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关于职业教育的价值等

作者:佚名




  对职业教育的价值问题主要是从“手段性价值关系”的角度来思考职业教育价值问题的。它与职业教育的价值主客体关系相反,是指职业教育的客观社会环境、发展职业教育的物质基础以及人的主观认识等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影响和意义。从整个运行过程看,现代职业教育所需要的物质、精神和主观条件都需要社会、个人以及教育系统来提供。这些条件包括师资、校舍、实训基地、经费以及职业教育理念和思想等,这些因素一起构成了对职业教育的价值,离开了它们,职业教育不可能存在,更不可能正常运行。相对于职业教育活动而言,社会和个人必须呈现出他们各自对于职业教育潜在的或者前提性的意义和价值。对职业教育的价值概念的意义主要有两点。从理论上讲,它补充了“职业教育”价值概念的逻辑结构,使其更加完善。从实践上讲,它有利于职业教育评价的实施和职业教育价值的实现,有利于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促使人们对职业教育如何有效发展的问题进行思考。
  摘自《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十一期唐林伟《试论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系》
  
  关于职业教育隐型课程
  
  对职业教育隐型课程的涵义,研究者一般是从三个角度展开研究的:一是人类文化学的视角。显型课程和隐型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分别承担着显型文化和隐型文化的角色,是显型文化和隐型文化在课程领域的反映。二是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在学校教育中,“隐性知识”往往以“隐型课程”的方式呈现,所以,“隐性知识”也就自然成了研究隐型课程的一个理论视角。三是课程与教学论的视角。在现代课程观中,显型课程主要是指国家课程,是正规的、正式的课程,是有明确目标、有形载体、评价指标的课程。而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另一种非常重要的影响,它所发挥的作用与正式课程一样但却是正式课程不能替代的。为此,有学者便提出了“非正规课程”或“非正式课程”的概念,试图对它们作出区分。
  摘自《职教通讯》2008年第四期陈新文《职业教育隐型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文化解读与思考》
  
  关于职业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
  
  日本教育社会学家柴野昌山提出了学校教育功能的理论分析框架。学校教育的功能分为四大类,即显性正向功能、隐性正向功能和隐性负向功能、显性负向功能。其中,“负向功能”是指没有实现人们主观愿望的非理想功能。职业学校教育也会产生消极的负向功能,其中包括对学生学习动机培养的阻碍作用。改善职业学校教育在学习动机培养中的负向功能的方法:(1)理性定位,使学生乐于学习;(2)角色转换,使学生主动学习;(3)持续发展,使学生终身学习。
  摘自《职教通讯》2008年第四期何丽霞《从职业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看学习动机的培养》
  
  关于“素质就业”
  
  “素质就业”可以概括为关键能力就业。对关键能力的具体表述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经过培养培训以后,能够根据市场对人才调节的需要以及企业适应市场需要的变化而自主实施创业、岗位转换等所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1)“素质就业”是相对岗位就业提出的。这一提法的现实背景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整体素质不高,急需从数量就业转变到质量就业的道路上来。(2)“素质就业”是相对传统就业观提出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就业可称为“静态稳定就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可称为“动态不稳定就业”。(3)“素质就业”是相对体力就业提出的。素质就业就是培养劳动者的关键能力或核心能力的就业。(4)“素质就业”是相对“素质教育”而提出的。“素质教育”是“素质就业”的前提与理论基础;“素质就业”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九期丁得果《“素质就业”及其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推进》
  
  关于职业能力观
  
  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对职业能力的理解可以归纳为三种能力观,即任务本位或行为主义的能力观、整体主义或一般素质导向的能力观、将一般素质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的整合能力观。任务本位或行为主义的能力观把能力等同于完成一项项孤立的工作任务的行为,适合于对学徒和技术工人进行职业任务技能的培训。整体主义或一般素质导向的能力观认为一般素质是掌握那些特定的、具体的任务技能的培训,也是促进个体能力迁移的基础,注重普适性的一般素质。将一般素质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的整合能力观,需要将一般素质与应用这种素质的具体情境联系起来,需要将一般能力与个体所处的职位或工作角色联系起来。所谓能力就是个体在现实的职业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才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四期蒋乃平《有中国特色的职业能力内涵——“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再论之九》
  
  关于职业教育模式选择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一方面处于前苏联模式向现代职业教育模式过渡的后期,另一方面处于从吸收和借鉴国际现代职业教育成功经验向全面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体系转变的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之所以存在模式选择与实际结果的背离,与制度性错位有密切的关系。其主要表现,一是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缺乏明显的制度安排,只强调市场作用,而政府不担负必要的责任,必然影响教育公平和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行业(行会)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缺乏制度保障。三是企业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制度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过程中,不仅不能承担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连参与责任都很少承担。四是职业学校缺少与企业合作的渠道与经验,缺少“双师型”教师,缺少进行专业教育与实习实训的基地、设施和资金。五是劳动用工制度、工资薪酬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学习考核制度等都对职业教育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四期陈红颖,夏金星《“制度惯性”与农村职业教育公共产品的特征分析》
  
  关于高校教师的流动
  
  高校教师的流动,可以形象地描述为三点:第一,“一江春水向东流”。高校教师尤其是拥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不断由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由办学层次较低的院校流向办学层次高的院校。第二,“墙里开花墙外香”。高校从时间、资金等方面给予教师以学习的支持,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学术骨干、拔尖人才,羽翼一旦丰满,甚至于尚未丰满便飞往他乡。第三,“身在曹营心在汉”。部分教师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敬业精神不强,在岗不出力,把精力用在从事第二职业上,兼职过多,有机会就转行的等待者不乏其人。
  摘自《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年第一期王伟,黄晓露,林咏红《高校教师流动的管理模式研究——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的视角》(逸公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