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关于职高《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发现法教学模式

作者:朱佩巧




  摘要:发现法是一种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文章以“剖视图”为例说明了发现法在《机械制图》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发现法;机械制图;课堂教学
  
  发现法教学模式又称探究式教学模式,是由美国当代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创建的。它是指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在教师的激励和指导下,学生通过对一些知识点的独立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把教师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职高《机械制图》教学一直以来重视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大部分知识的讲授比较适合运用发现法教学模式,如点、线、面、基本体、组合体、剖视图等知识的教学都可采用发现法教学模式。笔者就《机械制图》教学如何运用发现法教学模式谈一些体会。
  
  发现法教学模式的主要优点
  
  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当代科学知识激增的形势下,一个人要掌握哪怕是一个学科的全部知识也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要教会他如何学习与如何思考。因此,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要认真利用教师和教材提供的信息,亲自去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强调内部动机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布鲁纳认为,不要把人当作被动的接受者,应当把人看作是主动参与知识获得过程的人,是能够从环境中学习、适应以致改造环境的人。因此,学生内部动机的激发和维持是至关重要的。发现法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伴随着探究发现而产生兴奋感,因此学习不再成为一种负担,相反倒是一种无穷的乐趣,从而形成并强化学习动机。
  有助于知识迁移一个人遇到新问题时,由困惑到探究直至解决,其间经历了一个很长时期的曲折思维过程。但如果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景,思维活动就大大简化,反应也较为灵敏。这是因为从资料的收集到假说的建立以及验证方式和方法等方面都已程序化了。这便是迁移能力的基础。发现法教学能促使这种过程程序化。
  
  发现法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环节
  
  发现法教学模式在教学运用中一般包括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大胆假设;激励发现,检验假设;归纳总结,应用迁移等四个基本环节。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这是一堂课的引子。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所谓教学情境是教师有意识创设和加以优化的有利于构建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其目的是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出课题。创设情境的素材可以是一道习题、一只零件、一个模型或一项演示实验等。
  启发引导,大胆假设这是一堂课的铺垫。这一教学环节是在教师引导和启发下,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方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放手让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使其思维得以自由发挥,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展示。为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和信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求异;努力创造自由宽松的气氛,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积极引导学生分析、综合、联想、归纳,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激励探究,检验假设这是一堂课的高潮。解决问题的假设方案提出后,就要去验证它,利用翔实的材料、严密的推理、直观的实验去支持或推翻它。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要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设想,并给他们创造验证的时机和条件。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激励手段,促进学生探究。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要给予指引;当出现不应该出现的问题时,要给予提醒。
  归纳总结,应用迁移这是一堂课的结尾。大胆假设和严谨验证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提高,用专业术语、图表、歌诀等形式加以系统化、简明化、概念化,总结出规律,促进学生获得知识,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要精心设计练习,巩固知识,促进迁移;还要引发深层思考,引出新的问题,为下次知识传授做好准备。
  
  发现法教学模式的教学运用
  
  《机械制图》课程的知识点一环扣一环,联系紧密。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较强的观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较好的空间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较快的知识应用迁移能力。下面以“剖视图”为例,说明发现法教学模式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运用。学生在学习剖视图这节知识前,已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能通过观察、分析机件的视图得出机件形状。
  通过视图知识复习,创设情境,提出课题在《机械制图》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用语言描述情境,用实物演示情境,用视图表示情境,还可以用多媒体技术综合各种素材再现情境。上课开始,先出示下图,回顾视图知识。生产实践中对视图的要求是“完整、清楚”地反映机件的真实形状。物体看得见的部分用粗实线表示,看不见的部分用虚线表示,这样来满足“完整”的要求。接着引导学生观察下图,机件内形复杂,主视图上出现虚、实线交叉重叠,虚线不能清楚表示物体层次,从而没有达到“清楚”这一要求。因此,视图适于内部形状简单的物体。如果内形复杂,要同时解决“完整”和“清楚”的矛盾,此时告诉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创立了假想把机件切开表示内形的方法——剖视图。最后提出问题:如何剖切机件以最佳方式表达机件的形状呢?这样安排既复习了上次课的知识,又引起学生思考,引出新课题。
  
  呈现教学材料,启发引导,大胆假设随着新课题的引出,教师因势利导提出以下三个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1)如何确定剖切方法(即剖切平面位置、数量等的确定),并说明理由。(2)如何配置及绘制剖视图。(3)如何选择剖视图的种类,并说明理由。然后,让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教学材料。其间,教师要组织好学生自学、讨论并负责答疑。
  学生发言,提出方案,检验假设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对上述问题有了若干种解决方案。这时,要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解决方案并让他们大胆验证,教师既要恰当地评价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以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工程实践,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选择最佳方案,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最后利用多媒体制作的动画放映,直观显示该机件的切割过程,检验学生的解决方案,加深学生对剖视图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归纳总结,引发思考,促进迁移现代教学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其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实际能力。通过课堂发现法教学,大部分学生已能解题,但不会抓重点,不会归纳整理知识,并不善于把知识进行迁移应用。归纳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归纳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全面分析、权衡轻重、区别对待、灵活处理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有利于记忆和知识的运用。如上述问题中关于剖视图种类的选择这一问题,学生已发现如何选择,现引导学生利用歌诀归纳总结如下:外形简单宜全剖,对称视图可半剖;局部视图很灵活,如果需要就可剖。接着,通过对剖视图与视图的作用、绘制方法、种类的比较,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剖视图与视图的联系和区别,促使学生把本节知识归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并引导学生思考新的问题:在基本视图上,机件的某些孔、洞等内部结构没有表达清楚,而又不宜画一个剖视图时,怎么办?借以引出下一次课题。
  
  发现法教学模式的运用体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