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反思大学生的“考证热”

作者:廖志锦




  摘要:当前流行的大学生“考证热”不利于高校学风的建设,也不利于人才的长远发展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因此,应分析大学生“考证热”兴起的原因与发展现状,从学生、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着手采取措施,研究解决大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过热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考证热”;反思
  
  大学生“考证热”的兴起与现状
  
  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种职业所必备的学识与技能的证明,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客观导向,学历与技能并重的观念逐渐被社会认可。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的高校校园里出现了“考证热”。时至今日,大学生考证愈演愈烈,考证已经发展成为大学生大学学习、生活期间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份调查表明,在一些大学里已出现了“逃课族”,基础课逃课率在25%以上,专业课逃课率在40%左右,而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公共课的逃课率则大都在50%以上。大学生逃课干什么去了?其中大多数人都在忙于考证,“考证热”一浪高过一浪,考证大军不断壮大。由前几年的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等级证书考试,到如今的公务员资格证、注册会计师资格证、律师资格证、外语口译证、报关员资格证、导游证、托福、雅思……各种各样的证书成为大学生争相追逐的目标。这种现象表明社会已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分数为评判标准的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日益受到现代教育标准的挑战,并且学校、家长与学生为应对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已开始重视除学业之外的其他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但遗憾的是,现今的“考证热”存在太多的“虚火”,高等教育似乎要变成“考证教育”了。考证已成为许多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主题,亦成为一大隐患。
  
  大学生“考证热”的原因
  
  就业压力与日俱增随着我国普通高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逐年快速增长,而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并未明显增加,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愈加突出。从2001年起,大学毕业生找工作进入高峰期,教育部公布的2003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是70%,一出校门就失业的毕业生达60万人,2004年这个数字增加到80多万,2005年达到100多万。2007年10月22日,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劳动保障部信息中心有关人士表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在校大学生人人担心自己的就业前景,希望在大学期间多拿几个证书,以期在求职就业时增加竞争砝码,希望各种证书可以成为就业的通行证。于是,考证被默认为是一条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其热度不断升高。
  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的需求我国从1993年起开始推行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过去只要有学历就可以就业,现在及今后的趋势是既要有学历,又要具备某种职业资格才能进入人力资源市场。近几年,我国的职业资格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在职业资格证书已成为必要的上岗证的现状下,在校学生为了今后能够顺利就业,便把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自己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主要目标。如今用人单位从自身的经济效益出发,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多比较看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此外,用人单位要对新进员工进行上岗培训,使其获得相应的证书,高额的培训费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因此,用人单位希望应聘的大学生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拥有上岗证(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能直接进入工作状态。从节约培养费用、降低运营成本的角度来看,企业理所当然地会优先选择拥有多种职业资格证书的大学生。在各种招聘会上,诸多用人单位以拥有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选择人才的标准,高校学生为了早日顺利就业,必然热衷于考证。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相对滞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总体而言,学校教育还简单地停留在仅仅完成教学任务上,教学内容陈旧,缺乏体制创新,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由此导致大量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状。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社会急需各类高级人才,并且表现出多元化、灵活性的特点,大学生为了弥补在校所学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落差,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必然会花大量精力于“充电”和“考证”。此外,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大大加快,也需要人们不断升级、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这也使得在校大学生不得不加入考证大军,以改善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国家政策的导向也是导致大学生“考证热”的一个重要原因。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与毕业证书并重的制度,这说明除了学历与学位证书之外,还要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行。几年来,从国家限制在校大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到不少行业允许相关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这种趋势也为大学生考证提供了政策支持。
  
