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初探

作者:隋继学 刘群生




  摘要:我国各高校实验室管理方面普遍存在实验室资源配置不合理、仪器设备低水平重复建设、相对封闭而无法实现资源共享等问题,应探索一条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真正实现高校优质实验资源共享、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新路子。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
  
  21 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等一系列信息化工程已经在许多国家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科技、经济以及人们的工作、生活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高校作为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摇篮和科学研究的先导,无疑应当成为信息开发、利用、交流、共享的集散地。高校实验室是教学、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借助飞速发展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实现高校优质实验资源共享、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创建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实验室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的数量居世界第一位。但是由于管理体制、职能定位等方面的原因,实验室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我们对河南省十几所高校的实验室进行调研,河南省高校普遍存在着实验室经费投入不足、管理体制滞后、设备利用率低、各高校实验室之间相对封闭、无法实现资源共享等现象,严重制约了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目前,高校实验室管理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资源配置不合理,浪费惊人目前,不少高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门类齐全,但缺乏统一规划。随之而来的就是各高校院系二级教学单位,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只是站在自己院系的角度进行考虑,而不是从全校的高度统一规划。这就导致了各学科、各专业实验室经费投入不足,资源配置分散,部分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等,严重影响了全校整体优势的发挥。据了解,某所高校开办了一个新专业后,学校投入数十万元购进的实验设备,由于实验场地出现了问题,致使这批实验设备堆在仓库长达6年之久而无人问津。一边是学生的实验课无法开出,一边是新设备闲置使用不了,令人痛心。据我们了解,这种情况在很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设备,翻看一下使用纪录,一年也用不了几次,资源被严重浪费。
  领导重视不够,管理体制滞后尽管各高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强化了实验室管理,但是在实验室建设规划、资源配置、规格定位、实验教学改革等决策方面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状况,这就导致了师生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很难保证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更谈不上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长期受重理论、轻实践旧观念的影响,部分高校的实验室按课程设立,依附于教研室。这种分散的实验室建制导致了实验室规模过小、功能单一,不利于形成跨学科的科学实验能力, 不适应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容易导致在不同院系设置相似的实验室。有的实验室虽然以大类学科设立,从表面上看是一个整体,但是往往各门课程为了扩大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实力和利益,存在不同程度的争抢实验室资源的情况,使原本有限的资源被分割,不利于实验室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有的高校没有为实验室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而是将实验室物资和实验教学放在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造成了实验室管理上的不协调和混乱,与现代高校所要求的整合资源优势、协调发展、实现整体效益不相符合。
  经费投入不足,实验条件落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每年都以较高的比例增长,与此同时学校各方面的教育经费预算也同步增加。但是许多高校对实验室经费投入的增幅远比不上其他经费的增长,剔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实际上许多高校对实验室的经费投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在减少,资金投入不足已经成为高校实验室建设面临的最大的“瓶颈”因素。另外,有些高校虽然对实验室的投入增长了,但是随着大幅度扩招,学生人均实验教学资源没有明显增长,甚至还出现下降趋势。
  实验室相对封闭,资源无法共享不同的高校,实验室的特色也不尽相同。如果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各高校之间能实现实验设备共享,既符合经济规律,也符合目前的国情。可是,在我们调查的这十几所高校中,大多数实验室相对封闭,只对本院系、本专业、本课程开放,即使是同一所高校的不同院系也不好协调,常以课程太多、不好安排予以搪塞。试想,实验室之间相互封闭,缺少交流和开放,怎么能发挥出实验教学的整体优势?这样封闭的实验室又怎么能进行学科的交叉和渗透?
  实验室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水平有待提高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高校都在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都在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师资水平。然而,对实验教学人员的培训和工作条件的改善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这样很难调动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也很难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到实验队伍中去。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许多实验人员的调离、转岗等不愿意从事实验岗位的现象。另外,高职称、高学历的人员一般都充实到教学、科研一线,使得实验室人员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相对偏低,也影响了实验室吸引优秀人才。再者,实验室分割过细,使得实验人员分散在不同的院系,缺乏相互间的交流,也不利于提高实验水平及统筹管理。
  
  推进信息化管理,创新实验室管理体制
  
  针对上述情况,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更新越来越快的今天,如何实现高校实验室管理的高效性、方便性、准确性和安全性?如何真正建立起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为实验教学和科技活动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我们认为,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大力推进信息化管理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实验中心管理体制为了改变实验教学环节在教学中的从属地位,面对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相似或者联系紧密的学科,采用联合、共建等方式,建立功能相对集中的大规模的实验中心,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把原来实验规模过小、功能过于单一的实验室,采取一定的方式整合为实验中心, 直接服务于教学,既可扩大实验规模,提高实验室的竞争力,也可减少实验仪器的重复配置,提高了设备利用率,节约资金,优化实验室资源配置,更便于对仪器、设备、人员进行统筹协调、统一管理。
  完善实验室规章制度,确保实验工作有序进行高校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建立一定要科学化、规范化,要符合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否则,就会形同虚设。只有制度合理,切实可行,在日常工作中才能顺利开展。无论多么完善的规章制度,如果不严格执行就等于一纸空文。因此,只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并建立切实可行的操作执行制度,才是实验室管理和建设的关键。学校要加强监督与考核,以严格的科学态度加强实验室的计划管理、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这样,实验室的管理才能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对于实验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制等,具体落实到人,做到职责分明,切实保障实验室工作协调有序地进行。
  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没有一流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就不能有一流的实验室管理水平,也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和获得一流的实验成果。实验技术人员的个人素质、道德水平、敬业精神、治学态度、文明举止等对学生影响很大,要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必须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有一定钻研精神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做保证。因此,实验技术人员平时要多看业务书籍、期刊、文献,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关注相关学科理论的新进展,更新并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将最新信息和方法、最新进展和成果应用于实践。另外,作为一名实验技术人员,应树立为教学、科研和学生服务的意识。只有一切从教学出发,一切为教学着想,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才能真正完成好实验教学任务。当然,高校领导必须重视实验室建设,通过改善实验人员工作条件、增加工资福利等措施来解决实验室人员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应采取科学设岗、合理编制、规范考核等办法来调动实验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鼓励实验室人员进修学习,并定期进行新理论、新技术的培训,以促进他们业务水平的提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