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互助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与实践

作者:谢柏连




  摘要:互助合作学习是一种符合学生实际的、有效的学习方式。阐述了互助合作学习模式的理论依据、教学实践及教学效果
  关键词:互助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教学实践;效果
  
  互助合作学习模式的理论依据
  
  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这是教育理论研究所揭示的普遍的教学规律。我们当前学校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师生间的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而师生共同研究的情境和学生团体活动还不多见,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寻找最佳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实现课堂的多边互动。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著名的合作学习理论家约翰逊等人指出:“合作学习是这三种学习情境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情境,但目前却运用得最少”。合作学习根据侧重点的不同,有不同的模式,如互助合作学习模式、分层合作学习模式、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建构合作学习模式等。其中,互助合作学习模式是以学生群体进行学习的模式,是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地利用教学中的动态因素(师生、生生、组组)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这种形式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对于充分开发与利用课堂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等都具有重要的革新意义。
  
  互助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实践
  
  基于上述的认识,笔者在《基础会计》学科中开展了对于互助合作学习教学的初步探索。具体实施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一)科学组建合作小组
  合理的小组组织形式非常必要。现实生活中分组的形式可以是异质分组、同质分组或男女搭配式、自由搭配式等。笔者认为,互助合作学习应该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即合作学习小组一般是由4~6人根据性别、成绩、个性特点、家庭、社会背景、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合理差异而组建的相对稳定的集体,以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在教学过程中组内各成员的主动参与和互助合作;而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赛。这种分组原则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进步,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
  分组时还要考虑小组人员在时间和座位上的协调以及小组成员的稳定性,保证小组每一位成员都能在最直接的、干扰因素影响最小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以确保学习的效率。座位的安排最好是邻桌,这需要有关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或辅导员的配合。
  另外,小组的成员应当按不同的优势和特点给予明确的分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集体中特定的角色。角色担当可以让每个成员都积极投入到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避免个别学生出现依赖心理。具体做法是:事先选定小组长,再由小组长确定组内的检查者、辩论者、记录者、报告者等角色。小组成员的角色也应互相轮换,以增进学生之间互动的有效性,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任务,进而发现并施展自己的特长。
  (二)根据内容创设情境
  角色的确定为组员提供了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而一定的情境则是诱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法宝。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尽量创设贴近生活、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为了加深学生对“资产”概念的理解,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我校附近的白云山制药厂位于白云山下,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该厂生产的“白云山”牌系列药品声誉高,销路好。试分析:(1)该厂的资产有哪些?(2)该厂生产的药品和机器设备是不是企业的资产?这两者有什么区别?(2)空气是不是该厂的资产?为什么?(3)如果你要买感冒药,有“白云山”牌和“玉屏山”牌两个品牌,你会购买哪种品牌,为什么?又如,在讲到原始凭证的种类、填制方法和审核时,笔者首先要求各组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取得各式原始凭证或复印件,然后要求各组思考以下问题:(1)按不同的分类标准,你们收集到的原始凭证分别可以归入哪类?(2)这些原始凭证的填写都完整、正确、规范吗?(3)如果不是,请指出并重新填写一张。对于这些熟悉并贴近生活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并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三)小组内部合作探究
  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以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环节。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教师不应“袖手旁观”,而应走到学生中间进行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增强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于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要说明操作程序;对于开展顺利的小组要予以及时的表扬;对于合作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要及时进行点拨;对于完成任务的小组要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责任分工要进行监督等。保证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对于知识的理解,让每个学生在与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保证每个学生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才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四)组间学习成果交流
  组内的交流可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但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不一定以本组的最好,所以应当放宽视野,重视其他各组的优选方案。以小组为单位,抽样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同时,要求其他小组的学生对该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适时点拨。让小组成果在与其他小组的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同时,教育学生互相学习,学会欣赏。如对上文例中提到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加深了对“资产”概念的理解,为“资产”分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对原始凭证的分类、填制要求和审核要求有了深刻的认识,成功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五)小组合作成果评价
  评价是课堂教学效果的集中体现,各组的智慧结晶只有通过评价才能得以确立。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教师要对各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既要注重学习目标的检测,又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合作性、创造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在评价方法上,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评价。每次合作学习结束之后都要进行评价,但对于学生个人的评价,注意只进行自我纵向比较,不进行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而对小组的评价,则可纵向和横向评价相结合。进行评价时,应注意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小组合作达标。让大多数学生都受到教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一步迈向成功。以小组集体成绩作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这种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互助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效果
  

[2]