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高职院校推进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蔡勤生




  摘要:文章指出了高职院校顺利推进顶岗实习必须解决学生对顶岗实习认同,实习专业是否对口,学生是否能吃苦耐劳,“工”与“学”过程相矛盾,企业与学校对学生管理教育方式差异等关键性问题。提出了应加强学生理念认同教育,深化教学改革,保证各个教学环节与顶岗实习紧密对接,加强校企沟通,形成多方互动合作的学生管理机制等相应对策。
  关键词:顶岗实习;社会实践;专业技能;职业素质
  
  开展顶岗实习能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的共赢,学生通过顶岗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学校通过企业可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企业通过学校可创造更多价值。近年来,我院从非毕业班到毕业班,从小规模(30人以下)到大规模(100多人),从持续短时间(3个月内)到长时间(3个月以上),从分散多点到集中一点,均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发现了要顺利实施顶岗实习取得预期效果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与矛盾,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
  
  推进顶岗实习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顶岗实习的顺利实施必须有学生、学校和企业的相互支持。在校企双方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学生作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对顶岗实习是否理解、是否认可、是否接受、是否配合,学生能不能成为企业所需要的遵章守纪、吃苦耐劳、技能熟练的合格人才是顶岗实习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在实施顶岗实习时,所有问题几乎均由学生表现出来,这些问题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学生认为顶岗实习不配大学生的形象,上大学应坐在大学课堂读书,不是到企业干活,更不是去当“廉价劳动力”,如果要去,不上大学就可以去;二是有学生认为上班时在生产线上干些最简单的工作,枯燥无味,学不到真正对专业有用的东西;三是有学生认为上班时间太长,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个小时,如遇生产任务紧,晚上还要再加班,有时一个星期都在工作,或是全夜班,太辛苦,无法忍受;四是有学生认为“根本就没有空闲时间和途径学其他知识和技能,影响了要在校内才能完成的各类技能考证和考试,实习减少了理论学习的课时,影响了书本知识的学习”;五是有学生认为“企业管理太粗野,实在无法忍受”。这些问题在非毕业班学生中表现尤为明显。第一个问题实质是学生期望值过高,学生对顶岗实习不认同;第二个问题其实是顶岗实习的专业是否切合或对口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学生是否能吃苦耐劳;第四个问题是学生的“工”是否影响了“学”;第五个问题是企业对学生的管理方式与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之间存在差异。
  推进顶岗实习的对策
  上述问题如果导致学生形成逆反心理,即使学生到了企业,也难以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使实习无法顺利开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以学生为本,措施要贯穿在实习前后,体现在校内校外,涉及指导教师以外人员,不能一味地强求或压制,思想政治工作是关键,只有取得学生认同和配合,实习才能顺利进行。
  (一)加强学生对高职教育理念的认同,解决学生不认同与顺利推进顶岗实习的矛盾
  通过日常渗透让学生明确顶岗实习的意义积极开展紧密结合高职教育模式的校园文化建设,将高职教育理念认同列入学生教育重点。教师要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以不同方式进行宣传,通过日常渗透创造使学生尽快认同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的氛围,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顶岗实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既不同、又紧密联系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育与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最终让学生明确顶岗实习丝毫不会降低自己的大学生身价,而是顺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从而让学生愿意实习。
  从强调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角度让学生明确顶岗实习并不强求专业对口要让学生认识到顶岗实习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更强调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的培养,顶岗实习可有多样化的实习单位和实习岗位选择,只要找到合适的实习岗位,只要与所学专业有联系,并不必苛求专业对口,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本身,从而让学生安于实习。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就业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做普通劳动者的思想第一,从低层做起。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在校上学”与“企业顶岗”、“上课”与“上班”之间的联系,把职业道德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千万别把“眼高手低”当自信,所有成功都必经锻炼基本功的苦熬阶段,一步一个脚印是走向成功必须有的态度。如果没有教师和师傅教,就需要自己琢磨着找问题自学;如果工作都是简单的机械重复动作或琐碎活儿,不要怨声载道,因为成功的人都是从锻炼心态和态度开始。工作不管难度高低、强度大小,都有锻炼人的价值,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就会得到回报。通过引导,最终要让学生合理确定期望值,正确定位,调整心态,不对低层基础工作有抵触。第二,从细节入手。使学生从实习中学会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如何进行沟通,如何组织生产,如何适应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等。明确什么是“吃苦”,什么是“忍耐”,什么是“纪律”,什么是“责任”。实习的目的只是从细节入手,体验技能型人才的工作状态和职业素质要求,以及掌握一些基本工作技能。只有做好从细节入手的准备,才能使学生学到更多。让学生认识从低层简单基础工作做起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乐于实习。
  将企业的管理方式引进学校日常管理和教学中要将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融入学校的日常管理特别是校内实习实训中,可将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车间的管理规定等编印成册,作为职业辅导和指导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上岗前就对企业的管理制度、生产流程、劳动安全、劳动保护等规章制度了然于心,并用以指导学生的言行,养成良好的习惯。借鉴先进规范企业的管理方法,在学生日常管理和日常活动中重点培养和锻炼学生严明的纪律、果敢的作风、顽强的意志、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强健的体魄,以适应企业发展对合格人才的需求,从而让学生善于实习。
  (二)按照企业需求打破原有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突破制约顶岗实习的“瓶颈”,解决“工”与“学”的矛盾,做到“学中有工,工中有学”
  由于受企业生产旺季、淡季等因素影响,顶岗实习的时间、地点、内容、人数等难以预测,教学计划预留的调整空间很难满足实际的需求,即无论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是长是短,都可能与学校原定的教学计划和系统的教学过程相冲突,与预定的教学安排难以衔接,“工”与“学”的矛盾使管理难度加大。学校在解决这一矛盾时不能因安排了学生在企业实习,就将教学计划中的原有课程内容减少或删除,降低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标准,更不能一味地强调教学秩序、教学规范而忽视顶岗实习,也不能一味强调企业能提供多少资金或学校能节约多少成本。
  深化教学改革,保证各个教学环节与顶岗实习紧密对接(1)根据企业需求制定和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建立动态的教学管理。以职业教育理念为先导,转变以学校为中心的单向思维模式,打破传统的学期、学年、假期的观念,树立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的理念,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企业生产需求制定教学计划,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建立动态的教学管理过程,随时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企业生产旺季时学生顶岗实习,淡季时学生回校学习,工与学可一次交替,也可以多次交替。(2)大力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将学校课程、企业课程、社会课程有机融合。实施课程重组和调整,打破传统课程体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做到四有利: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适应工学结合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教育相统一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动态结合。尤其是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不仅要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更要加强对学生非职业能力的培养。大幅精减理论课内容,降低理论课程难度,将“两课”教育和职业指导课贯穿在实习过程进行教学和考核,增加或增设结合所在企业的设备、技术、管理、企业文化开设相应的设备维修维护、技术应用与开发、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现代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等课程或课时比例和学分,建立以岗位目标要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原本在校内实施的课程,可放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中进行,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结合生产实际,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工作安排选择时间参加集中授课,解决学生“工有余”而“学不足”的问题,保证理论课的授课量。(3)根据实际编选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材、讲义,确定课题、任务和项目的指导书。以“适用、实用、够用”为原则,体现工学结合,编写符合实习单位实际的设备、技术、管理、企业文化的校本教材、讲义和指导书,帮助实习学生寻找或提出研究或调查的课题,确定学生应完成的具体任务或项目,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提高,让顶岗实习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相互贯通,有机融合。(4)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结合企业实际,积极采用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等构成系列的教学方法。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学结合现场实际的设备、技术和管理等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合。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效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