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作者:许德宽




  摘要:文章从质量、特色、管理三个方面阐述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必要性及可取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持续发展
  
  二十多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在学人数,均已占据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高职教育经历了外延高速发展之后,质量不高、缺乏特色、管理水平较低等矛盾和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亟需加强内涵建设。只有上质量、出特色、抓管理,才能使前一阶段的发展成果得以巩固,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担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
  
  质量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主体
  
  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是内涵建设的主体。只有调动所有积极因素,下大力气抓好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办出令人满意的高职教育。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抓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其中,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习实训工作是重中之重。
  (一)专业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
  专业是高职院校与社会联系的纽带,是一项基础性建设,是学校适应市场的关键性环节,更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层次的集中体现。与产业、企业岗位群相链接的专业设置,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品种。
  专业设置要坚持“需求与优势互动”的原则很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注重优势过多,基本上走的是“我们能上什么专业就上什么专业”、“有什么专业的教师就上什么专业”的路子。近几年,很多学校注重了市场需求,却忽视了自己的优势,变成了“社会上需要什么专业就上什么专业”,“什么专业招生容易就上什么专业”。前者有优势,但部分专业市场需求不旺,很难招到学生,后者有市场,生源火爆,但缺少教师、缺少设备,提高质量成了一句空话。因此,专业设置一定要坚持“需求与优势互动”的原则。有优势、又有市场的专业就可开设,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上什么专业;没优势、又没市场的专业坚决不开设。
  要整合改造现有专业没优势、又没市场或有优势而没市场的专业就要下决心坚决停止招生;有优势但市场需求不旺的,要想法开拓市场,整合改造专业,提高专业的市场适应性和社会竞争力。有市场、没优势的专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加大师资引进、培养和设备购置的力度,完善配套设施,尽快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市场又有优势的专业,要作为主干专业大力扶持、重点建设。
  要按专业大类建设主干专业和专业群专业建设要全面规划、整体推进、重点建设、以点带面。对于有发展潜力的主干专业,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下决心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以主干专业为依托,朝有优势又有市场的方向设置专业,逐步培育出有整体竞争实力的专业群。尽量避免另起炉灶式的专业设置。
  (二)课程建设是决定人才培养规格和素质的重要因素
  课程是高职院校的服务产品,是决定人才培养规格和素质的重要因素。课程体系是先于教学活动而设定的育人方案,是教学正常运行的先导。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结构与功能、内容与实施办法、考核与评价等具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中,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第5层次的B类教育。这意味着这类教育所传授的技术技能必须是在学生高中阶段毕业后再经过本层次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并达到合格后才能掌握,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要注重岗位需求,更要体现职业特殊性。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仅要彻底摒弃过去那种以学科为主体的“本科压缩型”传统思路和传统模式,还要体现中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差别与优势。在课程设置中,必须牢固树立职业本位思想,坚持按岗位标准要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把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在加大技术基础课程的同时,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构建一个“基础宽、技能精、针对性强、适应面广”,具有高职教育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
  (三)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目前,高职教育师资数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素质不理想、工程实践能力薄弱,培养、提高的形式和途径单一等问题还比较严重。许多高职院校现任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适应高职教育对技能教育的要求。从目前乃至长远来看,高职院校发展最根本的“瓶颈”,不是缺乏财力、物力等前提性竞争力,而是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大师、能师和技师。
  师资队伍建设要通过抓好两个工程,打造一支队伍。一是要抓好“输血”工程。首先是要有计划地新进、引进博士生、硕士生和优秀本科生,这是建设师资队伍的主渠道。其次是聘任一定数量的企事业单位的管理骨干、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打破学历限制、身份限制,开辟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进入高职院校的绿色通道,鼓励教师在学校和企业间有序流动。再次是聘请知名教授、专家到校任教,促进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二是要抓好“造血”工程。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都必须按高职教育对师资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自己的素质和水平。首先是提升学历水平。没有拿到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必须在3~5年内拿到硕士学位,提升学历层次。其次是努力提高现有能力、满足高职教育教学的需要。如学习能力、教科研能力、授课能力、使用现代化教学设施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等。再次是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学习提高。如参加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组织的培训,到重点高校做访问学者,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考取双证书、双职称等。
  (四)实习实训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高职教育的职业特征决定了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岗位的针对性,狠抓技术教育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提高职业技能为目的的实习实训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
  高职院校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是制约教育质量的一个主要“瓶颈”,实习实训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都要放在重要地位,一个都不能少。校企合作是提高实习实训质量的重要途径,要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上下工夫。
  特色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点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类型的学校分工合理,在各自的层次办出特色。”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独特的、持久的内涵。高职院校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办出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水平、特色就是生命,一所没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是很难生存和发展的。
  一是我国高职院校分布的地域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历史不同,所依托的行业和企业背景不同,在教育需求多元化的大环境中,高职院校必须以多元化的发展来适应这种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各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中必须有自己的目标定位,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凝练出自己的办学特色,走特色化发展之路,优势互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不同需求。
  二是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要完成这一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走自己的特色办学之路,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办学活力。如果说招生是高职院校的“生存线”、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那么办学特色就是高职院校的“生长线”。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立于不败之地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市场经济社会大环境中,高职院校如果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也就没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