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论高师院校英语专业贫困生职业自我效能的培养

作者:王 彬




  摘要:高师院校英语专业贫困生在专业学习上的困境、心理健康状况的不佳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缺乏,决定了培养其职业自我效能的必要性。培养途径包括加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强贫困生驾驭未来职业的信心;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帮助其获得成功的实践经验;开设职业心理学课程,纠正其择业过程中的非理性观念;将主体性教育贯穿课程的实施和评价中,保证其拥有良好的身心状态。
  关键词:高师院校;英语专业;贫困生;职业自我效能
  
  职业自我效能是自我效能理论在职业领域的具体应用,指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和职业有关的任务或活动所具有的信念。职业自我效能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有关职业行为过程的自我效能,即个体对自身完成有关职业行为如职业决策、职业寻找、实现行为目标等相关能力的信念;二是与职业内容有关的自我效能,即个体对自身完成某一职业所规定的有关内容如该职业所需教育程度等能力的信念。
  职业自我效能的建立主要依托四种信息源。第一,与职业活动有关的成败经验。在这些经验中,主体成功的行为经验对提高职业自我效能关系重大,是最有力的影响因素;失败的经验,尤其是连续多次失败的经验往往导致职业自我效能降低。第二,替代经验,即观察榜样或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经验。看到与自己相似的人在某项职业活动上获得成功能提高个体对该职业的自我效能;相反,目睹相似人物的失败遭遇会降低职业自我效能。第三,社会说服,指来自社会的鼓励和劝说。父母、教师、权威偶像、重要他人的鼓励都有助于个体职业自我效能的提高;但如果劝说者把对个体的职业能力信念提高到不切实际的高度,会导致个体在具体职业活动中的失败,并由此损害其职业自我效能。第四,生理及心理状态。轻松愉快、适度紧张的状态有助于职业自我效能的提高;疾病、身体不适或焦虑、抑郁等身心状态会降低个体的职业自我效能。
  
  高师院校英语专业贫困生职业自我效能培养的必要性
  
  良好的职业自我效能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业成就、拓宽择业范围和提高职业兴趣。高师院校英语专业贫困生在专业学习上的困境、心理健康状况的堪忧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缺乏,使得他们职业自我效能的培养显得尤为必要。
  专业学习上的困境首先,英语专业贫困生的学习基础大多差于非贫困生。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生在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几乎没有条件参加各种英语学习班或兴趣小组,造成他们学习起步晚。进入大学后,他们的专业学习水平和信心大多低于非贫困生,尤其在口语方面。其次,贫困生沉默内向的性格特征不利于专业成长。有研究表明,交际恐惧是英语专业学生口语学习的最大障碍。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困扰,使其在口语训练中畏首畏尾、怕出洋相、丢面子,从而妨碍了其自身专业进步。
  心理健康状况的堪忧有调查显示,西部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2.5%,其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艰难的生存环境与来自生活各方面的压力,使得贫困生多表现出明显的高焦虑、高抑郁以及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就业压力就是其中之一。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人才供给量加大,每年有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不能一次性就业,这对于贫困生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贫困生通常被家庭寄予改善经济环境、分担家庭压力的责任。无法就业不仅影响他们个人的发展,更与家庭命运息息相关。因此,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获得就业机会的心情更加迫切。对就业的担忧和焦虑会加重他们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职业生涯规划的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加强对贫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指导他们求职和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可以促使他们更好地发掘自身潜能、提高个人实力,增强他们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他们成功的几率。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于20世纪末,由于起步晚、基础差,致使普及面窄,发展水平较低。有研究表明,目前贫困生生涯规划知识缺乏的情况相当严重,比如很多人对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明确;不会科学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感到迷惘、困惑甚至焦虑;对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缺乏全面了解等。
  
  高师院校英语专业贫困生职业自我效能的培养途径
  
  高师院校英语专业是培养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摇篮。对于贫困生职业自我效能的培养应与其未来职业紧密联系,充分体现师范特色。课程是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以课程为突破口,将其与职业自我效能建立的信息源结合起来,注意在课程的内容、类型、实施、评价过程中培养贫困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是切实可行的办法。
  加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强学生驾驭未来职业的信心职业自我效能不仅包括职业决策和职业寻找,还包括与职业内容有关的自我效能,即对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的信念。成功的高师教育和职前培训应该使贫困生获得足够的个人能力和认知性效能感,使他们相信自己具备英语教师的能力与素养。我国目前的高师英语教育存在明显的重专业学习、轻学科教学论学习的状况,再加之教育见习与实习的时间短,使高师院校培养出来的未来教师脱离中小学英语教育的实际,难以获得较高的职业自我效能。加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能够激发贫困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以致用,促使他们更加自信地面对职业的机遇与挑战。为此,应当增加英语学科教学论在高师院校英语专业课程内容中的比例。如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一方面,邀请中小学校英语名师对贫困生进行技能技法的辅导,另一方面,在课程内容中增加更多的模拟教学环节、试讲环节,加强对贫困生英语教学能力、技巧与方法的培训。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实践经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与培养英语教师直接相关的活动为基本组织形式,要求学生亲身参与,从实践中获得认识的源泉,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最终获得成功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必须注意两大问题。第一是课程必须紧抓中小学英语教学,充分体现实践性。如课程目标应以英语教师的能力与素养为中心;课程内容从语言技能、学科知识、教学理论与技巧、现代教育技术、背景知识和科研知识与能力六大板块对贫困生进行培训;课程实施方式以实践为主,通过小组备课、说课、试讲、评课、模拟教学等多种方式再现中小学课堂教学过程。第二是在课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帮助贫困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体验的获得不仅与贫困生本人的素质相关,更受任务难易程度、个人努力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活动进行之前,指导教师要与贫困生一起讨论并制定适度的活动目标,保证目标是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让目标在贫困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同时要做好动员工作,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付出最大努力。在活动过程中,指导教师要认真观察、记录,积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帮助贫困生解决遇到的各种挫折和困难。在活动结束后,指导教师要帮助贫困生正确归因,加强贫困生的成功体验并淡化失败经历,同时制定未来的发展目标。
  开设职业心理学课程,纠正择业过程中的非理性观念恰当择业是职业自我效能的重要内容。在择业方面,高师院校英语专业贫困生常见的非理性观念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均可通过开设职业心理学课程,教授相关知识将其消除。一方面,低估自己的职业能力,因为信心不足而阻碍自己选择该职业。如部分贫困生认为,英语只是一种语言工具,不是一门专业学问,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同样能够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因此,英语专业的学生不具备职业竞争力。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对他们进行正面强化,多给予鼓励,帮助他们进行合理的归因训练,消除他们在归因过程中的自我轻视心理,将成功归结为自己的能力或努力,避免把失败归结为自己能力或专业的缺陷。还可以请成功创业的贫困毕业生讲授自身经历,介绍贫困生中成功者的创业事迹,或请他们回到学校做报告、与贫困生一起讨论谈心,使贫困生感到通过努力自己也可以获得成功。另一方面,对自己的职业能力盲目乐观,但实际并不具备胜任该项职业的能力。有部分学生认为,英语是社会上的热门语言,掌握英语就等于毕业后进入外企做“白领”,享受高工资、高福利。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指出其中的失败事例、分析与之情况近似的人的不太理想的从业经历等,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避免他们做出不适当的职业选择。当然,在此过程中,指导者要注意客观分析贫困生的能力,并以不伤害其自信心为准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