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问题教学法在《机械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邱培钊




  摘要:《机械基础》是技工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由于内容枯燥、抽象,学生觉得难懂、难学,提不起兴趣,因此,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这门课教学的关键。文章对问题教学法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机械基础;应用
  
  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推理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它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教学方法。使用该方法教学时,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是教师直接提供的,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的。因此,学生在知识结构得到构建的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现代教学观认为: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杨振宁教授说:“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中国学生不善提问题,不愿提问题。”但这是不是中国学生天生的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是我国长期以来采用“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法的结果。因此,采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笔者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问题的创设
  
  问题教学法能否取得预期效果,问题创设是基础。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做好问题创设工作。
  (一)问题创设的原则
  科学性 教师应在理解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每节课的知识点和重难点,科学设计好每一个问题。
  层次性每一班的学生都有上、中、下三个层次。因此,设计问题时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难易适中、科学合理,让学生能自己解决问题。
  启发性问题教学法属于启发式教学,要层层设问、层层启发,诱导学生思维,启发他们跟着解决问题的思路走,进行逻辑推理,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实用性《机械基础》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问题设计应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应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学以致用。
  全面性应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问题应尽可能涵盖每个课时的全部知识点,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全面掌握必备知识。
  (二)问题的层次
  “是什么”的问题属低层次问题这个层次的问题学生经思考就能解决,如“什么是机构的传动比”、“齿轮副的正确啮合条件是什么”等。
  “为什么”的问题属中层次问题对这个层次的问题,学生在深刻理解相关机械原理基础上,还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探索才能解决。如“为什么一台小小的千斤顶能顶起几吨重的汽车”、“为什么带传动必须有张紧装置”等。
  “怎么做”的问题属高层次问题学生在熟练掌握机械原理基础上,需要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让学生利用学过的铰链四杆机构内容,设计制作一个曲柄摇杆机构并进行演示等。这个层次的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
  应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机械基础》教学,应尽量选用“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问题的类型
  温故知新型问题通过对这类问题的思考回答,使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同时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一般可在引入新课时使用。如在讲授“铰链机构的基本性质”前,笔者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试述机架、曲柄、连杆和摇杆在组成机构中的特征。学生思考后,都能正确回答,达到温故的目的。这时,笔者趁热打铁,引入一个新问题:曲柄的存在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与四杆的尺寸有关。笔者对学生说:大家讨论的结果是正确的,但什么样的尺寸关系方有曲柄存在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内容。这样的问题能使学生对新知识充满期待,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理解分析型问题学生应用学到的机械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运算和解答,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如讲授“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后 ,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两个直齿圆柱齿轮,齿形角都是20°,经测量Z=20,Z=60,da=55mm.da=186mm,试问这两个齿轮能否配对使用?为什么?这个问题要求学生使用学过的“直齿圆柱齿轮几何尺寸计算”及“直齿圆柱齿轮副正确啮合条件”来分析工程实际问题。有的学生说:题目没有提供齿轮模数,怎么判断?笔者对他们说:模数就在问题中。这时,大部分学生恍然大悟,知道应用公式m=可求得模数m。通过分析计算,学生们都能得出结论:这两个齿轮不能相配,因为m=2.5、m=3,两齿轮模数不相同。
  启发引导型问题通过向学生提出具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根问底,探求新知识。如在讲授“带传动”内容时,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同等条件下,为什么V带比平带传动平稳,且传动能力是平带的三倍?通过思考,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带传动是依靠带与带轮间的摩擦力来实现的,在同等条件下,V带的摩擦力比平带的摩擦力大,因此,V带比平带传动平稳,传动能力强。这时,笔者继续启发引导学生寻根问底,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同等条件下,V带的摩擦力会比平带大呢?这一问题进一步调动了学生思维。有一学生说:V带与带轮的接触面有两面,平带与带轮的接触面只有一面,因此,V带的摩擦力比平带大。笔者随后评价说:这位同学说的有一定道理,但缺乏说服力,请大家利用学过的力学知识进行分析计算,用数据说话。学生进行受力分析、画受力图、计算摩擦力。经计算,在同等条件下,V带的摩擦力约等于3倍平带的摩擦力。问题迎刃而解。通过该问题的教学,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效果明显。
  评价激励型问题通过学生对问题进行评价,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在讲授“轴承”过程中,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旋转机械机构,其特点及参数如下:轴径φ30,两支点跨距较大,承受径向载荷且有一定冲击,该机构拟选用51106轴承。试分析评价。如不适用,应选用什么轴承?学生对这一选用方案的评价是:51106是公称内径d=30mm的推力球轴承,推力球轴承主要承载轴向载荷,而机构的载荷为径向载荷,因此,该轴承不适用。笔者进一步激励说:51106不适用,那么应选用什么轴承呢?请各小组对该机构选用轴承的要点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把结果写在卡片上,并在黑板进行展示,看哪一个小组完成得又好又快?话音刚落,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各小组展开激烈争论,迅速形成小组意见,并以卡片形式在黑板上展示。笔者逐一对各组结果进行评价,并归纳总结选用要点:(1)转动轴两支点跨距较大,要求轴承应有调心性能,应选用调心轴承;(2)机构承载为径向载荷,应选用向心轴承;(3)载荷有一定冲击,应选用滚子轴承。随后,笔者要求学生根据上述要点选用轴承型号。学生经讨论后,确定选用调心滚子轴承21306。
  
  发问技巧的把握
  
  要运用问题教学法上好一堂课,除了创设好问题外,还要求教师把握好发问技巧。发问得当,事半功倍,发问不当,事倍功半。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应清楚、正确地提出问题,而且多用激励性、鼓励性语言;(2)发问顺序应是先易后难,由浅入深;(3)提出问题的方式应多样化,可以是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是学生问、教师答,或学生问、学生答;(4)在学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时间,紧随学生的回答继续发问;(5)在回答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寻根问底,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6)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尊重个性和差异;(7)教师在发问时机掌握上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在笔者所任教的数控技术一班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后,该班的学习成绩明显优于其他班。在学生对教学的评议活动中,学生的评议是:该教学法使我们由厌学变乐学,学习内容由枯燥变有趣,课堂气氛由死板变活跃。
  
  参考文献:
  [1]孙锦涛,纪登训.成功愉快教育模式方法案例全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2]陈海魁.机械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3]敖洁.问题教学法的实践探索[OL].(2007-09-05).http://blog.sina.com.cn/s/blog
  _53be09a301000a2x.html.
  作者简介:
  邱培钊(1962—),男,广东潮州人,讲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和机械专业教学,研究方向为技工学校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