学生长期没有达到预期学习目标,屡次遭受挫折,产生消极认知,确信自己对学习数学缺乏能力,产生无能为力之感,从而在动机、情感、认知和行为上所表现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它往往使学生降低或丧失数学学习动机和自信心,怀疑自己的智力水平、数学学习能力,产生一种焦虑、厌倦、学习信心丧失的消极的情绪状态。
  许多研究者都指出学困生是习得性无助感的高发群体。大多数中专生数学基础薄弱,数学学习成绩差,对知识的感悟力不强,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学习困难,也更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因此,研究数学学习中的习得性无助感问题,对减轻学生的心理困扰和心理负担,减少学习阻碍,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很有意义。
  近几年,习得性无助理论开始受到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然而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一般意义上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表现类型以及教育对策等几个方面,并且仅限于理论探讨,缺乏实证研究,我国数学教育心理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更少。本研究拟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了解中专生的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现状,比较在性别、年级、成绩等不同背景变量上中专生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差异,为数学教育心理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佐证。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于2004年10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河南省焦作市财会学校一、二、三年级各两个班的中专生作为被试。总计获得有效样本313份。其中男生106名,女生207名,年龄范围15~18岁。
  (二)研究工具
  使用自编的《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量表》进行施测。该量表是依据习得性无助感归因理论的三个归因维度:“内外控”(内控—外控);“稳定性”(稳定—不稳定);“概括性”(全面—特定)为基础,参考相关资料经访谈后确定调查项目编制而成。该量表包括“内外控归因”、“稳定性归因”、“概括性归因”三个分量表。量表经项目分析、信度分析以及因素分析后,共由30题构成正式量表的题目。量表为自陈式,采用五点评分方式,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分别计5~1分,对反向计分题进行处理后,得分越高说明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习得性无助感程度越高。对该量表的项目分析、因素分析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各分量表的一致性信度(Cronbach α)从0.82到0.83,总量表为0.93,表示本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以当年期末考试数学成绩为主要参考依据。全部数据用SPSS 12.0进行处理。
  (三)研究方法
  在量表填报时,采用团体测试形式。由各班班主任利用自习课时间按照统一的指导语在课堂上统一施测,被试填答完毕后当堂回收。测试时间为15分钟。
  结果
  对中专生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状况的分析,首先是从总体上给出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严重程度的概貌,然后具体地从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成绩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差异情况。
  (一)中专生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总体状况
  如表1所示,统计后发现,中专生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平均得分为86.12,标准差为15.17。由此可以把中专生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问卷的评定标准定为:54分以下为低无助感,55~70分为偏低无助感,71~101分为中等无助感,102~117分为偏高无助感,118分以上为高无助感。由表2可知,各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等级基本上呈正态分布,它较粗略地反映了中专生总体的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状况。
  
  由表3可知,中专生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及其各维度与数学成绩均显著相关,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1,且相关值均为负值。这说明数学成绩越好的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习得性无助感越轻,因而数学学习中高习得性无助感者通常是在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群体中。
  (三)不同类别中专生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状况的比较
  为了考察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数学成绩的中专生在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上的差异情况,采用2×3×3(性别×年级×成绩)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中专生在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上显示出成绩的差异极其显著(P<0.001);而性别、年级的差异不显著;性别、年级、成绩的交互作用也不明显。统计数据显示,数学成绩越差的学生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越强。
  
  讨论
  
  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一)中专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其中绝大多数属于中等及以上程度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中专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这一结论与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观察结果是相符的,与陈永琴、陈龙等人的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本研究认为,我国的高校扩招引起了高中教育的升温,成绩优良的初中毕业生选择就读高中,绝大多数成绩较差的初中毕业生升学无望,只好选择中等专业学校或职业高中,这就使大批高中阶段的学困生集中到了中专学校和职业高中。
  本研究调查结果也表明,很多中专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畏难情绪,他们认为自己的数学学习成绩很差,对自己的学习成绩缺乏信心,而且大多数中专生都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这说明大多数中专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长期经历着数学学业的失败,一旦他们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对数学学习缺乏能力,就很容易使他们产生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
  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高的学生会对数学学习完全失去兴趣和信心,最终造成恶性循环,放弃数学学习。在这次调查中83.7%的被试有中等及以上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这个比例应该引起中专数学教师的重视,一定要在中专数学教学中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降低中专生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这样才有利于中专生的数学学习,也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而这正是本研究的目的之所在。
  (二)不同数学成绩的中专生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差异极其显著
  统计结果表明,中专生的数学成绩与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有紧密的联系。中专生数学成绩越差,其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就越强,不同数学学习成绩的中专生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差异极其显著。这一结论与阿布拉姆森(L. Y. Abramson)、德维克(C.S.Dweck)等人的大量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与陈龙等人的论述也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长期的学业失败是中专生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虽然素质教育提了很多年,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是“唯分数至上”,过分注重成绩的筛选功能。在这种评价模式下,即使每个学生都很努力地学习,也只有少数学生获得成功,总会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种种原因不可避免地成为学习的失败者。这种失败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甚至会让学生在教师的冷眼和同学的嘲笑中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产生“自己脑子笨,不适合学习数学”的错误心态,进而对自己的能力或智力产生怀疑,最终结果必然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习得性无助感。一旦有了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就会比较消极,进而丧失数学学习自信心,造成恶性循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