  大学生“考证热”的隐患
  
  造成大学生急功近利的心态“考证热”与市场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市场经济是务实经济,对于人才的现实能力与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教育与社会(市场)密切结合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使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工具化、功利化。“考证热”在提高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必然会造就大学生急功近利的心态,这种根据眼前利益决定学习内容的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不利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对大学生成才是极为有害的。
  不利于高校学风的建设与发展高校是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重要场所,学风尤为重要,而现今“考证热”热度不减,使得许多学生为了考证加入“逃课族”。这种以牺牲正常学业为代价换取一纸证书的现状,极大地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事实也表明,这种缺乏引导的“考证热”无助于高校学风的真正好转,如果任其发展,还会将高校的学风建设引入歧途。
  不利于人才的长远发展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有的学生为了考证,为了拿到职业资格证书,忽视甚至荒废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将本专业的知识置之不顾,仅靠短时间内的死记硬背,通过理论考试。知识是技能的基础,证书只是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派生物,如果没有坚实的专业知识作基础,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作保障,靠短时间内死记硬背获得的证书,必然缺乏理论积淀,更无实践经验可言,这样得来的证书可能会换取一时之利,但却无法保持人才长远的发展后劲,同时也不利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为大学生“考证热”降温的措施
  
  学生:应结合实际,慎重定位首先,应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再考取其他证书。学生应充分认识到证书只是外在的东西,本职专业才是将来发展的基础,不能把证书的多少作为衡量自己能力的主要标准,毕竟证书只是一张纸,不能证明一切,只有真正提高自己的实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其次,学生应以一种务实的态度树立正确的目标和方向,结合自己的经济情况、学习情况、日后职业定位、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确定证书对自己到底有多大价值,慎重、适当地考取一些证书。再次,学生也应意识到在应聘时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应变能力、有效沟通能力、专业素质与工作经验等,如果专业技能不过关,即使证书再多也无法在企业里拥有立足与发展的空间。
  高校:应加强引导,改善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体系,是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环境与校园文化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不是靠一两个证书所能代替的。学生在不影响专业学习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考取相应的证书未尝不可,但对“考证热”则需冷静思考,必要时,学校应给“考证热”适当降温。学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专业基础理论、基础课程学习与考证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真正意识到专业基础理论与基础课程的学习是处于主体地位的,而考证仅仅处于辅助地位,起辅助作用。(2)引导学生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考察知识的相互联系与相互配合,将各种知识有机地协调起来,使之产生整体效应。通过知识的整体关联性引导学生慎重选择考证的内容,将考证的内容与已有的知识融会贯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3)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低年级学生引导其抓基础、抓适应、抓外语、抓学习方法的掌握;对高年级学生则应引导其在学好专业基础的同时,注重专业技能的锻炼,同时加强考证、考研的方向指导。
  社会:应改变观念,区别对待用人单位应转变观念,不应以证书作为选拔、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在招聘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应聘者的专业技能与个人素质,并且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招聘刚毕业的大学生时,企业更应看重的是被招聘人员的教育背景、所学专业、技能与个人的基本素质以及今后职业发展的潜力,看其是否能够适应该企业的企业文化;若是招聘中高级人才,则应看重被招聘人员的工作经验和所获得的证书,因为证书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他以往工作经验的认可。此外,用人单位应该允许大学生有一个锻炼成熟的过程,而不应将这一过程完全推给学校、推给学生。在现实中,企业对证书的态度也在日益趋于理性,许多企业发现所招聘的拥有不少证书的毕业生,其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并没有达到要求,那些靠突击考试拿来的证书在实际工作中并不管用。
  大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要妥善解决当前大学生考职业资格证书过热的问题,需要社会重视和转变观念,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需要学生慎重对待,如此才能保证有效的社会资源不会被浪费,才能真正发挥职业资格证书的实效,使各类证书真正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效凭证,使学生成为不仅精于本专业、同时具有广博的知识与技能的人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雷英英.大学生“考证调查”[J].中国发展观察,2005,(2):43.
  [2]尹保山.大学生“考证热”的冷思考[N].信息时报,2004-02-11.
  [3]胡成功.大学生“考证热”的利弊及引导[J].广西高教研究,1997,(3):22.
  作者简介:
  廖志锦(1979—),男,福建龙岩人,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党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